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刻《通鉴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五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  200,000-22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宋宝佑五年(1257)赵与■刻本

(宋)袁枢 撰 1册约8页 纸本

提要:中国历史悠久,古典典籍概以经、史、子、集四部,浩瀚无边。其中史书体裁或编撰体例,在汉代以前,以编年体占统治地位。自司马迁开创纪传体,被历朝广泛用于“正史”编纂。后又有宋人袁枢,据其取长补短,创“纪事本末体”。史学界终以“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鼎足而三。
宋本《通鉴纪事本末》亦为“纪事本末体”之发端。撰者袁枢,字机仲(1 1 3 1-1 2 0 5) ,南宋建州建安 (今福建省建欧) 人 ,一生历任温州判官、礼部试官 、严州教授、大宗正簿 、国史院编修、工部侍郎 、吏部员外郎、处州知州、江陵知府等官职。《本末》是其于宋孝宗乾道九年( 1173) 至淳熙元年( 1174)出任严州教授期间,以司马光《资治通鉴》为篮本撰写。全书共四十二卷,起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凡一千三百六十年历史依时间顺序,按事记述,经纬清晰,史料集中,事之始末皆一阅了然。
《通鉴纪事本末》初刊因严陵郡庠,字小误多,世称小字本(南宋淳熙二年)。南宋宝祐五年(1257)赵与■,精加校对,改小字为大字,因书刻于湖州,后人称为湖州大字本,或大字本、湖州本。是书即为赵与■湖州大字本第二十五卷本,半叶十一行十九字,白口,单鱼尾,有缺叶。版心由上而下分别镌字数、书名及卷次、页次及刻工,书中避宋讳。以事件为轴,时间为纬,记录了周灭齐、杨坚篡周、始兴王谋逆、隋灭陈、隋易太子等史事。

宋刻《通鉴纪事本末》
中国历史悠久,古典典籍概以经、史、子、集四部,浩瀚无边。其中史书体裁或编撰体例,在汉代以前,以编年体占统治地位。自司马迁开创纪传体,被历朝广泛用于“正史”编纂。后又有宋人袁枢,据其取长补短,创“纪事本末体”。史学界终以“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鼎足而三。
宋本《通鉴纪事本末》亦为“纪事本末体”之发端。撰者袁枢,字机仲(1 1 3 1-1 2 0 5) ,南宋建州建安 (今福建省建欧) 人 ,一生历任温州判官、礼部试官 、严州教授、大宗正簿 、国史院编修、工部侍郎 、吏部员外郎、处州知州、江陵知府等官职。《本末》是其于宋孝宗乾道九年( 1173) 至淳熙元年( 1174)出任严州教授期间,以司马光《资治通鉴》为篮本撰写,全书共四十二卷,起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凡一千三百六十年历史依时间顺序,按事记述,经纬清晰,史料集中,事之始末皆一阅了然。
在《通鉴记事本末》以前,史书惯以 “编年”、“纪传”二者体例通行。” 《资治通鉴》亦为“编年体”之代表,其编撰以时间为中心,按照年、月、日先后顺序逐年记载史事,具有记录准确,联系完备之优点。但同时一完整事件,经常被分割成碎片散落几隅。以致获“故事杂陈,头绪纷乱,难得完貌”之评价。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虽有所改进,但以《秦并六国》为例,依然需要翻阅6个卷次去查找相关信息。南宋诗人、政治家杨万里就曾具体描述自己阅读《资治通鉴》时之困惑:“予每读《通鉴》之书,见其事之肇于斯,则惜其事之不竟于斯。盖事以年隔,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绎其终。揽其终,莫志其初。如山之峨,如海之茫。盖编年系日,其体然也。”杨万里是著名学者,他读《资治通鉴》已感“如山之峨,如海之茫”其他人不问便知了。梁启超也曾总结“编年”体裁说:“编年体之记述,无论如何巧妙,其本质总不能离账簿式。读本年所纪之事,其原因若在千年前者,或已忘其来历,其结果在若干年后这,苦不能的其究竟。非直翻检为劳,抑亦寡味矣。
而“纪传体”以人物生平为中心呈现历史进程,相较“编年体”,规避了因时间跨度过长导致的记录隔断问题,却又因“以帝王为纲”,以致修撰政府垄断过多,前后重复矛盾,饱受诟病。以《史记》举例,有关秦王子婴的身份记录就左右矛盾,在《秦史.秦始皇本纪》里,子婴是胡亥的侄子。赵高“立二世之兄子子婴为秦王;《史记.六国年表》里,子婴成了胡亥的哥哥:“赵高反,二世自杀,高立二世之兄子婴。子婴立,刺杀高,夷三族;《史记.李斯列传》里,子婴又成了秦始皇的弟弟:“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
《宋史·袁枢传》有记: “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是为开篇所述,“宋人袁枢,于宋孝宗乾道九年( 1173) 至淳熙元年( 1174)出任严州教授期间,以司马光《资治通鉴》为篮本撰《通鉴纪事本末》, 次年刊行( 淳熙二年1175),从而创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体。主将编年、纪传贯通为一,吸收二体之长,使每一史事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可清晰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全过程,从而弥补了编年、纪传二者体例的上述不足。以《通鉴纪事本末》对照《资治通鉴》:全书以事件为轴,时间为纬,从《三家分晋》到《世宗征淮南》,将《资治通鉴》原本所纪300余万字、294卷,总括为 239 篇、308件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史事。辅以“年、类”顺序编辑,原文腾之,其中包括众多的人物、情节和场面,可谓妙极。每事再标以醒目标题,使各时期史事过程叙述清晰明了,整部共计42卷。依次是: 战国与秦 1 卷,主要为“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桀亡秦”3个题目; 西汉 4 卷26个题目; 东汉 3 卷19个题目; 三国 2 卷13个题目; 西晋 2 卷4个题目; 东晋十六国 6 卷9个题目; 南北朝 7 卷68个题目; 隋唐 13 卷71个题目; 五代 4 卷20个题目。值得一提的是,在总体脉络之内,有时也把主题相近或相反的史事编为邻近篇目,以显示历史的复杂性,如卷六将《马后抑外家》和 《窦氏专恣》编为邻篇,深刻地显示出历史的镜鉴作用。又如卷九,以《曹操篡汉》、《孙氏据江东》、 《刘备据蜀》三篇并列,凸显出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的形成。再如卷二十三,以《魏分东西》、《高氏 篡东魏》、《宇文篡西魏》三个事目,把北朝五个政权的更替交待得很清楚。
《通鉴纪事本末》初刊严陵郡庠,字小误多,世称小字本(南宋淳熙二年(1175)。南宋宝祐五年(1257)赵与■,精加校对,改小字为大字,因书刻于湖州,后人称为湖州大字本,或大字本、湖州本。是书即为赵与■湖州大字本第二十五卷本,半叶十一行十九字,白口,单鱼尾,有缺叶。版心由上而下分别镌字数、书名及卷次、页次及刻工,书中避宋讳。以事件为轴,时间为纬,记录了周灭齐、杨坚篡周、始兴王谋逆、隋灭陈、隋易太子等历史。

lot:2384

更多宋刻《通鉴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五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