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纪 弥勒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克什米尔
合金铜
来源:意大利藏家旧藏
此尊弥勒头饰螺发,发髻高耸,宝珠顶严。面相方圆丰润,眉骨隆起,双目刻绘出瞳孔效果,鼻梁与眉骨相连,双唇微开,面露微笑,神态慈祥柔和,具有早期造像斯瓦特造像的遗风。双足垂下,这种坐姿为善跏趺坐,是弥勒所特有的。双手当胸,结说法印,其右手持袈裟一角,笔挺端坐于满刻纹饰的宝座之上。着袒右式袈裟,紧贴身躯,衣纹简约。双腿下垂,自然舒展呈国王坐姿于王座型莲台之上,跣足于莲花之上。莲座方正,正面边缘浮雕莲花卷草纹,正面内侧及台面均錾刻精美卷草纹,工艺精湛,其余三面开光。整体造型经典古朴,体量大,保存完好,为克什米尔风格弥勒国王坐姿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弥勒乃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义则为‘慈氏’,原本即指慈悲之意。弥勒原为古代婆罗门的姓氏之一,不止一人有此姓氏,而从弥勒作为佛陀弟子进而成为与文殊、普贤以及观音等同级别之‘菩萨’,弥勒开始成为专有之神祗,进而产生了围绕弥勒而形成的弥勒信仰。大致于公元前二世纪,佛教仍处于部派佛教时,弥勒信仰就已经在上座部中广为流传,至公元四到五世纪,弥勒信仰深入人心,成为佛教中极为重要的菩萨之一,亦被称为竖三世佛组合中的“未来佛”。
五世纪中期随着嚈哒人的入侵,佛教在犍陀罗的中心被摧毁,但是佛教在斯瓦特和乌仗那北部继续繁荣,当时主要的商贸路线连接着斯瓦特、吉尔吉特和克什米尔,到七世纪随着克什米尔地区进入Karkhota王朝统治时期,这里开始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盛产受到犍陀罗美学、斯瓦特造像语言所共同影响的佛教雕塑艺术,同时也融合了曾经发达于印度西北部的、反映着笈多王朝黄金时期和后笈多王朝时期的美学,这体现在其附着于肌肤上的半透明衣纹中,亦反映在其姿态样式之中。在犍陀罗二至四世纪的石雕中,弥勒坐于狮子座之上的图像非常流行,并逐渐衍生成国王坐姿的弥勒,虽然后来跏趺坐于莲台之上成为整个整个藏传佛教中更为常见的弥勒仪轨,然在受印度早期造像风格所影响的铸像地区,国王坐姿的弥勒成为非常典型、标志性的姿态,其早期斯瓦特样式可可参考北京翰海2011年11月19日Lot3878。
此尊弥勒即为克什米尔风格较成熟时期的作品。面庞丰圆,双目平直,形同鱼肚,为克什米尔造像的重要标志,在新疆和西藏阿里等地的石窟和寺院壁画中也可见到这种眼神,应为受了八世纪后北印度艺术影响而成;躯体浑厚,肢体壮硕,短粗,保持了犍陀罗造像古朴浑厚之风,佛像或坐或立,习惯右手结说法印,手势自然亲切,其躯体通常女性特征不明显,然身姿依旧婀娜,此尊背部即可见明显曲线,富于灵动之气;其莲台多为方形台座,刻双狮、力士、联珠、卷草等多种纹饰,此尊既浮雕亦有錾刻,工艺精湛,且佛座上习惯加坐垫,双脚亦常跣足踏于莲花台之上;克什米尔造像多为黄铜制作,质地莹润光亮,一般不鎏金,或仅在面部漆金。造像是整体铸就,铸完后进行抛光处理,看上去光润圆滑,没有一点棱角,远效果极佳。克什米尔地区虽然是多种文化和艺术相融合的地区,其艺术面貌却也形成了极富地区特色的语言,亦对之后西藏地区的造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lot:5058
更多12世纪 弥勒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