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 垂钓归来会诗友瓷板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 咨询价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王步(1898-1968年),原名王仁元,号竹溪,晚年瓷画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人,系清代同宣年间景德镇著名青花艺人王寿春的儿子。王步其名,源于汉代桑钦着的《水经注》一书,其中“赣水又东北迳王步,步则有城等等,今渭之王步”而取。受其父亲影响,从小喜好画画。王步六岁时,父亲因劳成疾,沉病而逝,遂与母亲扶柩还乡。十三岁时,返回景德镇拜师叔许友生为师,学研青花。后入“陈记干顺”瓷坊务工。1919年春,邂逅广东瓷商吴霭生,进“合兴瓷庄”专事仿古青花瓷,1919年加入“瓷业研究社”相助促进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吴霭生资助王步去北京故宫朝夕研习历代官窑名品,受益匪浅,为日后师古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王步的水墨青花一反元明青花繁缛之风,极具黄慎、八大画作遗风,不仅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瓷商争购不让,而且南昌“丽泽轩”,九江“玉桮堂”也专利包销,影响甚广。
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受江西省委领导委托,王步协同景德镇著名陶瓷艺人王大凡、刘雨岑、张志汤、章鉴等人创作“开国纪念瓷”,代表瓷都人民和江西全省人民,敬献给新中国。
1950年初,时任中央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提出组织“建国瓷”的生产建议,旨在抢救,挖掘和恢复全国各地的名窑名瓷,弘扬华夏的陶瓷文化。此举得到了全力支持,并成立了由国家轻工部科学研究和美术工艺专家组成的建国瓷设计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祝大年,高庄,梅健鹰等人也被派遣到景德镇做具体指导工作。王步在专家指导下,禅精虑思。不仅积极创作新品,而且克服文化低的重重困难,注重总结,整理陶瓷工艺的历史的经验。由于成绩卓著,1953年王月,王步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由郭沫若副总理主持的“全国陶瓷工作会议”。
1954年8月,王步进入创建的“景德镇市陶瓷实验研究所”。其后由于机关隶属关系的转换,机构名称也几度变易。1978年6月,更名为“轻工业部陶瓷工艺科学研究所”。2000年10月,易名为“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王步在所内任艺术室副主任,主持釉下彩绘的技术指导和工程督促的负责工作,同时还主笔设计、指导创作出青花、釉里红、五彩和高温颜色釉装饰的作品。他在“青花分水”的传统技法上,独创出“分水写意法”。这种工艺新法,即水与料停留在坯体上的时间长短和多少,决定着青花料色的厚薄和质感。王步擅长粉彩、精青花、常以娴熟的中国水墨写意的笔势笔意,描绘先哲名流、高士佛道:以及山卉野蔬、瓜果时鲜等等。他画青花大瓶或者瓷板时,那悬肘运腕,挥毫作画的姿势,真可谓“如橼大笔用羊毫,颠旭能书莫慢操;看他含釉如含墨,一样临池起雪涛。”王步能根据不同器形的载体,不同内容的题材,不同构图的经营。对青花钴料的酝酿,用笔的疾涩,含水变化多少以及胸臆中对物象聚散虚实的描绘,有着既灵活又整体的把握。故能一气放笔而不懈不促,收拾破碎而不粘不脱,触笔生趣中彰显精道之造诣。
“景德镇的青花要有时代的韵味,要画群众最熟悉,最普通,最喜欢的东西。越是人们喜爱的东西,越有时代的审美感和艺术的感染力”。王步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画笔下,《豌豆花》、《白菜萝卜》、《葫芦果》、《鲶鱼》、《猫蝶》、《芦雁》。甚至反映农村《抗洪护坝》、《江边菜农》等等,都是他入画的题材。他一生恪守“有麝自然香”的信念,淡泊名利,虚怀若谷,无愧于“青花大王”的雅称。无愧于瓷都德艺双馨的一代楷模。
