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铜鎏金烧蓝嵌百宝花盆成对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 120000 ~ 18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出价次数:1次
清乾隆
H:63cm×2
说 明:清宫珐琅将新传入的工艺技术系统与原有的装饰系统融于一炉,是清盛世宫廷亟于建立全新的艺术形式。作为清帝国统治核心的重要器物,籍着陈设及赏赐,随时提醒统治者、朝臣、封疆大臣及外交使节清宫帝国的皇权与统治力,足以代表清帝国盛世皇室的丰功伟业。
这对弥足珍贵的铜胎内填珐琅百宝盆景是清宫御制器物,其精湛细腻的工艺尽得当时宫廷珐琅器之神韵。此拍品盆为铜胎,葵口折沿,沿口部造型成瓜棱状,下承四个兽面如意云头足,器形周正。采用内填珐琅工艺,整体纹饰为在铜地上剔刻出花纹,并在凹下处,分填以红蓝两色珐琅釉,层次分明。盆内辅以宝石铺垫,似山石嶙峋,上植树木,叶片均由珍贵的碧玉以及各种宝石制成,色润清新,造型生动,似清风袭来。景、盆搭配协调,恰如其分,给人雍容华贵之感,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为盆景上乘之作。
内填珐琅又名“拂郎嵌”,也有“錾胎珐琅”之称。《格古要论》中说其制法与“大食窑”器(即掐丝珐琅)相似,唯器表的纹饰不是焊丝在铜胎上,而是经过雕镌减地使纹样轮廓线起凸,在其下陷处填充珐琅釉料,再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由于錾胎起线粗壮,故装饰花纹显得粗犷豪放,无接缝。内填珐琅最初是在西元十一世纪由法国里摩的珐琅工匠发明出来,现中国已知最早的内填珐琅器为故宫收藏的一件明宣德款的勾莲纹小圆盒。清宫造办处仅有一则记载内填珐琅名匠胡鋐于雍正十一年从雍和宫调进造办处的记录,其余无一记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清康熙的内填珐琅番莲碗一件。雍正款的内填珐琅则完全阙缺,再至乾隆朝,内填珐琅在养心殿造办处已有制作,其品质与数量均属清代之首,可谓是集内填珐琅成大成者。錾工精熟,釉色以淡雅取胜,既有气度非凡的大型器,亦有中小型器物。由于内填珐琅与掐丝珐琅相比更加费工费料,故在明清时期生产范围一直有限。另外,制作本件珐琅器需以铜为料,但康熙初年通货泉币用铜就已见匮乏,乾隆四十五年,为筹铸圆明园前的一对狮子,调用热河行宫现贮的三口铜钟,后因添补不敷的铜片不易,而改铸对鹿,可见当时铜料之稀缺匮乏,更显此件拍品之妍丽珍贵。
阅遍案牍,可知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清代翠竹盆景一件,以掐丝珐琅制盆,翠玉为竹,与本品可论较相玩。北京故宫另有两件内填珐琅盆景,工艺和风格与本件盆景相同,仅造型与局部纹饰迥异,可资参考。本品竹与盆制作精工,光辉璀璨,交映生辉,目为之眩,为乾隆时期室内家俱陈设中盆景赏玩之珍品,彰显出清乾隆时期内填珐琅工艺的华美之姿。

lot:2225

更多清乾隆 铜鎏金烧蓝嵌百宝花盆成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