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 隶书“歌吹古扬州”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2,800,000-3,800,000

拍卖日期:2019-06-03 00:21:29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9年春季拍卖会
作者 : 郑燮
作者生卒 : 1693-1765
质地 : 水墨纸本
形式 : 镜心
尺寸 : 33×161.5 cm. 13×63 5/8 in. 约4.8平尺
: 题 识 板桥郑燮三书此额,一与郭君方仪,一与常君酉北。此则与松亭陈三哥也。略不如前,亦有别味。
钤 印 二十年前旧板桥、郑风子、橄榄轩
出 版 《郑板桥书法字典》,“吹”“古”“扬”“州”字依次见第372、121、338、92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说 明
(一)上款人“松亭陈三哥”应为陈馥,字松亭,杭州人。与陈撰同时,从之学写生,得其法。1748年,郑板桥代其求高凤翰刻印章。又曾与郑板桥合作《苔石图》,有“郑家画石,陈家点苔,出二妙手”之誉。
(二)郑板桥用印独有匠心,除了在选用印章数量、大小、位置上不拘一格外,更善于因情因画选用不同的印章,使诗书画融为一体。此件借助“二十年前旧板桥”、“郑风子”“、橄榄轩”三方印,将自己的情怀和艺术追求更进一步的展现出来。
1.1753年,板桥辞官回扬州,重新以字画鬻艺为生。二十年前,他从老家兴化来到扬州,无人赏识,常被白眼相看。此时盛名负重的板桥,与以前落拓扬州时的情况大不一样,大家不仅对他推崇备至,且求字画者甚多。借用唐代刘禹锡《杨柳枝词》中“二十年前旧板桥”诗句入印,自镌一枚闲章,巧妙地对世俗进行了讽刺。
2.板桥住处之一曰“橄榄轩”。橄榄,又名青果、白榄。性喜温暖,有清肺利咽药用。《本草纲目》记:“……其味苦涩,久之方回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板桥名其室曰“橄榄轩”,用以自喻,谓创作虽苦,然苦中有乐,非咀嚼莫解其味。
3.板桥自称为“郑风子”,“风”与“疯”相通。这个别号貌似自嘲,实则表示不随流俗,以清高旷达自诩。
繁华一刻人偏恋
竹西歌声吹扬州
扬州,位于长江之北,淮河之南,西濒运河,东临大海。自古以来,它就以其“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号天下繁侈”而闻名。清康雍乾三朝,政局相对稳定,扬州成为东南四大都会之一。许多商人不惜金钱,建筑园林,演奏戏曲,收藏书画古玩,唱和宴集,以与文人相交为荣。商人养士之风大盛,更使扬州呈现一派歌舞繁华的景象。斯时,不仅盐官盐商鳞集于此,而且云集了一批职业的文人画家。这些画家大多出身贫寒,以鬻画为生,在艺术上强调自我表现力,挥毫大写意,下笔作怪书。其中出众者有十几,后世成名,谓“扬州八怪”。郑板桥当属最为著者。
郑板桥系扬州府属兴化县人,一生除了在山东范县做官四年、潍县做官八年外,其余全部活动都在扬州。因此,扬州是他的第二故乡,正如他所作《满江红》词云:“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以表明自己对扬州的热爱。
板桥多年生活在急管繁弦的扬州城,“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耳濡目染,留下了不少歌咏扬州的作品。他传世的匾额并不多见,却三书“歌吹古扬州”。是件“歌吹古扬州”非楷非隶非草,亦草亦隶亦楷。五大字之后有自跋云:板桥郑燮三书此额,一与郭方君仪,一与常君酉北。此则与松亭陈三哥也。略不如前,亦有别味。下钤一印,曰“二十年前旧板桥”。从题款而知,此幅赠予其友人陈松亭。陈松亭,名馥,号晚翠道人。杭州人。与陈撰(1678-1758)同时,从其学画。郑燮画兰师承其法,自题《墨兰》云:“予作兰有年,大率以陈古白先生为法。及来扬州,见石涛和尚墨荷,横绝一时,心善之而弗学,谓其过纵,与之自不同路。……又有友人陈松亭,秀劲拔俗,矫然自名其家,遂欲仿之。兹所飘撆,其在颜、陈之间乎,然要不知似不似也。”
