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空谷幽居”图留青臂搁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HKD:15,000-25,000

拍卖日期:2015-10-06 0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香港)2015秋拍
尺寸 : 长 38 cm.
: 这件臂搁,背面全素,正面以“留青”法雕刻一派空壑幽居图,民居旁探出的梅花,以及枫树,兰草,怪石,使得村舍的环境格外清幽,别致,更显山谷之幽深。民居右侧,艺术家留以大片空白,不做点缀,让人深感空旷。只见民居前一老翁捕鱼归来,似正在提鱼询问。房屋内似正是文人在书案旁苦读,村舍中窗户内可见书籍,应是隐居之高士。右上方刻“空谷幽居”四字,落“北如刻竹”款。
“留青”法是竹雕的一种工艺,其以明清时期为巅峰。其手法是利用竹子表面薄薄的一层外皮,即“青筠”,做文章。工艺高超者可以在这层外皮上刻划花鸟鱼虫,山水亭台,人物走兽。其所刻出的图画,有浅浅的浮雕感,更与去掉外皮露出竹纤维的部分产生色调上的对比。这件作品巧妙地利用留青法,表现了一幅非常有古意的山水人物画。
张北如
1940年生于香港,祖籍广东新会;后随父辈避乱香港,从此落地生根。八岁从师北方技师庞再生学习木雕,因感构图未能尽善,再随岭南七子容漱石习国画,更因机缘得书法及篆刻大家陈秉昌先生收于门下。传统艺术在香港细水长流,未曾间断,张氏遂受各家熏陶,融汇贯通,共冶一炉,自谑为「一品窝」。上世纪90年代初,以「筀柘轩」之名自立门户,意谓竹、土、木、石各物兼备;并于香港上环嚤啰街设店「杂家者流」。出品之摆件、器物,匠心独运,构图严谨,具文人气。
隐世大师
大隐隐于市,现年75岁的张北如先生,十年如一日,坐镇嚤啰街小店「杂家者流」,操刀雕刻。先生习惯早起,除了到各地搜寻物料外,总是埋头苦干,直至深宵。「杂家者流」于九十年代初成立时,曾兼收售古董,但逐渐被张先生的作品取代,闸门虚掩,谢绝过门生客,只有懂得的熟客,才得进门。慢慢店面成了「筀柘轩」的作坊,竹、土、木、石各种物料与初具造型的成品与半成品,塞的塞挂的挂,挤得水泄不通,都给盖着一层灰尘。仅可容身的通道和张先生的工作桌,都在方尺之间,前面随便悬吊着一个用纸卷成的电灯罩,方便聚焦雕刻。张先生看上去只像六十多岁,目光锐利,快人快语:「现在的人们老是谈退休是不对的。人只要还有能力,就应继续干活,现在我还很有创作的冲动!」零乱的案头,搁着几十把亲自锻磨的刻刀,手不停在物料上比划,端详如何精益求精、物尽其用。
大江南北 兼收并蓄
近年中国传统文化大有复苏之势,但体制与传统之间仍是有所距离:「国内曾经文革浩劫,香港却刚好漂遥海外──文化承传未曾中断,佷多艺术的奥妙均都能延续。」在战乱期间,南北名师避乱香江,先生自少经常与之交往,所曾从学者,不下三、四十位,包括岭南七子之一容漱石先生和书法篆刻大家陈秉昌先生。
容漱石(1907-1996)为广东中山人,是岭南派高其峰弟子。岭南派技法,兼善花鸟、人物、山水。容氏认为艺术应以服务大众,带人来欢乐为目的,不应孤芳自赏。故张先生喜从生活取材,表现主题之外,还夹带一些小趣味,如风伤破损,以喻人生应百折不朽,跌得越低、越要爬起来。先生从学于陈秉昌(1921-1999)时,主要为深化国学素养。陈氏认为张先生应把已经学有所成的技艺加以保持,故明令禁止他把时间耗费在文字学之上。张先生的店「杂家者流」为陈秉昌命名,典出《汉书?艺文志》,意谓「九流十家,兼二者为杂家 」。张先生虽不钻研治印,也不多写书画,却深得岭南派兼收并蓄精神,为名符其实之「杂家」也。
