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祁连雪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50,000-70,000

拍卖日期:2010-05-16 0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2010春拍
作者 : 关山月
年代 : 癸未(1943年)作 1940年代
尺寸 : 80.7×39cm
创作年代 : 癸未(1943年)作
钤印 : 关山月、岭南人 癸未初秋于祁连山写生。岭南关山月。
: 试论岭南画派和中国画的创新 关山月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岭南画派是至今唯一被收入辞书的一个正式的绘画流派,它的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等前辈,于二、三十年代提倡新国画运动,反对自清末民初以来弥漫画坛的摹仿守旧之风,对中国画的革新和发展,起了深远影响,所以从一开始它就受到进步人士的支持,也遭到某些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岭南画派不但是在现代中国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流派,而且时至今日仍然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岭南画派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亡,相反,它随着历史的车轮一同前进,而且不断发展、壮大。 (—) 首先,关于“岭南画派”这个名称,并不是哪个岭南画家自封的,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群众创造的。当年高剑父先生留学日本,受到日本画家参酌西方绘画以革新日本画的启发,同时又接受了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和辛亥革命火热斗争的洗礼,于是立志对固有的旧中国画进行革新。他和陈树人、高奇峰先生以异军突起之势,揭起新国画的旗帜,以自己的天才功力和崭新的画风,给当时画坛以耳目一新的印象,时人为表示敬仰,称他们为“岭南三杰”。后来“岭南画派”这个名称,也就约定俗成地保留下来了。而当时高、陈诸先生对“岭南画派”这个称号,并不满意,因为它带有狭窄的地域性,容易使人误解为只是地区性的画家团体。更主要的,它没能体现出吸收外来营养使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的革新国画的理想。所以剑父先生从来没使用过“岭南派”这一名称,而宁可自称是“折衷派”。在他心目中,“折衷”这个用语,也并非全为贬意的,只谓博采众长,合于一身而已。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接受“岭南派”这个名称,而且它已经造成广泛的影响,所以这个名也就被写进了现代美术史册了。 但是“岭南画派”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它何以能够形成为一个历久不衰的画派?对它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究竟该如何认识和评价?这是最关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局限于“岭南”这一地域性的狭窄概念,而是对它的艺术理论和主张作客观的分析比较,那么,把它归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范畴和体系,也并不为过。要说明这个问题,最好是联系岭南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先生的思想和业绩。 剑父先生早年东渡日本,虽然目的是进修绘画,但他在日本首先接触到的则是从事民主革命的活动家们,他和廖仲恺、何香凝诸革命志士朝夕相处,思想上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当1905年孙中山先生创立同盟会,剑父先生和树人先生都毅然参加,成为早期的盟员。而且高先生奉派回国,担任了广东省同盟会会长的职务,在省、港、澳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他曾经在自己的画室里,秘密制造炸弹,去刺杀清廷的高级武官,并亲身参加了黄花岗武装起义以及光复广州等重大战役。剑父先生的这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恐怕在世界著名画家中,都是罕见的。我们回顾高剑父先生早期的这些活动,主要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一个画家和岭南派的创始人,剑父先生首先是一位民主主义的革命家。他的艺术革命的思想志趣,是受着他政治革命的精神哺育而生发开来的。剑父先生早在四十年代所写的一篇论文《我的现代绘画观》中,曾作过如下的表述:“兄弟追随(孙)总理作政治革命以后,就感觉到我国艺术实有革新之必要”,因此,“这三十年来,吹起号角,摇旗吶喊起来,大声疾呼要艺术革命”。这不是再清楚不过地揭示了岭南画派的思想基础了吗? 显然,岭南画派的产生,是顺应当时的革命思潮,对陈陈相因,了无生气的旧中国画坛,起到了一定的振聋发喷的作用。以剑父先生为首的前辈们,对拟古成风,墨守成规的保守派,发动了勇猛进攻。而同时,在保守势力和传统观念还十分强大顽固的当时,岭南派也遭到种种围攻,压制甚至侮辱,一直到岭南画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经无法予以否认时,也仍然有人对它进行种种曲解、毁谤或尽量贬低它的历史地位。比如有的说“岭南派就是日本画的翻版”,有的说“岭南派的特点主要是爱用熟纸、熟绢加上撞水、撞粉的技法”,因而仅从师承关系把它的创始人推到居廉、居巢以至宋光宝、孟丽堂等。这些说法,都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因此也就不能准确地对岭南画派作出适当的评价。 