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55-1636)·行书中堂(谢稚柳先生旧藏并题边跋)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 350000 ~ 55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出价次数:24次
117×27 cm. 约2.8平尺
绫本水墨
【释文】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相思明月楼。
【款识】董其昌。
【钤印】太史氏(白文)、董氏玄宰(白文)【参考《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1308页,董其昌第113、117方印】
【鉴藏印】囸斋秘藏(白文)
【边跋】此董思翁真笔,己巳新春,壮暮翁稚柳鉴题。钤印:壮暮翁(白文)、稚柳(朱文)
【说明】近代书画大师、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1910-1997)先生旧藏并题边跋。
【作者简介】董其昌,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萧散简淡
——董其昌《草书唐诗》
董其昌《草书唐诗》书于绫本之上,绫本是明人常用的材质,价值极高,具有华美的质感。
草书唐代诗人王昌龄七绝《送胡大》一首:“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款署董其昌,钤“太史氏”、“董氏玄宰”两白文印。
字幅左下角钤有白文鉴藏印“囸斋秘珍”一枚。裱工左边有谢稚柳边跋:“此董其昌先生笔,己巳新春壮暮翁稚柳鉴题。”钤“壮暮翁”(白文)、“稚柳”(朱文)两印。
“囸斋秘珍”中之“囸”字,在明代梅膺祚的字书《字汇》中说既是古文“日”字。明代人亦多爱掺用古异文字。“日斋”即明代东莞人,神宗万历间诸生王綵,号日斋,事见《鳌台王氏族谱》。有《承召乡饮不赴和陈黄两茂才联赠韵》等诗传世。
谢稚柳边跋:“此董其昌先生笔,己巳新春壮暮翁稚柳鉴题。”这里的“己巳”为1989年,谢稚柳先生时年八十岁,先生以其毕生学养法眼鉴为董氏真迹,并作边跋,可见钦慕激赏有加。
此件董其昌书作未署年款,从字体来看属于董氏晚年手笔。此作意境颇具萧散简淡的风致,这不能不说与他的书法美学思想紧密相关,即其 “以禅喻书”书学思想的核心。
而董其昌“以禅喻书”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此作中都能够有所体现:
其一是“淡说”,他认为:“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容台别集》卷一),可见“淡”是其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淡”是一种 人格精神的表现,一 种性情的反映。其二是“熟后求生说”,他认为:“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熟。学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容台别集》卷四),这是他崇尚自然天趣的一个缩影,又是追求平淡的一种补充手段。其三是“顿悟说”,这是董氏将禅意融入书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他多次阐述顿悟在书法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快余二十年之积想,遂临此本。云抑余二十余年时书此帖,兹对真迹,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 非一朝夕。 假令当时能致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疑滞,今日之谓也。”(《容台别集》卷二)“渐修”和“顿证”从书法角度来看,渐修是指长期技法的修炼,顿悟是在瞬间豁然开朗,董氏在此处是渐修与顿悟并重。
此作的笔墨功夫,意境神韵,极好的诠释了董氏书风的妙谛所在,又经明代王綵私藏,谢稚柳作跋,允称艺林珍羽,世所当宝。

lot:1019

更多董其昌(1555-1636)·行书中堂(谢稚柳先生旧藏并题边跋)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