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刻 陆质雅自用寿山高山石印章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80,000-120,000

拍卖日期:2017-06-20 15:49:37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7年春季拍卖会
尺寸 : 2.4*1.1*5.8cm
出版 : 1、《石墨因缘-北堂藏齐白石篆刻原印集珍》P48,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2010年6月。2、《朱朱白白:北堂旧藏齐白石印集》P42,上海书画出版社发行,2010年6月 。3、《北堂长物》P61,上海人民出版社刊行,2013年8月。
: 齐白石(1863-1957)
名璜,字萍生,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等大量笔名与自号。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我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书画大师和书法篆刻巨匠。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国际和平奖”;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静卧斋中观自得——静斋藏白石铁笔专题 (Lot4424-4433)

静卧斋中观自得
——静斋藏白石铁笔
文 / 罗随祖
在今年的艺术品春拍中,於嘉德公司见到了源自海上藏家王文甫先生所藏的八方七组齐白石为陆质雅所刻印。有感于近两年艺术品市场的变化,而这八方石章也是我在上海文甫先生宅邸欣赏把玩过的,由此产生想写点什么的冲动。陆质雅与齐白石的交往,王文甫庋藏白石艺术,交融集汇在这数方篆刻作品上,我知道其中不少有意思的故事,发人深省。艺术家与收藏家,赏识、青睐,互动与独具慧眼,相隔八十年,同样的三十年相交与求索,为艺术穷尽己力,如此巧合又简单纯洁的艺术收藏,是非常有价值的模板。
陆质雅是一个传奇,其生于1883年,享年82岁同齐白石一样也是高寿的。陆质雅字衡若,号若公、北堂,别署砚海居士、砚海渔隐、一粟庵主、花山词客等。斋号有:古镜堂、石匋山馆、五螺轩、倚石居、翠山馆、留香室等。其祖籍陕西,出身世家子弟,曾任职上海工部局交涉司衙门,后经商活跃于京、蓉、沪宁、苏杭等地,1946年定居上海迄终。陆氏三代富收藏金石书画,好交游,与不少艺术家过从甚密,除齐白石外若吴湖帆、赵叔孺、王福厂、金城、邓散木等。同时他也是一位慈善家,除一般的赈济活动外,1939年,顾廷龙在上海筹办“合众书局”陆质雅将所藏珍本古籍悉数捐献,由此可见陆质雅之为人。
陆质雅少年聪慧,于1901年考得“解元”,春风得意。陆家与夏午诒本有世谊之交,而陆质雅比夏午诒小14岁,故两人在师友之间。夏午诒也是清末政坛上的活跃人物,曾助袁世凯称帝,后遭通缉。夏午诒名寿田、字耕父,湖南桂阳人,出身官宦世家,系湘潭名士王闿运门生。1898年,其中得殿试第二名,世称“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不久回到西安。由此,夏午诒与陆质雅相继获取不同功名,关系愈加紧密。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段,1899年,齐白石经人引荐得以拜识王闿运并投于门下,因此,夏午诒与齐白石又成同师门的弟子。王闿运与齐白石即为同乡,而二人地位悬殊,故王闿运有意照顾齐白石。或出于王闿运的授意,夏午诒函聘齐白石来西安,为教授其如夫人姚无双习画。正在此时,夏午诒代陆质雅向身在湖南乡间,尚未知名的齐白石索印,印文为“留得春光过四时”。时在1901年(辛丑),这时,齐白石的篆刻还处于第一阶段,模仿丁黄,亦步亦趋,这也是其为陆质雅所刻的第一方印。
