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兆光 女人体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150,000-180,000
拍卖日期:2010-11-23 0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2010秋拍
作者 : 司徒兆光
年代 : 1987年作
尺寸 : 35×40.5×29cm
创作年代 : 1987年作
钤印 : 司徒兆光 1987
著录 : 铸铜 雕塑 1/5 司徒兆光(b.1940-) 广东开平人,1940年生于香港。195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同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61年至1966年,在苏联列宁格勒(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留学,师从苏联功勋艺术家、著名雕塑家米·康·阿尼库申教授。1966年回国,自此一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艺术家。 主要展览 1975 完成集体创作的大型泥塑《农奴愤》。 1979 作品《扬青稞》获北京市美展优秀作品奖。 1981 作品《春》等在香港展出。 1982 作品《雏鹰》在法国巴黎春季沙龙展出,中国美术馆收藏; 为茅盾文学奖奖章创作茅盾浮雕像。 1983 赴苏联考察城市雕塑。 1984 作品《多多》、《背》等参加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小型雕塑展; 石雕《廖公》获第6届全国美展铜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木雕《妮》获北京市美展优秀作品一等奖,美国威斯迈基金会收藏。 1985 为人民币百元券创作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浮雕; 创作完成毛主席纪念堂中朱德大理石像。 1986 为国家体委创作《贺龙纪念像》。 1987 理石刻《读》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评选“优秀奖”; 为匈牙利著名诗人山道尔·裴多菲故居博物馆创作《孙用铜像》(第一位用汉语翻译裴多菲诗的中国作家)。 1988 创作完成北京郭沫若故居的青铜《郭沫若纪念像》。 1989 《王合内像》,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0 为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创作铜像《遐思》; 出访新加坡,《妮》、《远友》等作品在新加坡展出。 1992 在北京举办首次个人作品展览; 赴西欧考察访问,在巴黎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1993 在台湾参加雕塑名家五人展。 1994 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艺术家称号; 完成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型雕塑《劲射》; 为北京宋庆龄故居创作《宋庆龄胸像》。 1995 创作《马寅初像》、《梁思成像》。 1996 完成《贺龙纪念像》、《利瓦伊汉纪念像》。 1997 为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创作《何香凝像》。 2003 为香港大学创作《孙中山纪念像》。 2009 为中华世纪坛创作“中华名人系列—梁思成像”。 2010 为首届中国(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展创作铜雕《远望》; 代表作《郭沫若纪念像》荣获庆祝建国60周年“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司徒兆光是位根底扎实、学养有素的雕刻家。他像大部分新中国的雕刻家一样,他的作品显得落落大方,不事琐细。当然也有缺点,那就是深入不足。到前苏联接受了北欧学派的严谨训练之后,就充分掌握了雕塑技巧,形成一种准确而不腻、严谨而不死、简括有力、神气充足的特色。尤其在这十多年他对自己的艺术更加自信,逐渐发展了一种大刀阔斧的“手法”。这就平添了一种痛快淋漓、一气贯注的大家风范。记得我曾论及这种“手法”的意义,我认为这不是表面手法,增添一点“泥巴味”而已,这是把泥造型的一般方法上升为一种“笔法”的高度。这种笔法欧洲人称之为Touch也叫做“笔触”,19世纪中叶以后越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仍然上升不到中国人所谓的“笔法”的理解水平。这种“手法”是作者把客观对象的特点和主观感受充分融汇以后的一种“表达”,在“再现”的艺术中,强调了“表现”的成分;这种“笔法”是客观对象所无法提供的。客观对象最多能提供一些“笔法”的依据和启迪,但采用和创造某种笔法却只有作者来独造。而这种“笔法”的创造正是“气韵生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某种“气势”形成的原因之一;正是艺术高于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写意”原则的一种“体现”。当然,这只是司徒兆光近年来所形成的特色之一。它决不是全部,甚至还不能说是主要成就。但这是重要的,是对提高雕塑艺术水平极有价值的探索和实践。 —选自《司徒兆光雕塑集》,文/钱绍武
拍卖场次 : 中国雕塑系列专场——京津雕塑
lot:258
更多司徒兆光 女人体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