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12世纪 合金铜释迦牟尼成道像(眼嵌银)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2,200,000-3,200,000

拍卖日期:2016-05-15 0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6春季拍卖会
年代 : 西藏12世纪
尺寸 : 高30.4cm.
创作年代 : 西藏12世纪
著录 : 参阅:1.《WISDOM AND COMPASSION》,Marylin M.Rhie and Robert A.F.Thurman著,Tibet House New York 出版,第74页。
2.西藏13世纪前后,合金青铜不空成就佛, 纽约佳士得,2014.3.20,第LOT1614,成交价:1,085,000美元
: 此尊释迦牟尼成道像,是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悟道证悟时的形象。右手所结触地手印,是帮助信徒禳退魔力;左手结禅定手印,代表其进入三摩地的无碍禅定,在无碍禅定阶段要为所有众生的利益尽力;双脚盘成金刚跏趺座是观修的姿势,其含义与左手所施禅定手印的含意相似。
此尊造像是藏地早期青铜造像的完美范例。艺术家用一种格外动感的生命力,使佛陀呈现出一种超脱的活力;身体的各个方面,从弯曲的脚趾、细长的手指到肌肉发达的躯干,都传达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平衡感。脸上带着温柔的微笑和稳定的凝视,完美地捕捉佛的证悟启示。这座雕像创作的时代,佛教正在西藏的各个领域迅速扩张。十一世纪以前,西藏的熟练工匠非常少,大型寺院从周边的尼泊尔、克什米尔和印度的东北部地区聘请大量雕塑工匠,这些地区都有着良好的金属工艺铸造传统,因此藏地早期的青铜雕塑作品常常彰显出这些区域的造像风格特征。在此件作品中,细观柔软的手指脚趾,双眼间距较小的印度人的相貌特征,鼻梁挺拔,鼻头略勾,帕拉和印度造像风格尤为明显。弯眉如弓,双眼嵌银,为整尊造像提亮增色。肩宽腰细,体态纤盈,手臂略粗壮。衣纹采用近祼的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突显肌肉质感。
如日初出照于天下:
记藏中12 世纪释迦牟尼证道像
孙大为/文
如日初出照于天下。犹如莲华在于泥水而无所住。
如须弥山不可移动。其德高远诸根寂定。
其心澹泊而无增损。
——普耀经降魔品第十八
这件12 世纪释迦牟尼证道像,向我们传递着佛祖证道之初,心中的澄明、坚定与喜悦。从造像的身躯到指尖,都表现着不容置疑的觉醒。佛陀结跏趺坐,脊背挺括,腰腹修长,四肢健壮匀称。在他自信的体态中,蕴藏着不动如山的意志。手指柔软放松,生机勃勃,具有内敛和坚定的精神气质。双目微阖,眼中嵌银,目光皎皎,流露着清澈、沉静与智慧的光芒。
此件作品所呈现的,可能为早期藏中地区帕拉风格。美国著名喜马拉雅艺术学者Pratapaditya Pal 曾将聂塘寺(Nyetang Monastery)供奉的11 世纪藏中释迦牟尼像 (图1),以及一件瑞士私人收藏的11 世纪藏中鎏金铜释迦牟尼证道像 (图2)称为现存藏地后宏期最早的佛像精品。此件作品与这两件作品的身体比例、面部特征以及服饰特点极为相似,都带有强烈的东北印度帕拉风格:脸型方中带圆,窄鼻,小口,面含笑意;佛眉中段上挑,以刻线进行描绘,眼窝凹陷,佛眼中段低垂;螺发鼓突,饰以螺旋的线条;耳垂长及下颚,下缘见方;佛衣如肌肤般紧贴身上,边缘仅用简单流畅的线条勾勒,在双腿交叠处形成密集的扇形放射状褶皱。
1045 年,在藏西古格王朝停留3 年后,来自东北印度帕拉王朝的高僧阿底峡应仲敦巴之请,前往藏中继续弘法。在藏中传法9 年,阿底峡的主要驻地以及圆寂地正是距拉萨20 公里的聂塘寺。虽无有铭文的造像佐证,仍可以推断,在聂塘收徒、著书、弘法、兴寺的过程中,阿底峡把东北印度帕拉王朝成熟的佛教艺术体系引入藏中,制造了一批东北印度帕拉风格的佛像用于供奉。可以说11 世纪下半叶起,帕拉风格对藏中佛像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内曾普遍视这类作品来自藏西。今天看来,这种风格可能与藏中有更为密切的关系。虽然12-13 世纪,藏西造像中也出现了帕拉风格的作品,如这件12-13 世纪藏西释迦牟尼证道像(图3)。与藏中的作品对比可见,早期藏西的帕拉风格造像,与东北印度帕拉风格造像的差异比较明显。可见藏西造像对帕拉风格的继承,并没有像对克什米尔风格那样直接、纯粹。11 世纪时,阿底峡在阿里仅停留了3 年,而在藏中停留9 年,可推测,帕拉风格应先在藏中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12 世纪起,穆斯林向印度东北部的扩张使帕拉王朝大量的佛教僧人、工匠经由尼泊尔逃入西藏,推动了帕拉造像风格与西藏、尼泊尔风格的进一步融合。然而与藏中相比,藏西与东北印度的地理距离更遥远,不便于工匠旅行,这也可能是藏西帕拉风格与藏中帕拉风格产生差别的原因之一。与现存大多数11-12 世纪藏中帕拉风格造像一样,这件作品的莲座也已遗失。作品具备早期藏中帕拉风格释迦牟尼造像的一些共性,与东北印度帕拉风格释迦牟尼造像有所区别 (图4)。相比东北印度帕拉造像,西藏造像肉髻更高耸,并向上逐渐变尖,收于宝髻。宝髻象征智慧之光,在西藏11-13 世纪帕拉风格释迦牟尼证道像中多有表现,这是东北印度帕拉造像所没有的。西藏造像的肩背部分普遍也更为圆润,不似东北印度帕拉石像中的宽大,骨感。可见早期西藏造像艺术在引入帕拉风格的同时,也根据本土的文化对风格进行了改造。
参考资料:
1.Helmut Uhilig 所著 On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 the Berti Aschmann Foundation of Tibet art at the Museum Rietberg Zürich, Museum Rietberg 出版
2.John C. Huntington and Dina Bangdel 所著 The Circle of Bliss: Buddhist Meditational Art(2003), Columbus Museum and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联合出版
3.Marylin M. Rhie, Robert A.F. Thurman 所著 Wisdom and Compassion: the Sacred Art of Tibet(1991),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and Tibet House, New York 联合出版
4.Pratapaditya Pal 著, On the Path of Void: Buddhist Art of Tibetan Realm (1996), Marg Publication 出版
5.Susan L. Huntington 所著Leaves from the Bodhi tree: the art of Pala India (8th -12th centuries) and its international legacy ( 1990 ) , Dayton Art Institute 和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联合出版
6.Ulrich von Schroeder 所著Indo-Tibetan Bronzes ( 1981 ) , Visual Dharma Publications 出版
拍卖场次 : 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lot 3003-lot 3091)

lot:3054

更多西藏12世纪 合金铜释迦牟尼成道像(眼嵌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