传艺须留器留人
很多人授徒时,总是留有一手,怕「教懂徒弟无师父」,因为作为老师的也只懂皮毛,怕被迎头赶上。但张先生认为:「其实只有状元学生,哪有状元老师?被学生超越是好事,而且文学、技艺,都是民族的优良传统,个人就是有一点新发现,也是从传统中来。所以一定要继往开来,不可以说带走便带走。要真正做到持续发展,就唯有靠耐性、靠坚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张先生说从前学艺,未习雕刻,先教造刀,工具都要亲自锻造。方法是把油钢烧热,剪出一条,再在同样是烧热了的麻钢枝上剪开叉口,把油钢插在叉口上,反复锻炼,令到两者二合为一,再锻到软硬适中。否则刀锋过软会容易崩坏,过硬则常常「卷刀」。当经年累月反复使用,令油钢耗尽后,就得从头再来。幸好今日科技昌明,现时的刻刀,均已改用锋钢裁成,省去锻炼的工序,只需把钢片裁成所需形状,再经打磨,便可历久常新。粗、细、横、直;圆、方、斜、平、三角、四棱……先生手伴几十把刻刀,每一枝都有不同的专门用途。像「留青」退地用的刻刀,形状扁平,与别不同,锋向与执刀方法,都只此一家。而材质软硬各有不同,质地柔韧的葫芦,便不能使用钢刀,而需改用玛瑙刀,运刀连雕带压。
承先启后
随北平故宫博物院迁台的文博专家那志良曾断言「留青阳文」「久己不传」。张先生凭存世旧物反复推敲,才得以重新继承绝技。而且因为科技进步,刻刀比从前锋利,刻工遂可精益求精。像先生的得意之作Lot534竹刻万字纹臂搁,每个万字纹仅有几毫米大小,连绵不断环环相扣,心思稍有不慎,便会「搭错线」。推陈出新,张先生想到把「留青」技法挪用在瓷雕臂搁之上。像Lot547粉彩花鸟鸣春图臂搁,造法是瓷片造成竹片弧度,在素胚上层层刻划,进窑烧制后,才再施彩。这不单令画面更有立体感,亦突破了「留青」无法施彩的限制。还有只此一家的「五族共和」缠枝瓜果,像Lot551黄杨木雕五族共和图香炉及Lot553 竹木制广式钮丝纹鸟笼即将此纹饰运用得活灵活现。细看之下,其纹饰实乃一株缠枝生六瓜,以南瓜、苦瓜、甜瓜、葫芦瓜、丝瓜代表五族,再加上黄瓜作为众多少数民族的代表,此谓之「五族共和」,由此可见张先生对于民族能凝聚大统、和谐发力之期盼。
年逾古稀,旧事重提,张先生所曾经历的奇人奇事,尽是曲折离奇。早年习艺,本来只为兴趣:「当时只是纯粹为艺术追求。如果是为了生计,那会这样不惜功本?」岂料种瓜得豆,嗜好变成专业,还肩负起传亡继绝的重任。现时张先生除于香港设有店铺及工作坊外,足迹更遍于大江南北;在江西景德镇,有「筀柘轩」专属作坊。但大师为人低调,不拘小节,仍一如既往。
材料与技法略述
是次选拍作品,以竹雕「留青」为亮点,富于文人意趣。亦兼若干木雕、葫芦、瓷雕及石雕器物及摆件,皆贵精不贵多。

竹雕文房,于明、清期间同受民间与宫庭追捧。竹在中国原是寻常植物,但由根到干,从外到内,纹理曲直,变化多端。新物色泽淡雅,而久玩之后,则呈玛瑙红。加上中通外直,早为文人咏叹对像。
然而,植物之中,亦以竹最难克服。纤维粗细夹杂、外硬内软,加上弧度限制,均增加了取材与造型的难度。而合于竹雕之用的材料,更要精挑细选。张先生谓,竹可分为丛竹与单丛竹两大类,前者生长形态密集,单丛竹则以从地下走鞭为主,品种以楠竹、黑毛牛竹、观音竹、刚竹、西樵山四方竹为代表。张先生往往在广东一带就地取材,秋深时节,率众上山。宜于雕刻之竹材,以长出地面三年者为佳。竹太老,纤维粗糙,成品会表现出不必要线条;若竹太嫰,甜味易招虫蛀。漫山遍野,单是选可用之竹已是一整天的功夫。故采竹的第二天,须带同器具及条凳上山,分工合作,一边斩竹,一边扶着竹干避免断折时触碰地面受伤,随即横置在条凳上,赶紧削去枝叶,避免竹身失水过急引致爆裂。接着,更决定不同部份用途,当场锯成细件,逐一用玉扣纸包好,放入帆布袋下山。