而“歌吹古扬州”并非是板桥新创。此五个字变用唐代诗人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句,原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在创作此诗时,心情并不是很好。他请假来扬州禅智寺探望患了眼疾的弟弟,不料却因逾百日未归而离职。诗人忧弟病、伤前程的惆怅感,在禅寺的寂寥与墙外的嚣闹对比中越加强烈。但后人却不注意诗外事,而只是从诗文中感受到扬州风景美丽与市井繁华。
此后,“扬州歌吹”便成了宋、元、明、清历代骚人反复吟唱的诗料。宋词大家苏轼《南歌子•游赏》有“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元曲名家乔吉《扬州梦》杂剧里有“江山如旧,竹西歌吹古扬州。”明代王世贞《广陵访周公瑕不遇》有“豪华自古让维扬,一水横江即异乡;二十四桥歌吹遍,不知何处觅周郎?”郑板桥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书写“歌吹古扬州”五个大字以赠朋馈友,又以同样内容刻了一方图章,以表明对家乡扬州市井繁华的赞美和到处笙歌舞唱的隐忧。
友人之间互为书匾,亦为一种交往。板桥书写的“歌吹古扬州”声名显赫,曾有匾额悬于永胜街40号魏氏园,即扬州图书馆的古籍部吹台,后移向西园曲水的“夕阳红半楼”。如今复制品在扬州八怪纪念馆内。现瘦西湖碑廊的开端就是郑板桥大字手书的“歌吹古扬州”,其结字、印章与此件如出一辙。
驻足凝视,隐隐听到当年的竹西歌吹声,那软红乡土、人声鼎沸的古扬州犹如浮现在眼前。
郑 燮
隶书『歌吹古扬州』
◎ 按 语
郑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此后,当了十二年县令,始终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并因辖区灾荒未经上司同意即开仓赈贷而忤大吏罢官回乡:“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以鬻书卖画度过余生。他擅画兰竹,取青藤、八大、石涛遗法,纵笔率意,自抒胸臆。亦善书,初法晋唐、二王、颜米、怀素无不取索,复学碑,汉魏碑碣,无不搜求,于是融通众长,自创“六分半”书,“不但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惊人变化,就是几千年来也从未见过像他这样自我创造形成一派的”(傅抱石语)因之被徐悲鸿称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
板桥的“六分半”书,纵横跌宕,或楷或行,忽篆忽隶,或一字之中,诸体笔意兼备,舒展任意,厚朴潇洒,虽不拘一格,然狂奇中得意得趣。每每如花落满地,缤纷夺目,而余韵不尽,其创造精神及成就似更在其画之上。
“歌吹古扬州”大幅横匾即是如此,用秃笔书写,或敛锋而入,或尖劲而出,第一、二字便有啸傲慷慨之态,腾沓跳跃之势。而后三字则含蓄古茂,气力内蕴,字体渐扁而带隶意。后跋由高处下落,与“歌吹”二字呼应取势,于是“古扬州”三字不再觉得字形扁小,使全局得到平衡又有了轻重错落的变化。看似纵笔而为,其实构思命意无不见其匠心。跋中称曾经“三书此额,略不如前”不过是自谦之词,而一句“亦有别味”倒是真心话。别出心裁,别有奇趣,风神别具,这正是郑板桥有别于古今书家的地方。
板桥所写同一题材的另二幅如今已不见流传,而此额则独存人间,近年曾被“扬州八怪纪念馆”及瘦西湖碑廊制作为大幅匾额,成为扬州的一大景观,成为今日扬州人的骄傲,亦是此件与郑板桥的幸事吧!
瘦西湖碑廊外墙摹刻的这一匾额十分巨大刻工亦十分精准到位,字体笔意很得原本的神形,章法、款式、印章都一仍其旧没有变动。扬州八怪纪念馆所制二匾,制作亦很精良,但却改动了板桥的印章。古人刻帖,亦每有删改移动印章的实例,并不意外。且该纪念馆所制匾,字形笔意及款题内容都与原件一致,决不是从郑板桥所说的另外两件上摹刻而来。因为郑板桥一生三次写过“歌吹古扬州”匾,上款及书写时间都不相同,(跋中“略不如前”四字说明言书写时间之不同)可证八怪纪念馆所依底本应是此第三件,而另选了印章而已。
拍卖场次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

lot:455

更多郑燮 隶书“歌吹古扬州”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