1902年10月,齐白石始到西安,这是齐白石第一次远足,并落榻夏午诒府邸,而此时,陆质雅已经离开西安到杭州去了。直到1922年在北京的夏午诒家中,齐白石才第一次见到陆质雅,见面之后,陆质雅在琉璃厂选购了一件较大的青田石螭钮章料,嘱刻:“长安陆氏砚海堂三代所藏金石文字记”。自此,陆质雅於齐白石作为重要的艺术欣赏者、赞助者和客户,在长达24年的交往中积极互动。在齐白石的铁笔下,陆质雅不断地“命刊”、“嘱刊”、“索刊”,至1946年,齐白石为陆质雅刻了500方余印章,包括了“石上刻画”的多件作品,远远超过了后来齐白石为朱屺瞻“梅花草堂”所刻的76方印。
齐白石一生专为一个人刻如此大量的印章,只有陆质雅了。和艺术家朱屺瞻相比,两批印章,无疑在数量、形式、精美程度上,都难以匹敌。纵观整个齐白石的篆刻作品,也可以看出他为陆质雅精心镌刻的印章,是他艺术创作金字塔最顶端的作品。尤其是在大块的印石六面,刻画、刻字,或正或反(作为印章使用),甚至将自己得意的画作,缩刻于石面,而且多是长型的大料,在形态上近于纸镇。在石上镌刻画作,不同于刻文字,不仅要苦心经营、费时费力,更不容得丝毫的懈怠。因此,齐白石渐渐对于陆氏的“索刻”,不再热情,甚至不愿为之。在1934年(甲戌),齐白石在一方为陆质雅刻的对章边款上,刻曰:“质雅先生索刻再三,白石老眼强为,时正甲戌”,由此看出白石的不耐烦,甚至语气亦不似以前恭敬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这几方篆刻,其中四方的年款署甲戌,一件署“癸未”(1943年),两件边款中未书干支年号,就包括了一件“面面印”。这些署“甲戌”款的篆刻作品,具有标识齐白石对于陆质雅,两人关系出现转折信号、不再亲密的重要意义,到1946年,齐白石便不再为陆质雅刻印了。
海上收藏家王文甫先生,我曾笑他是现代的陆质雅。葢因当年,陆质雅与齐白石定交,曾存上佳石材一箱于齐白石处,随由他取用篆刻,二人诗画往来,共同探讨篆刻内容,被齐称为“知己海客”。文甫先生亦为“三代世家收藏”,而其对于齐白石为陆质雅所刻印,同样到了“执迷不悟”的程度,三十年的长久守候,当初对于“有多少齐白石为陆质雅所刻印”,还是一无所知,只是凭着一种天真的喜爱,直觉的求索,不懈的坚持才有了今天的收藏。据我所知,他三十年的坚守,遍历艰辛、家人不解,减衣缩食而终不悔,其中故事素材,已足以拍摄一部电影。
文甫先生早年得“北堂”印,即以北堂为斋号,近年改署“静斋”。这有类于篆刻史上的汪关、蒋仁之流,得古印而改名,也在“印痴”之列,是名士的风范。我见文甫藏一寿山桃红石印,系1935年齐白石为陆质雅篆刻六面长方印,印文取自北宋程颢的名篇“秋日”。程颢字伯淳,称明道先生,程颢与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是“程朱”理学的奠基者。此印六面满刻,除顶端一面刻边款外,将程氏的原诗删去了最后一句,以及第一句的后半段。边款书:“此明道先生句,质兄嘱刊,白石时居故都第十八年”。因知印文是陆质雅的授意,“万物静观皆自得”,是传世名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道”理想,由此也可窥见陆氏的情操追求、兴趣雅好。文甫用“静斋”为号,或为“智者所见略同”故也。一个收藏家对于艺术如此痴迷,义无反顾,百折不回,我认为这样的才可以称作“藏家”。
目前这八方七组齐白石为陆质雅的篆刻,在王文甫先生的庋藏中,无疑只是“冰山一角”,但是这小小的“一角”,却每一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大半镌刻于1934年的甲戌,这是重要的一年。如前所述,在陆、齐关系上,这一年是个转折点,两个人经过12年的“完美互动”,有了些许的不和谐。另一方面,齐白石在其一生五十余年的篆刻生涯中,走过了他的前三个阶段,正迎来了第四阶段,他最辉煌的鼎盛时期。从1932年,齐白石攀上了他自己的艺术顶峰,这是他篆刻的成熟期,也是幸运的收获期,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这是他的创作最具价值的时期,尤其是登上顶峰的初期。正如郎绍君先生评价说:齐白石1934年以后的作品,大致沿袭了已经成熟了的风格,不会有大的变化,总趋势是愈发平直、单纯,愈自然、随意,愈刚劲、痛快。