下山之后,立即起炉煮竹,以除去竹所含不宜于雕刻及保存的成份,既可防虫,也为清理表层天然竹蜡。最后一度工序就是晒竹。但晒竹也不能任由阳光直接照射,只能贴着阴影的近阳处,随日影移动,边晒边搬。慢功出细货,这一晒便是三个月。张先生笑言:「晒好便刚好赶及过年,可以稍事休息。」
竹雕技法,有深有浅、有立体有平面,并以「留青」最为精妙。所谓「留青」,实乃保留竹干表面称作「竹筠」之薄皮,在如纸般薄的表面上加以雕刻,完全是鬼斧神功。刻划完成后,更要把题材之外的竹筠刮去退地,以色泽较深的竹肌为地,让主题显得层次分明。「留青」把竹的里里外外物尽其用,黄底白皮,素身层次一如水墨,难怪文人情有独钟。张先生的「留青」作品,还有花鸟、山水、书法。像题为“秋山行旅、翠谷山庄”之双面插屏Lot541,方寸之中,布局高远;拓本层次分明,重现水墨浓淡干湿意趣。
除文房之外,装饰与实用并重者,当数鸟笼。张先生对南北各派均有涉猎,造工精湛。是次选拍之Lot553 竹木制广式钮丝纹鸟笼,沿用传统榫卯法,构件以竹为主、辅以黄杨及挑木底抽和配件,外施薄漆。杯、档、鼎、企搭、蜢笼、杯耳、罩心、花件、挂钩等等木、瓷、铜制配件,全部均由「筀柘轩」一手包办。除饰以「五族共和」外,每面11枝钮丝,亦大有学问。「钮丝」技法,工序繁复:先以刀器拉竹成幼丝,谓之「拉丝」;再以火水灯加热令其变软,利用竹独有之弹性,反复钮成规律均等的钮纹。而雕饰鸟笼,更须先把整个结构组装完成,然后拆件雕刻,再重新组装。如榫卯构件稍有差池,便无法复原。
张先生虽是广东人,但取材不限于南方。是次选拍作品中还包括几件在北方较为盛行的葫芦器。与上山下乡搜寻竹、土、木、石不同,葫芦讲究的是养功。把葫芦藏在黄杨木雕成的范模里等一年时间,能不能准确成型,得靠自然造化。而张先生的葫芦器,先范后刻。葫芦必须用玛瑙刀以压刻的方法来刻划,绝对不可伤其表面。是次拍品Lot542匏制金玉满堂图茶叶罐罐盖,内层以紫檀造成,旋紧后留出一度紫啡色圆环,更是锦上添花。
陶瓷
学理上陶瓷的土质成份及烧成温度各有不同,瓷泥以高岭土等质坚而剔透的土质为主,烧成温度一般在1360度以上;而陶土则夹杂泥砂,烧成温度一般在1220度以下。但张先生不同意这种说法:「其实陶瓷不用分别。一般以为纯的叫瓷;掺杂了的叫陶。瓷的可塑性低;陶的可塑性高。但现在高温陶也可以烧到1700度,所以我不作严格分别──你给我陶土抑或瓷泥,我都可以造。暂时没有物料能欺负我!」有别于竹、木、石等受生物及地质条件所限制的硬材料,张先生喜爱陶瓷不易破损、不受拘束的特点:「只要你有能力,从一粒微尘到一间房子,都能用陶瓷烧制出来。」为了向高难度挑战,张先生的陶瓷技艺,亦多以雕代塑,在成型以后才加以刻划。各种泥质与技法之中,最令他着迷的还有澄泥。一般以为瓷土比陶泥「矜贵」,但从河里经年累月澄出来的细土,比起高纯度的瓷土其实更为变化多端。各种矿物成份遇上窑内不同气氛,产生种种意外效果,令色泽与质感每一件都独一无二。但因为杂质无法预料,窑变气氛也不易控制,故此烧成率低,技法几乎失传。
拍卖场次 : 观古——瓷器珍玩工艺品(lot 171-lot 601)

lot:533

更多竹刻“空谷幽居”图留青臂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