1968年8月26日,王步突发脑溢血,终因抢救无效,不幸病逝,享年70岁。
王步“敢于创新,自出机枢”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深受欢迎。日本、前苏联、新加坡、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都把王步的作品印成精美的画册或者明信片,中国科学院1985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王步的业绩被载入《献身工艺美术事业的人》(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共83人)之首。1983年景德镇陶瓷馆举办“王步青花艺术展览”并多次举办各阶层的学术研究座谈会,缅怀名师风范。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自宋元以来自成一统。东坡居士谓之:“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苏轼以此为文人画的宣言,宣告了士人画家与职业画家最根本的差别,即“意气”。此后文人意趣在纸上的彰显愈加浓烈,这些纸上绘画以自成体系的绘画语言表达着“文人”这一特殊阶层的内心世界、精神家园。而这种艺术风格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轨迹,甚至还衍生于陶瓷彩绘之上,以至于明末清初之际景德镇的陶瓷彩绘—无论釉上彩还是釉下彩—文人趣味扑面而来。其中釉下青花彩绘到康熙时期成为集大成者。此后陶瓷彩绘的艺术性如同大清的国运一般逐步下降,至同治略有复兴后,精神不再,逐渐流于俗弊。民国到新中国成立,景德镇有一批美术大师,再次将陶瓷彩绘上的文人意趣推向高潮,其中王步便是青花彩绘的执牛耳者。
本件作品正是王步青花创作的代表。瓷板的画面正中一蓑笠翁,头戴笠帽,面目清瘦,怀抱鱼竿,右手向右而指。渔翁身着长袍,一幅超然自在的样子,身旁童子手持几尾鲤鱼,正随着指向远眺。画面中渔翁的服饰透露出其真实的身份—士人,而非真正的渔夫。其旁的童子也在此暗示主人的身份。这样的设置意图清楚地展示了绘画主题——文人垂钓会友。文人画系统中,“渔”“樵”往往是文人隐逸的符号象征。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塑造了一个文人完美的隐逸梦境后,这种隐逸符号屡屡出现在文人作品中。如在《三国演义》开篇诗“白发渔樵江诸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自然这些作品中所表现的渔夫和樵夫的生活状态并非真实,他们是文人无忧无虑,整日饮酒、清谈、欣赏自然山水生活的愿景。元代吴镇的山水中,渔夫也频频出现。王步正是从这些传统文人画中吸收了最具文人意趣的符号之一,以渔翁的形象表达清闲自在的精神主体。既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傲与坚守,也有“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的淡泊与洒脱。
当然这种文人意趣不仅仅诉诸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王步所画中心瓷板的整幅画面都在传达文人情趣的传统。画面以斜对角的方式,将人物至于中心位置,甚至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渔翁被设置在了一个更高的平面上。画面主要的笔墨都用于表现人物情态,背景一半都是留白,这几乎是对宋代“马半边”式构图的一种致意,而剩下半边则意在笔先,远山如黛,草色遥看,皴擦晕染,妙而不工。人物描绘更是细描与写意的结合,将人物神态表现淋漓。鱼竿竹节的挺拔,笠帽编织的细密,无不以精细入微的线条勾勒。人物衣纹却以线条的起承转折,以写入绘,将衣服的质感表现尽致。服饰色彩又以青花分水技法渲染,颜色深浅渐变,出神入化。整幅绘画,线条的洒脱流畅,水浪的酣畅淋漓皆使人陶醉不已。两幅竖条瓷板,一幅绘秋叶芦苇,两只雀鸟闻风而动;一幅绘夏日荷塘,水禽顾向而飞。小景用笔精炼,动态十足,颇有徐熙野逸之风。而三幅青花色料深浅、浓淡,层次丰富而分明,正是所谓“青花五色”。
