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缂丝南极仙翁祝寿图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800,000-1,200,000

拍卖日期:2012-10-29 0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2012秋拍
年代 : 元
尺寸 : 113×48.5 cm.
创作年代 : 元
著录 :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织绣书画》第151页,图84 缂丝《东方朔偷桃图》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5年9月。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织绣书画》第152页,图85,缂丝《八仙图》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5年9月。
《中国嘉德·秋光万华——清代宫廷艺术集粹》2011年11月20日,Lot2113石渠宝笈录宋缂丝蟠桃献寿图。
: 此图轴以本色丝为地,用多彩色丝缂织一位童子骑鹤向南极仙翁恭献灵芝的图案。画幅中天空祥云飘绕,地面远山青黛,近石嶙峋,草木繁盛,生机盎然。一株枝干遒劲、硕果累累的蟠桃树横空而出,树下南极仙翁鹤发童颜,面目慈祥,长须飘逸,神采奕奕,拱手作礼。仙翁身后一侍奉童子持扇侍奉,面前一童子身骑翔鹤,双手合捧一株栽种于瓷罐中的硕大灵芝,恭献于仙翁。
缂丝图轴上方分别落有清早期康熙年王澍题款:“此宋时刻丝人物,树石神完意足,与画者无以異,不知当年何遂精能乃尔,往在京师见桃花山鸟一轴,色既古雅,气韵闲逸,极刻丝之胜观,今见此桢如东岱西华,未可以高卑等量,豈惟人巧直夺天工矣。良常王澍鉴定。”落“王澍之印”、“二泉寓公”二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王澍》29、30印,第93页。)“廿八口兄长,三千年蟠桃,天女机丝出,人寰瑞气高。梅林应铨题。”落“汪应铨印”、“杜林”二印以及收藏者文物专家许源来先生的题签:“余家藏二宋缂丝,一即是帧,一为蟠桃献寿,见宝笈三编。其人物、树石线条风格与此相佚,允称双璧也。许源来识。”落“许源来”、“天泉阁”二印。
此件作品,递藏有序。曾分别为清代书法家王澍、汪应铨鉴识,古文物专家许源来先生收藏,落墨于跋上,可见时人对此幅缂丝作品的珍爱之情。时过境迁,又经著名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先生、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单国霖先生认可为一件难得的缂丝艺术作品。
此幅缂丝作品为许源来先生旧藏,由许氏家属提供。
许源来(1904-1979),上海市古文物专家和戏剧史专家、书法家。曾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秘书,且为梅先生的挚友和艺术上的知音。建国初期,梅兰芳先生亲笔直书给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推荐许源来到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工作(信函原件为梅兰芳亲笔直书于宣纸上,现保存在上海市档案馆。1989年上海文汇报刊有此信),曾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特约顾问。生前与画家吴湖帆、徐邦达交往深厚。
王澍(1668-1743),江苏常州人。清代书法家,字若霖、篛林、若林,号虚舟,亦自署二泉寓居,别号竹云。官至吏部员外郎。工书,善刻印,尤以书名。告归后益躭书,名播海内,摹古名拓殆遍,四体并工,于唐贤欧、褚两家,致力尤深,辄跋尾自道所得。吴修《昭代尺牍小传》曰:“书入率更之室,篆书出李斯,为一代作手。晚岁眇左目,鉴定古碑刻最精,金坛良常山馆最擅名。”著有《淳化阁帖考正》、《古今法帖考》、《虚舟题跋》等。王澍是一位著名学者,其书法亦冠绝当世。晚年书法益工,远近士大夫家,以金币请者无虚日。