实质上,岭南派之所以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受到进步人士的支持肯定,主要因为它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代表了先进的艺术思潮。它揭起的艺术革命旗帜,主张以新的科学观点对因袭、停滞的旧中国画来一番改造。它主张打破门户之见,大胆吸收外来的养料,使具有千百年古老传统的中国画重获新生;它反对尊古卑今的保守观念,强调紧跟时代的步伐,创造出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新中国画;它强调这种新中国画不是为了表现自我而只满足个人的陶醉与欣赏,也不是狭义的为少数人服务的;而是为了更多人能接受它,即为了时代的需要而追求一种大众化的、雅俗共赏的美的艺术。 当年剑父先生的这些主张,正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岭南画派之诞生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画坛,是历史的必然。它和当时蓬勃发展的民主思想与科学观念是紧密结合的,因此可以说它是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潮的产物。二、正由于这些主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所以岭南画派又不是一个时过境迁的历史概念,而是具有一定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它的某些主张对今日的画坛,仍有着一定的参考和现实意义。因此,岭南画派不但没有消亡,岭南画派还在发展。 (二) 长期以来,大家对岭南画派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作过种种归纳。其中,“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八个字,是提得最多的,确实这也是岭南派最重要的主张。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重温一下高剑父先生在《我的现代绘画观》一文中有关的论述。剑父先生在谈到现代绘画和艺术革命时,曾明确提出: “我之艺术思想、手段,不是要打倒古人、推翻古人、消灭古人,是欲取古人之长、舍古人之短,所谓师长舍短,弃其不合现代的、不合理的东西。是以历史的遗传与世界现代学术合一之研究,更吸收各国古今绘画之特长,作为自己的营养,使成为自己的血肉,造成我国现代绘画之新生命。 “促进现代画(以后称新国画)之成立,最好是中画西画两派有相当造诣之人,起而从事,盖此派是中西合璧的,那就是事半功倍,易收良果。 “新国画固保留……古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条件,而加以补充着现代的科学方法,如‘投影’、‘透视’、‘光阴法’、‘远近法’、‘空气层’,而成一种健全的、合理的新国画。虽然有这些条件,但不是投胎在西画的怀里,变作西画的面目,不是一味模拟自然,为忠实之写生,为‘摄影镜头’般的再现,虽以造化为师,仍以直觉的取舍、美化,由心灵锻炼一番,表现而出,作品里才有我的生命与我的灵魂呀!” 这些精辟的论述,不但阐明了岭南派的“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艺术主张,而且对如何“折衷”,如何“融合”,以及“折衷”与“融合”的最终目的,都作出了明确的、深刻的解释。因为“折衷”、“融合”,毕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我们不是“为折衷而折衷”,也不是“为融合而融合”,“折衷”与“融合”的终极目标,是“造成我国现代绘画之新生命”。我觉得对岭南派先驱者的这些宝贵的艺术见解,是很值得认真深入领会的。它实际上是阐明了继承、借鉴与革新的关系,是涉及到民族的文化艺术如何面向世界,跟随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则。 经过数十年时间的考验,经过一代代岭南派画家们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折衷中外、融合古今”这条艺术法则,对促进新国画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作为一条艺术道路,也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的。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每个画家也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使岭南派的实践和理论,不断有所发展,渐趋完善。 我认为岭南派的“折衷中外”,绝不是中外绘画的生拼硬凑,也不是“损太过以补不及,使得中道”的折衷主义,更不是让中国画“投胎在西画的怀里,变作西画的面目”。岭南派的所谓“折衷中外”,仍然是以“中”为本的。它大胆吸收外来的营养,参照先进的、科学的技法,以革除旧国画的种种弊端,而目的仍然是使国画获得健康的发展。所以岭南派画家的作品,尽管采用了许多西画的方法,诸如彩墨渲染、远近透视等等,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来面目,使人一望而知为中国画。“折衷中外”并没有丧失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相反,是使中国绘画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得以焕发异彩,具备了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同样,岭南画派的“融合古今”,也不是让古人脱下宽袍博带,换上西服革履;或只是在荒山,野岭,深山古寺之间,树几根高压电线,添几条高速公路而已。