将国画皴法运用在青花彩绘中是康熙青花重要成就之一,但当时主要使用的是披麻皴。所谓披麻皴就是以柔韧的中锋线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的方法。与其他用干或湿笔皴擦纸面来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皴法不同,披麻皴可以在具有吸水性的生坯表面绘画,达到与纸画类似的效果。而其他皴法由于生坯吸水,以及青花料太薄不能呈色等工艺原因难以用于青花彩绘。但在此幅瓷板画中,王步所塑造的野林悠远的画面背景,摆脱了康熙时期表现山水都以披麻皴法的固有模式,如近处的地苔与小草,大胆采用局部洗染与勾勒相结合的方式,更多地看到画家在线条上自如运用,在绘画语言上与文人画更为接近,同时开创了此时期青花彩绘的新的表达方式。
当然最为突出还是王步对青花分水技法的继承和开创。在此幅瓷板画中,青花分水技法运用主要在人物衣服以及荷叶、禽鸟羽翼的表现中。所谓青花分水是用一种特别的鸡头笔,其笔腹很大,极能含水,将其饱蘸青料,左手托坯,右手执笔,用中指、食指与拇指配合,徐徐将笔腹中的青料挤出,笔尖不接触坯体,只引导青料将所需画面填满。这种技法能使平面中所分得色料极为平整,不见笔迹,但工艺难度很大,是青花渲染技法中最难掌握的。分水技法首创于景德镇成化官窑,但当时分水面积小,真正成熟是在康熙时期。尤其是此时将青料分为正浓、头浓、二浓、正淡、影淡五个色阶,用于不同层次的画面渲染,由此康熙青花成为历史之最。
但是王步青花分水的创作并不止步于此,他大胆地采用了洒注料水的方法,如同中国画中的泼墨。然而青花的料水不能直接泼在坯体上, 否则将会产生积料不匀,出现杂乱的水浪和料刺的现象,影响外观质量。王步发扬了分水法的优点,创造出既有泼墨艺术效果,又能发扬青花瓷特色的洒注式分水方法。此法对技巧要求更为苛刻,它全在于画家的成竹在胸和两手熟练又巧妙的配合操作,料水洒注的多寡,流淌面积的大小和速度,余料的回收等都是体现其分水技能娴熟的主要方面,这些都只有在充分熟悉和掌握了青花绘制技巧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在这一组瓷板画中,他运用了自己擅长而又独到的青花分水技巧来表现人物服饰的色彩与质感,从上到下,如此大面积的分水十分平整,而颜色则由深入浅,特别是广袖向阳之处,颜色最浅,过渡自然,将织物光泽的效果表现出来。而童子上衣颜色略深,但仍有色阶变化,亦是分水表现出来的。此画面运用国画中的泼墨式的洒注分水法,并不因坯体的吸水性强而产生斑斑点点的积料,也不会因分水料在坯体上的流动而造成不可收拾,可见王步下笔前已是胸有成竹,运笔时随心所欲,能放能止,技法炉火纯青。
作为工艺美术创作,王步并不仅限于艺术技法的精进,还专注于青花发色对艺术效果的影响。他曾写道:“釉下彩画在坯上,不但涉及料色,还关系到瓷土原料的性能问题,如果胎骨的瓷土配得不好,就会大大影响到色性变化,甚至变得奇怪难看。”他不但研究青料发色,并注意到影响发色的各种因素。即胎骨颜色对青料衬托作用,如同国画纸色对颜色的衬托作用。古有文人研究纸张,今有王步研究胎体对青花呈色的影响,皆是异曲同工。观此瓷板,其料色青翠沉静而不俗,明净而不浮躁,有一种典雅稳重,明澈莹净之美。
主图的瓷板画充分利用传统文人画形式,将诗书画印完美结合。在画面左上角的空白处篆字题书:赏垂钓得留诗友 折柳穿来觅酒家,正是画面诠释点睛之处。分别以青花绘钤印两枚,“王步”与“愿闻吾过之斋”。这种组合形式亦是对传统文人画的推崇。
纵观此画,画面的文人气韵上承传统文人绘画的语言形式,吸收康熙青花的表现技法,大胆开拓创新,达到青花分水独步之境,为后来景德镇青花彩绘创作树立新一代文人绘画之典范,不仅在文化上成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链接,还将传统文人内敛含蓄,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境界呈现于后人。
lot:0069
更多王步 垂钓归来会诗友瓷板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