汪应铨(清),字杜林,号梅林,江苏常熟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状元,官赞善。工小楷。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后来奉旨入值南书房。汪应铨本应进士馆研习,三年散馆后,方得升迁。然而汪应铨未及散馆,便被破格提为庶子。后几经升迁,官至左春坊赞善。
元代缂丝南极仙翁祝寿图轴
此图轴以本色丝为地,用多彩色丝缂织一位童子骑鹤向南极仙翁恭献灵芝的图案。画幅中天空祥云飘绕,地面远山青黛,近石嶙峋,草木繁盛,生机盎然。一株枝干遒劲、硕果累累的蟠桃树横空而出,树下南极仙翁鹤发童颜,面目慈祥,长须飘逸,神采奕奕,拱手作礼。仙翁身后一侍奉童子持扇侍奉,面前一童子身骑翔鹤,双手合捧一株栽种于瓷罐中的硕大灵芝,恭献于仙翁。
画幅中的南极仙翁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老寿星,又称南极真君、长生大帝,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或“老人星”。传说经常供奉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长寿。仙翁头部奇长,脑门向前高高隆起,长相奇特而十分引人注目。据清代翟灝《通俗编》言:“世俗画寿星像,头每甚长”。《南史·夷貊传》载:“毗骞国,去扶南八千里。传其王身长丈二,头长三尺,自古不死,莫知其年。”寿星形象塑造成这样或因乎此,盖取其长寿之意。画幅中的鹤则是“鹤寿千岁,以极其游”的瑞禽。此外,画幅中之硕大寿桃,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西王母的瑶池所植之神奇之果,系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生实,食一枚可增寿六百年的仙物。仙翁、仙鹤与蟠桃共同合为图案,寓意长寿之极,反映了古人追求长生的一种美好愿望。自宋元以来,这类题材的画作一直备受人们喜爱,常作寿辰庆贺之用。
缂丝仙翁祝寿图熟练运用平缂、勾缂、掼缂、结、长短戗等多种技法,用藏青、浅蓝、月白、淡黄、驼黄、浅灰、淡绿和墨黑等色丝缂织而成。缂织技法以平缂为主,多作较大面积的色块平织。较多地运用了“结”的戗色法,即用相近的二色或三色丝线按退晕的色阶层次顺序缂织,从而使所表现的物象更具有立体感。如山石及桃树叶的深蓝色与浅蓝色、桃树枝干的深灰色与浅灰色、人物衣纹的藏青色与墨黑色等处,均使用了结的技法,纹样的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从而更具装饰性。在一些表现纹样边缘的部分,人物的衣纹边线、童子的手指轮廓线、云纹边线等,则熟练运用了勾缂技法,它是在纹样边缘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显的边界或轮廓线,起到区分色彩层次和划分不同纹样之间界线的作用。还较多地运用了长短戗技法,它是在花纹由深至浅的晕色中利用缂丝线条伸展的长短变化使深色纬与浅色纬相互交插,从而得到自然晕色的效果,增强物象的质感。如仙翁的胡须、两名童子的头发,以及鹤脖、蟠桃等处,使纹样在表现力上更加生动自然。
此外,此幅中较为奇特和少见的缂织技法处理是,表现仙翁的额头,不是靠色线的不同,而是靠经纬线的稀疏与致密来显示。在此处,仙翁的额头与额头周围的颜色都是驼黄色,同色之下很难表现纹样。但作品巧妙地把把额头处的经纬密度织得更密,而周围织得更稀疏,从而使额头更具质感而显现出纹样。纹与地之间并未使用勾缂,而是使用了一道极不显眼的过渡色线来作为额头的轮廓,并作为区分纹、地之间的界线。这一技缂织技法和处理可谓独具匠心!
此图轴的上方诗堂内有本幅作品收藏者的鉴识墨书:“余家藏二宋缂丝,一即是帧,一为蟠桃献寿,见宝笈三编。其人物、树石线条风格与此相俟,允称双璧也。” 但考察此幅作品缂织技法特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它与宋代缂丝并不符合,更多呈现出的是较为典型的元代缂丝特征,因而它是一件元代缂丝作品。它的各方面特征与中国嘉德2010年秋季拍卖会的拍品石渠宝笈录宋缂丝蟠桃献寿图几乎完全一致。那件作品著录为宋代,而有业内专家定其为元代。这件缂丝仙翁祝寿图轴亦如是,考察分析的陈述参见中国嘉德2010年秋季拍卖会《秋光万华——清代宫廷艺术集粹》之《石渠宝笈录宋缂丝蟠桃献寿图赏析》。这里从简述之。
