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 1755年作 新篁图 立轴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  2,500,000-3,5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说明:本作旧藏者柯蓝(1920-2006),湖南长沙人,长期担任新闻文化工作,曾任延安群众报社记者、主编。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後,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於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於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後,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郑板桥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不仅因其“诗书画三绝”享誉艺林,更因他在范县、潍县任上公正廉洁、心系百姓疾苦的清官形象,赢得了世人的尊敬。竹作为君子高尚品格的象征,受到历代文人画家喜爱,自五代徐熙、李坡,宋文同、苏轼,到元赵孟頫、李珩、吴镇,明王绂、夏昶等等,至清初石涛、诸升、恽寿平,名家辈出,各有特色。“扬州八怪”中,汪士慎、金农、李方膺等人也都爱画竹,而尤以郑板桥成就最为突出。
他画竹善于从自然中观察取法,“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未画以前胸中无一竹,既画以后胸中不留一竹。方其画时如阴阳二气,挺然怒生,抽而为笋为篁,散而为枝,展而为叶。实莫知其然而然。韩幹画御马云:‘天厩中十万匹,皆我师也’。予客居天宁寺西杏园亦曰:后园竹十万个,皆吾师也,复何师乎”?可知,注重写生、师法自然是其画竹的法门。对影写生并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删繁就简,有所取舍。“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艺术来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板桥画竹、詠竹,还将竹与百姓生活联系在一起。“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诗中,郑板桥不在意官阶的低微,对民间的疾苦感同身受,饱含着对百姓的深情。最后笔下的竹才能广而化之,一气呵成,达到了“真而且妙”(齐白石评语)的高度。
本幅绘新篁一丛,卓然并立,幼株斜出,清瘦雅致。其竹枝劲挺,竹叶纷飞,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墨色浓淡对比强烈,生趣盎然。题识:“雷停雨歇斜阳出,一片新篁旋剪裁。影落碧纱窗子上,便拈毫素写将来。板桥郑燮。乾隆乙亥”。乾隆乙亥是1755年,郑板桥时年63岁,距离其罢官归田已经过去了两年。这两年里,除了待在兴化老家,还受邀在杭州、湖州、钱塘,会稽等地游历,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自云为平生快举。远离了官场烦恼,“难得糊涂”的郑板桥,迎来了书画创作的高峰期。画幅钤印三方分别是:乾隆东封书画史、丙辰进士、橄榄轩(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郑燮》56、83、84印,1454-1456页)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二月,乾隆帝出巡山东到曲阜,封板桥为书画史,治顿所,卧泰山绝顶四十多天,所以板桥特镌 “乾隆东封书画史” 印章纪之。
旧藏者柯蓝(1920-2006),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湖南长沙人,原名唐一正。曾担任延安边区群众报周刊主编,上海劳动报总编辑,广州散文诗报总编,北京通俗文艺主编,西北新华社战地记者编辑。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散文《深谷回声》等。

lot:0850

更多郑燮 1755年作 新篁图 立轴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