其次,若论“大刀阔斧”的话,这一年的篆刻最具标本意义,由于当时齐白石手眼尚健,刀刻一般白文确实多为一刀刻成,从刻痕来看,反而不是刻得很深。而愈往后,印刻的越深,其实是反复修刻的结果,崩斫的一面,也多见用刻刀小心修饰的痕迹,雄风渐挫,神气依旧而补刻愈多。以“质翁”和“北堂”、“赏鉴”两面印来看最具典型,二印神采奕奕,不愧是巅峰时期的作品。其中“北堂”一印的印面左侧还有用刻刀平铲过的痕迹,这是典型齐白石的手法,因为“北堂”两字都是对称笔画结构,略微斜铲印面,以使钤印出的印文,产生左右的变化和深浅不同,这样的做法只有齐白石“藏巧于拙”是最为擅长。
刻于昌化鸡血石料上的“鉴古开今”,虽然石材血凝不多,但已是很难得。印文刻得开张舒展,不拘一格,在印章布局上齐白石成熟的形式语言,表露无遗。这是白石篆刻步入巅峰期的标识,印款虽然没有署干支年月,但据其印风格,亦可以肯定是刻于1934年前后。历来学齐派的篆刻家,所以总与齐白石篆刻有“貌似神离”之感,最重要的差别亦如此印,在开张霸悍之背后,还有平直方正、丁黄仿汉,以及赵无闷、吴缶庐的影子。这是齐白石早年“夜长镌印忘迟睡”,“见贤思齐”以至忘我,所下苦功祭奠下的根本,也是齐白石小心掩饰,不肯传之于徒的“诀窍”。当然,在齐白石后期生活的时代,一方面白石已有大名,另一方面,前来拜师者,多是看到齐白石卖画鬻字、刻印能赚大钱,只求速成,无人肯如齐白石倒退六十年起步,“学我者死”诚非妄语。
兽钮高山冻石朱文“寄兴于斯”,雕钮即工,印材亦佳。在齐白石“三百石印”当中,很少见这样的佳材,这是作为“豪门印富”的陆质雅,选购的印材,钮则是典型的福州旧工,算是“佳材美刻”。昧其文句也一定是出于“嘱刻”之例,是“适诗画所用”。齐白石为陆质雅刻了如此多的印章,从印面磨损来看,使用的很少。另一方面,由于陆家经历动荡,庋藏后来散尽,也很少见到钤印这些印文的藏品,不免会令现代人生疑。其实,在哪个时代,陆质雅对于齐白石,就是一个欣赏者、赞助者,就是齐白石的“伯乐”。陆质雅索刻齐白石的印章,据“北堂长物”一书所统计,约有500余方。以长寿如94岁的齐白石,诗书画印,一生从不停笔,而其所有自用印,也不过“三百”而已。作为商贾的陆质雅,虽有诗画的雅好、金石书籍的收藏,这样巨量的“自用印”,钤于何处呢?他还不像后来成大名的朱屺瞻先生,有人为他出版自用印谱,当时的陆质雅也就是“知己海客”的一位“恩公”,就像今天的艺术品收藏,哪一方印是买来自己用的呢?
素石无纽的“妙言哉”和兽纽长方对章“即兴”“师造化”,在创作的时间上相差了九年,我个人认为二者神气略有不同,并且,边款的镌刻也有较多的变化,一如郎绍君先生所言,甲戌之后,变化少了,除自然、平直、单纯之外,更趋稳定。
在这一组印章中,最大而且五面刻的就是“花映北堂”印,印石长方且扁,面积最大的两面,一面空置,另一面如刻印文般的琢正书大字边款:“质雅先生命刊面面印,白石翁”。其余两个长面,一面刻“花映北堂”四个大字,另一面刻“曾归北堂砚海识真”,在印文形式上是一多对一少。另外两个小面各刻“老夫饱看不厌”和“石伴浮生半日闲”,印文与边款全用朱文。齐白石在一方印材上多于四面刻的,除了为陆质雅以外,很少见。在其“不得以一石与人” 的自用印中,多面刻也仅仅三四方而已,且石材多在2-3厘米间。唯一一件六面通刻“岂辜负西山杜宇”,印石不足4公分,除印文一面外,其余五面阴刻通景,类似于福州的薄意。而为陆质雅北堂所刻的多面印,印材巨大,不只有文字,还有画作、字画同屏,真是不同。
在上海王文甫先生的家中,我曾仔细观察过这些“面面刊”的篆刻作品。我的结论有几点,主要的是:其一,这些石材取平取方的各个面,出自齐白石之手;其次,这些篆刻作品,有些虽然可以钤印,在实际的作用就类似于纸镇;再者,这些印的边角侧面,都经过了精心的修饰,大多是用刻刀铲削而成。这是齐白石年富力强时,刻意经营、藏巧于拙最高水平的作品。