岭南派的“融合古今”,我认为是在尊重古代传统的基础上,着重表现出今日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画的尽管是千年不变的名山大川,但表现出来的却应是画家今天的感受,描绘的对象虽然是传统的翎毛、花卉,但画面上反映出来的却应是清新的时代气息和画家此时此刻生活体验的思想感情。正如前驱者们经常强调的:笔墨当随时代。只有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不断的变革中与时代同步前进,而同时又不是毁弃传统,打倒古人,这才是“融合古今”的实质所在。 因此,“折衷中外”,以“中”为本;“融合古今”,以“今”为魂,即继承传统是为了发展传统,借鉴外来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我认为这是岭南画派重要的艺术主张和艺术特色,也是它得以历久不衰,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正因为岭南画派强调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而且重视发挥每个画家自己的创作个性,因此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法规,更不把自己的某种画法定于一尊。总之,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画的革新。但革新的路子,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岭南画派的三位创始人为例,他们画风各异,个性鲜明而各有千秋。而且他们对自己教授的学生,也从不要求画得像老师自己,而是鼓励大家在继承与创新的接力赛中的共同目标下可以各走各的跑道,从而要求各有各的个性与各自的风格,这样的实践经验就比个人或少数人更加丰富了。同时要求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要一代比一代强,这种有见地的指导思想与开阔的胸怀,也构成了岭南画派一个最突出而可贵的特色。 但强调个性的发挥,不等于放弃对基本功的磨炼。所谓“一笔之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剑父先生曾举野兽派画家马蒂斯为例,指出他的画尽管狂、单纯,似是漫不经心之作,但“他何尝不彻底用过三、二十年对模特儿忠实写生的基本功夫呢”!所以岭南画派的先辈都十分重视基本功的训练,通过不断临摹写生,锻炼观察以形写神的描写现实的能力。由于传统的“文人画”是具有诗、书、画三结合的特点,因而剑父先生曾提倡“新文人画”,新是指它的内容,即继承传统文人画诗、书、画三结合的形式,而放入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内容。我们说越有民族特点就越有世界意义,在国际的文化交流上,能把自己民族绘画艺术最有特色的东西充实世界艺术宝库,不是最有意义的吗?不是一种贡献吗?我们应该以此为骄傲,以此为自豪。 (节选自《岭南画派研究》第一辑,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1987年) 梅花以江、浙一带为多,鄂、湘、滇、蜀和华南地区也不算少,广东就有个罗浮山,广州还有个罗岗洞,都是南粤赏梅的好地方。上面提到的省份我都到过,四川成都在抗战期间住过多年,湖北武汉因为工作关系也居留数载之久。凡是遇到梅花开时节,我总想到植有梅花的地方去欣赏一番,并收集一些有关梅花的题材。抗日战争年代,我曾到过云南昆明并有目的地去黑龙潭欣赏那棵有名的唐梅;一九七六年在日本访问时也看过一棵著名的卧龙梅,虽然不是花开时节,但这些古梅的姿态都生长得很美,很可入画,有如陆游的诗句所咏叹:“重迭碧藓晕,天矫苍虬枝,谁汲古涧水,养此尘外姿。”的确,梅愈老则愈天矫盘错多姿,有如干戈剑戟,有如鹤膝鹿角。由于岁月的迁移,这种老梅的枝干鳞皱斑驳、苔藓蟠绕,满身都是与自然风霜雨雪搏斗经历的印记。所以说梅愈老则愈奇、愈古则愈神;动如蛟龙出海,静如卧虎伏地,不论或俯或仰作前、后、左、右面面观,都使人觉得美妙神奇。在画家眼中,铁干纵横盘错的线条和千变万化的空间构成了艺术上的形式美,并呈现着一种微妙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至于寒冬花开季节,却又是另一番境界。梅的生命力是很强的。老病梅往往长出茁壮的新苗,甚或已枯朽的古梅也会再得生机而重新萌芽发花,那种古逸老迈之气,正如石涛所咏:“干老枝枯冰玉屑,花娇色艳洒银皴。” ——关山月,《关于画梅》 直接对景写生,不应该是造成现代中国画缺乏笔墨韵致的原因,其真正原因应该是有些人不能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西绘画作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在认识对象和表现对象方面都各有不同的特点,对西洋绘画和中国绘画都没有正确的认识。 中国画家一方面要在生活中多画写生、速写,对运动中、变化中的对象要有敏锐而深刻的观察和把握,善于概括地抓住客观对象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联系,使客观对象活在自己的心中,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绘画的学习和研究,充分认识中国画重视运用有独特美感及趣味的线条和笔墨,以线写形,以形传神的造型规律,把客观对象的强烈感受通过提炼、概括、聚零为整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写生的过程中,也是说在实践中,提倡用毛笔直接写生,这是从现实生活到艺术表现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只有坚持用毛笔直接写生,才能把中国传统的造型方式与技法基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逐步掌握把生活的现象变成艺术形象的手段,为深入生活,并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画笔墨语言打下基础。 ——关山月
拍卖场次 : 艺苑七景

lot:531

更多关山月 祁连雪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