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铜仿古「周仲驹方彝」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备注:台湾藏家旧藏
青铜器的制造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的历史。古代“国之大事,在祭与戎”,进行祭祀、征讨等国家大事需要大量的青铜器。先秦青铜器不仅与我国的历史、冶金、文字都有着重要的联系,还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青铜器中,“彝”是青铜礼器之共名,无论酒、水、食器均可称为“彝”,但铭文中并无以“彝”作为器物专名者。宋人著《博古图录》中将器腹侧面与横截面皆为长方形、四隅与腰间有扉棱、方圈足之器称为彝。后容庚认为此类方形彝无所系属,别为一类,称为方彝,学者基本上暂从此说。
本件方彝有盖,盖顶作四阿式屋顶形,盖钮亦似屋顶。通体四角有扉棱,盖及器身皆饰以饕餮纹,纹饰华美。彝内刻有铭文,共四行十八字,其为:“录旁仲驹父作仲姜簋,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孝”,与故宫博物院藏“明代 兽面纹方觥”所刻铭文一致。
这件方彝下还有紫檀托座,托座底部有“周仲驹壶”的题款,下有“乾隆御鉴”的钤印,最下有“乙”序。这件方彝及所附托座、木盒均保存完好,铭文与清宫的仲驹青铜系列一致,应属清宫旧藏,仲驹青铜包含鼎、彝、炉、觚等系列铜器,原系仿商代礼器制造,为清宫珍藏,清亡之后,这一系列的部分铜器流出宫外。
仿古青铜器的出现是人们出于复古宣传传统礼教之目的,或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爱好。仿造先秦青铜器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至宋代,当时金石学兴起,公私以收藏商周青铜器为乐事,宫廷曾据内府所藏商周青铜礼乐器大量仿制,以为郊庙之用。宋代王黼奉宋徽宗之命于宣和年间(1119-1125年)编纂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宣和博古图》,其中著录了宋代皇室所藏自商至唐的青铜器的精华。此书图文并茂,分18类,每类皆有总说,收器凡839件,对后世青铜器的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政和年间,宋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制新得之古器,故所制尤多(见翟耆年《榴史》)。
南宋之后,铜器常被销毁铸币,宋代仿制古器传至今日者为数较少。但宋代仿古之风延续至元明清时代。元代时诏修诸路府州邑县之庙宇以供春秋祭祀,成宗时为此设置了出蜡局,以仿制古器物(《元史·祭祀志》)。明代的仿造量规模甚大,流传于世者亦较多。明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因见郊坛宗庙及内廷所陈设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复古之心,在宣德三年敕谕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当时所铸以上两类仿古铜器达3300余件。这些仿古铜器除部分归宫廷留用外,还奉敕分与诸王府,因而得以流传至各地(《宣德彝器图谱》)。
作为满族贵族建立的清王朝,从入主中原至清中晚期,经历了一个从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全方位吸收汉文化的过程。清王朝建立后,面对汉族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清廷逐渐认识到,武力征服只能奏效于一时,人心归附才能得益于长久。以康熙帝独尊理学为标志,清廷确立了“崇儒重道”的基本国策。雍正帝为摆脱帝位合法性危机的阴影,也从中国传统的思想武库中找出“天人感应”的武器,并利用佛教、道教,力图将政权和神权结合起来,对儒、释、道三家采取了并行不悖、各取所需的政策。乾隆时期,疆域一统,海宇又安,经济发展,清王朝处于全盛时期。乾隆帝大力提倡文治,“帝王敷治,文教是先”。乾隆年间仿《宣和博古图》编纂宫廷收藏古器1436件为《西清古鉴》四十卷,复出《西清续鉴》二卷,后又出《宁寿鉴古》十六卷,这三部书对于推动宫廷和达官显贵的青铜器收藏起了很大的作用。

lot:8287

更多明 铜仿古「周仲驹方彝」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