首先看这些印石,如果我们用直角尺去测量的话,各个直角是相当规矩的。在一百年前的中国,将大块印石切割取方,远不像今天这样容易和便利。西洋的砂纸十分罕有,一般的印石都是在石面上磨平的,而切割全是手工,垂直平整的印材,一般都是雕钮抛光的对章或者冻石佳材。大块的印石,一般被作为半成品交易,而齐白石为陆质雅所刻多面大印,大小不同却规矩方正,只有出于“芝木匠”之手,才能做到。细审这一方“花映北堂”,有印面残留较粗的斜向沟痕,这就是在石面上磨光时留下的。此印五面刻字,唯留一大面不刻,五面虽都可以钤盖,但是,如此的大印钤印泥后,如何不会弄得满手朱红呢?长大的印面有“曾归北堂砚海识真”,这样的鉴藏章,如此大的印,又怎么可能钤盖在历代名迹上呢?所以,这样的印实际上类似于文玩陈设,一面光素在下,只有压纸把玩了。
此印的印文各个边角,都经过了细心的修饰,大部分是用刻刀平铲或挖削,刀痕明显,不似今人的篆刻,用刻刀侧面敲击形成的崩剥痕迹,善用刃,这才是白石老人的特点。想想当年的齐白石先生,从开石取方,到画稿镌刻,细心修饰,何其劳顿。看看这样的篆刻,齐白石自然知道并不实用,所以渐渐不厌其烦,亦不堪其苦,便逐渐拒绝了各种的“命刊”创作。同时其在北京的生活逐渐稳定,声誉日隆,无论是授徒或是画画,都有了较好的经济来源,他也不愿再为此像石工一样的辛苦了。而齐白石所没有料到的是,一百年后,他的这批创作完整的躲过了兵燹硝烟,被人精心的收藏,成为了他艺术创作中独树一帜的,难于匹敌的精品。
为什么在齐白石的自传等记述中,没有陆质雅的影子呢?这是一个很值得考证的问题。当然可能陆质雅不厌其烦的“索刊”,做为商人身份的赞助者,一定程度上惹恼了齐白石,使齐有意的疏远陆质雅,但是一定不止于此。我们知道王闿运於齐白石,有知遇之恩,而夏午诒与齐白石算是同门师兄,关系非同一般。1919年,齐白石为避乱来京定居,此时的夏午诒因助袁世凯称帝事败,也躲在京津。齐白石到北京后,艺术得不到认可,生活拮据,1921年,曾在夏午诒的介绍下,到保定直系军阀曹锟府上,写字画画刻印,这一段历史同样在齐白石的记述中,选择性的失忆。陆质雅与夏午诒虽然交厚,但是在政治上陆质雅却与夏相左,明确反对夏助袁世凯称帝,并以此当面质询夏午诒在此事上的作为,或因此也影响到了齐白石与陆质雅的关系亦未可知。齐白石对于与陆质雅交往,有意的抹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当时社会生态环境的作用,陆质雅从此怀揣齐白石篆刻最重要的作品沉寂了六十年,天降大任于王文甫先生,冥冥之中又让其苦苦求索三十年,让我们再发现陆质雅,这是多么有意思的收藏故事。
七组八方齐白石顶峰时期的篆刻,令我们今天可以“亲密接触”,我认为一个艺术家最具价值的作品,是他将战胜自我,攀上自己艺术高峰时期的作品,这时的创作最具活力、变化、勇气和美感,可以称之为完美。而晚期定型以后,则要少了一些奋发求变的力度,多了一些小心和程式轨范,当然,能够成名,能够留下自己的艺术创作成果,亦非一般人能够企及的奢望了。一件好的艺术品价值是如何衡量的呢?除了其本身的完整度、所具有的艺术性以外,还有稀缺性、历史价值,这件艺术品创造出来以后名人轶事的关联,也直接关乎到价值的高低。
对于收藏家我们又应该如何评骛呢,我窃以为很简单,就看他入藏一件艺术品后是立刻打开研究还是束之高阁,不闻不问,后者只是“據有”而不能称之为“收藏”。艺术品的升值,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收藏家的研究与发掘,如果能够发现它与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关联,它就不只是艺术品,还是历史的见证,具有了“文物”的价值。例如“兰亭序”墨卷,千古流传,而历史上又有多少代人“望穿秋水”而不得,在历史的载籍上,它又有那么多的故事流传。今天我认为这几方齐白石的篆刻,既有艺术家创作高潮代表性的特征,同时又有艺术品主人曲折的人生见证,更有收藏家苦心孤诣收藏、保护之劳,以及研究求索真相之不懈努力故事。三美并举,珠联璧合,这样的艺术品,是我愿意写下一点小文字的初衷。
期望在艺术市场的不断成熟发展中,为我们带来更多令人振奋的艺术品。
丁酉年三月廿二日罗随祖草就於京西寓庐
拍卖场次 : 清宁—国石篆刻艺术

lot:4424

更多齐白石刻 陆质雅自用寿山高山石印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