陈洪绶(1599-1652)·降龙观音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 350000 ~ 55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出价次数:13次
100×51 cm. 约4.6平尺
绢本设色
【款识】洪绶敬图。
【钤印】洪绶(白文)、章侯(朱文)
【鉴藏印】辩利院供养(朱文)
【说明】1.辩利院位于杭州市余杭县,初名庆蓭,是由德贤禅师创建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改名辩利院,此后一段时间记载不详。到明代隆庆年间再度重建,并于天启六年(1626)迎请梓溪法师(1612-1690)住寺,是为重兴第一代,至修寺志时的乾隆年间共传十三世,后延续至民国时期。
据考证记载民国实业家张謇在民国时期曾收藏保存了一大批观音画像,并以此建起私藏博物馆并命名赵绘沈绣之楼。张謇对观音像情有独钟,《重建狼山观音院记》记载张謇1915年重建观音院,“又三年(1918年)得杭州故辩利院僧静法生平所藏大士像一百六十余尊。这些珍贵的观音像有宋、元、明以来丁云鹏、陈洪绶、金农、华嵒、任薰等诸多名家之作,不知此幅衔盖“辩利院供养印”的《降龙观音图》是否为其中之一?希望识者详加考证!!
2.北京匡时2013年春季古代绘画专场,Lot455。
【作者简介】陈洪绶,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与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人谓“明三百年无此笔墨”。
由题款“洪绶敬图”可知,此图乃是明末人物画大家陈洪绶(1598-1652)所绘。由“敬”字可感知陈洪绶绘制此图时的恭谨之心。观音是陈洪绶反覆描绘的题材之一,这与陈洪绶信仰不无关联。从陈洪绶号“悔僧、云门僧”可知,他亦笃信佛教。据研究,陈洪绶的父母均信佛,陈洪绶青年时喜读佛经,有较浓的佛学修养,在明亡后出家为僧,一半是避世,一半恐怕也是缘于自小的濡染。
与佛教有关的题材是陈洪绶绘画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题材方面他主要师承吴道子(约680-759)、李公麟(1049-1106)等前代大家的影响,晚期甚至上溯到顾恺之等晋唐人物画大家,画面颇为高古,具有很强的古拙美和装饰性。此幅观音像,绘一位宝相庄严的白衣观音端坐于云气之上,云气下藏卧蛟龙一条,表情驯服,似被观音不怒而威的庄严之气所慑,显露出平和之气。通幅用笔精谨,观音的物饰,手中所持物件、云及蛟龙等皆用心刻画,显现出典雅的装饰趣味。观音的宽袍大袖线条虽长,皆一根到底,不加停顿,浑拙一体。细节的描绘上同样一丝不苟,且在其同类画作中有迹可寻。以观音身后供佛用的小塔为例,可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童子礼佛图》中看到类似造型的供佛用的铜塔(图1),然而此图中对于铜塔的描绘,更为精细严谨,且增加了更多的细节。观音身后的节杖,同样可见于陈洪绶的其它画作,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三星图》中,可以看到三位神仙手中所持节杖(图2),与观音身后之物极为相似。
从高古游丝描的使用来看,应为其晚期画作。据研究,陈洪绶晚年常用高古游丝描,如其作于1650年的《归去来图》卷,即是如此,此幅观音像与《归去来图》卷一样,仅有人物无背景,这都是源自于晋唐人物画法。从线条上看,清圆细劲,如春蚕吐丝,似行云流水,正是文献中所载“高古流丝描”的特点,线条亦强调了金石味,手法简洁,愈见敦厚古朴。除用线外,此图在设色亦上追晋唐,观音宝冠的飘带与手中之物,以浓重的青绿设色而成,通篇仅几处设色,反衬出观音大士的白衣之清洁。
陈洪绶的古意,并非由赵孟頫(1254-1322)及元初各家倡导的“复古”主张而来,他寻觅属于自己的路线,以达到“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的大成。这与陈洪绶的生长环境有关,他出身世家,文学根底深厚,又兼及道释,从他绘《归去来图》卷规劝周亮工(1612-1672)仕清一事来说,他亦是一位有气节的文人。只这样的人才会拥有淳朴超逸的心灵境界,才能成功地将思古之情转移到绘画之上。而陈洪绶在绘画艺术上的追求,在此幅观音中体现得极为鲜明。
lot:1028
更多陈洪绶(1599-1652)·降龙观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