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 隶书节临《张迁碑》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20,000-50,000

拍卖日期:2019-06-04 18:00:54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9年春季拍卖会
作者 : 何绍基
作者生卒 : 1799-1873
质地 : 水墨纸本
形式 : 横披
尺寸 : 47×164 cm. 18 1/2×64 5/8 in. 约6.9平尺
: 钤 印:何绍基印、子贞(2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何绍基》11印,475页)
题 识:芷生同学属。何绍基。
释 文:晋阳佩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
说 明:文物商店旧藏。
李伯元《南亭笔记》说:“何(绍基)所蓄童仆不给辛工(薪水),遇节则随意书楹联若干副予之。童仆持出,售得数十金,所入反较他主为优,故无辞去者。”这种以赠送自己书写的楹联作为童仆工钱的做法,在书法史上也算轶事一桩。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又号蝯叟,湖南道州人。其父何凌汉为户部尚书,书法名重海内。何绍基秉承家学,少有才名。道光十六年进士及第,先后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总纂协修等职,曾任福建、贵州、广东分试正副考官,是当时有名的学者。
他慷慨敢为,导致开罪权贵,终于在四川学政任上被免职,从此绝意仕途而专心学问。晚年在山东、湖南等地讲学,主持扬州书局,校定《十三经注疏》,著述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集》、《东洲草堂金石跋》等。
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称赞他:“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何绍基自己则在《跋张荐山藏贾秋壑科阁帖初拓本》中论及了书法的本质问题,其曰:“竖起脊梁,立定脚跟,书虽一艺,与性、道通,固自有大根巨在。”他无论谈诗、谈文还是谈书法,都格外注重从做人出发,在诗文字画中不仅要充分表现自己的性情,还要合乎道。
“道”,即做人有做人的准则,书法有书法的规律,当行乎其所行,止乎其所止。他的这一思想,既不同于晚明书家的极力张扬个性,也与当时馆阁书家的墨守成规有别,其之所以能有“有清二百余年一人”的赞誉,与他思想上的高屋建瓴不无关系。
何氏书名既高,且为士林师表,因此深为时人推重。相传他自广东赴四川为学政,舟车次顿不废笔砚,沿途州县官吏及缙绅之求书者,络绎不绝。而他随到随遣,酒酣兴至,一日可尽百余联而无懈笔无倦容。
他的对联匾额多写琴书、名胜、四时、风日等,所写之体皆各不相同,不论隶书、楷书、或行草书,无不神韵充沛,自然流利。又因其学养深厚,才思敏捷,故临池时兴至口占,能依不同对象随口联句,语句无不新隽贴切。
如他谓好友丁日昌“馨膳之暇,雅好艺兰”,为其题匾“百兰山馆”。又如他在成都杜甫草堂留下的名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按成都的旧风俗,都是每年正月初二城内居民出游草堂,此联一出,人们就把游草堂的日子改为人日(正月初七),至今一百多年,相沿成俗。
清代康雍乾三朝皇帝的书法或追摹董其昌,或崇尚赵孟頫,朝野上下,帖学风靡一时。至道光帝书尚工整,欧、虞、褚、颜唐碑代而兴之,书坛风气为之一变。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首创尊碑之学,继之包世臣《艺舟双楫》亦大倡碑学。
何绍基处于碑学方兴未艾之际,又是阮元的门生,其对碑也有着由衷的喜好和特别的感情。年少时,为了寻碑觅古,常头顶草笠,足蹬芒鞋,不畏山高水险,也得目睹亲拓一碑为快。
道光五年(1825)春,何绍基于济南访得天下孤本《张黑女墓志》,从此以后便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余自得此帖后,旋观海于登州,既而旋楚,次年丙戌入都,丁亥游汴,复入都旋楚,戊子冬复入都,往返二万余里,是本无日不在箧中也。船窗行店,寂坐欣赏 ,所获多矣。”何绍基对此碑之钟爱,可想而知。
至于写字临碑,是其日课,自少至老,无论寒、暑、车、舟,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自己说过,“午餐描取一两幅,夜睡摹想画破衾”,“名笺古砚殷勤意,未了浮生翰墨缘”,“三十年来为《鹤铭》,颠风断渡屡扬舲”,“摩挲十日不忍释,老腕钩出多细筋”,这些都说明他习书的勤奋不怠。
