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起照”神兽镜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  5,000,000-6,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圆形,圆钮,圆钮座,两瑞兽口含彼此尾环绕钮座,其外六边形双线凹面界格。内区饰六瑞兽,以双线凹面界格相隔,外区饰骈体楷书铭文一周,译为“淮南起照,仁寿传名。琢玉斯表,熔金勒成。时雍炎晋,节茂朱明。援模鉴澈。用似流清,光无亏满,叶不枯荣。”外圈饰十二生肖等图案,此镜造型独特,纹饰复杂,制作精良,少见,极为精美。
参考:《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6卷,P104-105页
考古发现显示,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五世纪末叶到六世纪末叶这一百年左右时间,整个中国的铜镜铸造业几乎处于全面停顿的状态。这一时期,北方地区的墓葬偶尔出土一些前代的旧式铜镜和铁镜。南方地区的吴镜系统在南朝后期也开始全面退化,墓葬出土铜镜的状况只稍强于北方地区。开皇九年(589)隋灭陈统一南北之后,作为重构社会秩序的一个部分,关乎民生的铸镜业获得了较快的勃兴和发展。整体而言,隋代初唐时期的铜镜在设计上远承汉镜传统,沿袭了新莽、东汉以来流行的神兽与铭文搭配的形式,在构图上疏散而有序,常用四神和十二生肖作为主体装饰。这一时期的铜镜,无论是纹饰本身,还是镜铭都传达出一种灵异诡秘的氛围,与盛唐以后那种主要由花鸟题材所营造的生动活泼的现实气氛完全不同。
这面铜镜属隋代初唐时期“瑞兽铭带十二生肖镜”的范畴,即内区为瑞兽纹,中区为铭文带,外区为十二生肖纹等纹饰。该镜目前有十分相似的墓葬出土品。河南洛阳龙门上元三年(676)墓曾出土一面“淮南”铭瑞兽镜,外形、布局、纹饰和铭文与这面镜子几乎全同,但镜残,直径241mm,重1772g,体量及保存状况都不如这面铜镜。遗憾的是,这座墓葬的具体情况不明,我们无从知道这面铜镜的拥有者。
瑞兽铭带十二生肖镜是传世或出土的隋代初唐铜镜中体量最大、制作最精的一种,颇值得关注。目前年代明确的以《宣和博古图》收录的武德五年(622)纪年镜为最早,其内区为四神,可视为瑞兽的一种。与之相似的铜镜在陕西、河南、湖南、广西等地的墓葬中都有出土,但整体数量并不多,墓葬时代明确的均为初唐时期。这些铜镜的尺寸重量、空间布局、纹饰内容搭配基本相同,只在内、外区具体纹饰以及镜铭内容上存在一些差异。有理由相信,这些铜镜应该具有相近的时代背景和设计理念。值得注意的是,武德五年镜是当时扬州总管府充当年元正朝贡的贡品。贞观二十一年(646)左右墓出土的四神“灵山”铭十二生肖镜的墓主是太穆皇后从孙、将作大将窦抗之子窦师明。神龙二年(706)章怀太子李贤夫妇墓出土的铜镜也具备瑞兽铭带十二生肖镜的布局和装饰风格 。
镜上的铭文是:•四言•淮南起照,仁寿传名。琢玉斯表,镕金勒成。时雍炎晋,节茂朱明。爰摸鉴澈,用似流清。光无亏满,叶不枯荣。“淮南”铭是隋代初唐时期四言十二句铭文中一种,因句多文长,使用此铭的铜镜一般都较大。采用完整的十二句铭的并不多见,首尾之间叫“四言”的就更少了。关于铭文中“淮南”二字的含义,学界、收藏界有不同的看法。从隋代初唐镜铭文体形式和内容特征来看,“淮南起照,仁寿传铭”应该是一种汉晋典故的搭配方式。“淮南”指的是可能是淮南王或者淮南地区,具体的出典有待考证。结合扬州的地望及其在隋唐铸镜史上的地位,“淮南”二字可能跟扬州铸镜有关。
洛阳博物馆编:《洛阳出土铜镜》,文物出版社,1988年,图71。贠安志:《陕西长安县南里王村与咸阳飞机场出土大量隋唐珍贵文物》,《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6期;吴镇烽:《陕西新出土文物选粹》,重庆出版社,1998年,第111页。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朱捷元:《唐李贤墓出土的鸟兽纹铜镜》,《文物》1983年第7期。
重量:2199g

lot:7689

更多“淮南起照”神兽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