首先,在缂织技法上,宋代缂丝的经纬线密度更为致密精细,元代缂丝较宋代粗放。如南宋沈子蕃缂丝《青碧山水图》轴经密为20根/厘米,纬密为64-66根/厘米。元代缂丝《东方朔偷桃图》轴经密为16根/厘米,纬密为54根/厘米。元代缂丝《八仙拱寿图》轴经密为16根/厘米,纬密为50根/厘米。一般而言,宋代纬密多为50-70根/厘米,部分也有100根以上者。元代普遍为40-70根/厘米,明代通常为60-90根/厘米。而这幅缂丝仙翁祝寿图经密为14根/厘米,纬密为42根/厘米,显然与宋缂丝有很大的不同。
在具休缂织技法的运用上,勾缂法和长短戗在宋代缂丝作品中使用不多,元代缂丝作品中则比较流行,如辽宁省博物馆藏《木绣球花图》,故宫藏《东方朔偷桃图》、《八仙拱寿图》等都大量使用勾缂和长短戗。这幅缂丝仙翁祝寿图也较多地使用了这两种缂织技法。
搭梭法在宋代已经出现,这一技法是在缂织两块色区的交界处有较长的垂直线时,每隔一定距离横向缂织一根连接线,使两块色区能紧密搭连一起,以增强牢度,防止因竖向缝隙过长而形成破断。但宋代搭梭法也并未完全成熟,除了像沈子蕃 、朱克柔等人的名作外,一般缂丝作品中也难得一见。元代这种缂织技法并未得到发展,反而更不及宋代,很难见到搭梭法的使用。通观这件缂丝作品,全幅未见一处使用搭梭法。明代及其以后的缂丝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搭梭技法在缂丝作品中开始较多地出现。正是这一点,客观地反映了出了这件缂丝的时代性。
与中国嘉德2010年秋季拍卖会的拍品石渠宝笈录宋缂丝蟠桃献寿图(应为元代)不同的是,这件缂丝作品未见合色线。合色线在宋代较为流行,从北宋时期的缂丝《紫鸾鹊谱》到南宋朱克柔、沈子蕃等名家的作品都常能见到。到了明代,合色线的使用几乎难觅踪影。而元代正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合色线的使用较宋代明显减少,又较明代为多,通常仅在一两处使用。如故宫藏元代缂丝《东方朔偷桃图》仅在东方朔的手指缝用黑、白二色丝和灵芝的茎部用石青和米色二色丝,故宫藏《八仙拱寿图》中吕洞宾背负的宝剑和何仙姑手持的荷花使用了合色线,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花地鸟兽》的鸟腹部,辽宁省博物馆藏元代缂丝《牡丹》团扇和《木绣球花图》有极少面积的合色线的使用。中国嘉德2010年秋季拍卖会的拍品石渠宝笈录宋缂丝蟠桃献寿图(应为元代)也有一处合色线。而这件作品一处皆无,且其缂织技艺水平较前述几件相对而言略逊一筹,呈下降趋势,这正说明了这件作品的年代与前述几件虽都同为元代,但已较这几件为晚。
其次,从艺术风格上,宋代缂丝具有细腻柔美之风,元代缂丝则独具有简练豪放、古拙苍劲和浑朴写实的特点,且通常构图简练,幅面较大,这也是元代缂丝区别于前代缂丝的一些新变化。这件缂丝作品的艺术风格及构图特点等符合这一特点。
第三,从内容题材上,宋代缂丝多摹缂名人、名家书画作品,以色彩丰富瑰丽的工笔花鸟题材为多,神话故事和宗教类题材在宋代虽已开始出现,但所占比例极小。而元代这方面的题材则有增多的趋势,并占有较大比例,故宫藏缂丝《东方朔偷桃图》轴和缂丝《八仙拱寿图》轴均是这类题材,这与元代佛教、道教题材的人物画兴起,进而影响到以绘画为粉本的缂丝作品不无关系。这件缂丝与其类似,也是属于神话祝寿类,都是常见的仙人、蟠桃、鹤、灵芝、仙山等物象,且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皆几无二致。如故宫藏元代缂丝《东方朔偷桃图》轴和元代缂丝《八仙拱寿图》轴及中国嘉德2010年秋季拍卖会拍品石渠宝笈录宋缂丝蟠桃献寿图(应为元代),这三件作品中人物胡须的镂空形态特征,达到了惊人的相似甚至于一致,且这种镂空状的技法特征,极为独特,为目前所见中国古代缂丝之仅见。可以说,这几件缂丝作品都应同属一个时代。
整幅作品构图简练,主题鲜明,配色典雅,层次分明,簌整体风格具有超凡脱俗、清旷雅逸之意境。缂工细致,全幅无一处着笔,物象的形态把握准确自然,生动传神,为元代缂丝艺术之佳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缂丝技法特点,表现出较故宫藏典型的元代缂丝《东方朔偷桃图》轴更晚的特征,从而更加丰富了中国古代缂丝艺术的年代发展序列,对于研究古代缂丝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本文作者系织绣专家)
拍卖场次 : 古芳——玉器及文房雅玩(lot 3971-lot 4092,lot 4101-lot 4229)

lot:4177

更多元 缂丝南极仙翁祝寿图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