作为一代书法大家,何绍基于楷书、隶书、篆书、行草诸体均有精深造诣,并能将诸体融会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1、楷书
何绍基学书法,自谓“从篆分入手,故于北碑无不习”,“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透过崇碑的表现,进一步则会发现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碑中的“篆分遗意”,以楷书能具篆、分之势为极则。
在未写之前,胸中已存篆隶之想,既已下笔,时时刻刻以腕下有篆隶笔意为期,其楷书的内涵十分丰富。曾熙尝评其书曰:“何蝯叟从三代两汉苞举无遗,取其精意入楷,其腕之空取《黑女》,力之厚取平原,锋之劲取兰台,故能独有千古。”
2、隶书
何绍基早岁即上追秦汉分篆,于汉碑拓本,每每临写数遍乃至百遍,然而此时临碑主要服务于其行草的创作,多为练习之作。六十岁之后,他坚持“溯源篆分”的道路,开始把这一阶段的重点放在临习篆隶上。
何维朴在其临《衡方碑》后跋:“先大父年六十,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书,东京诸碑,次第临写,自立课程。庚申(1860)归湘,主讲城南,隶课仍无间断,而于礼器、张迁两碑用功尤深,各临百通。”从其传世的临作看,这段时期,他至少临习过《张迁碑》、《礼器碑》、《衡方碑》、《曹全碑》、《西狭颂》等十余种。
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指出,“先生每一临碑,多至若干通,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故一通有一通独到处,积之既久,各碑神理,皆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
何绍基的隶书,行之疏密与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笔势方折奇崛,不为媚姿,而苍劲涵纳,创造出了既有深厚的汉碑功底,又具有个性意趣的新风貌,谭泽闿评其为“六朝之后言八分,无能过者”。
3、篆书
何绍基在篆书方面自出机杼,以三代篆籀之法入小篆,另又将行书笔意纳入小篆笔法,用笔方圆尖扁俱全。在行笔上打破了以往写小篆的单调节奏,轻重缓急,起伏提按毕现笔端,写来有如行书。篇中墨法往往较为丰富,浓淡干枯兼而有之,使以往单调古板的小篆平添了几分情趣,令人久味不厌。
4、行草书
世人对何书多所称道,尤其是其刚健婀娜、婉媚遒劲的行草书。何绍基的行草,根底颜真卿《争座位帖》及《裴将军诗》,将秦汉篆隶、北碑魏刻融为一炉,从形体、笔法等方面大胆突破而最终取得了成功。
他的笔画中融入了篆书的圆劲内含、有余不尽、隶书的起伏向背、去势悠长、北碑的翻折斩截,还有裹锋、逆入、颤动等,以求得“老辣”、“苍劲”的效果;结体取颜真卿的宽博开张为基调,又大量吸收北碑的疏密调整、伸展蹙缩;在墨色运用上,还有意识的采用涨墨及枯墨法。既能“入古”,又能“出新”,重神而不求形,不落古人窠臼,展转腾挪,富有生机。
马宗霍评价他的行书说:“晚年行书多参篆意,纯以神行,人见其纵横欹斜,出于绳墨之外,实则腕平锋正,蹈于乎规矩之中”,极能概括这种重新组合的独创性。
总而言之,何绍基的书法艺术,乃上溯周秦两汉古篆隶,下至六朝碑版,苦心孤诣,千锤百炼,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笔墨,卒至成为清季出类拔萃的大师。其之所以能成,是因为染翰临池,日夜不倦,他自己说“无日不从平平实实,匝匝周周学去,其难与不知道也!但愿从平实中生出险妙,方免乡愿之诮,岂惟书道如此哉!它凡百皆同此理。”
终其一生,他做官则清清白白,做人则方方正正,对艺术孜孜以求,其晚年撰写的一幅联语饶有自况的意味,“万顷烟波鸥世界,九秋风露鹤精神”,“鸥世界”与“鹤精神”代表自由与洒脱,这无疑是他毕生向往与追求的最高境界。
文/东山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九秋风露鹤精神——何绍基的书法艺术Lots1421-1442
: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见“买家指南-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拍卖场次 : 中国古代书画

lot:1421

更多何绍基 隶书节临《张迁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