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1775一1855)· 吴大澂(1835一1902)· 何绍基(1799-1873)· 翁同龢(1830-1904)· 张之万(1811-1897)· 杨岘(1819-1896)· 吴熙载(1799-1870)· 万岚(清)·包世臣先生七十六岁像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 100000 ~ 2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出价次数:1次
1851年作
136×67cm. 约8.2平尺
纸本设色
【款识】慎伯先生七十六岁小像,岫石万岚。
【钤印】万岚(白文)
【题跋】1.国朝学派莫盛于顾贯,然顾虽以改订闻实经济家也,后世绍其改定之派而经济不讲嘉道以来……,壬申孟夏之月,清卿吴大澂识。吴大澂印(白文)
2.丈夫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为史氏书之以为美,仆老矣,扫除一室力尚不及,故取神秀偕语属岫石翁为图以致其意,然身外逢身又多一着尘埃物奈何。道光三十年仲夏倦翁题记。包世臣字慎伯(白文)
3.大兴㧞势必少年时,公少时朱文正公有赠公句云,年少奇才经县色……,合箸神农本草经,著作多成于罢官后,今日扫除重述志,引年许否进豨苓。壬申夏四月十二日,子青张之万题。张之万(白文)
4.曾看挥毫气吐虹,天留舞鹤海留鸿。晴窗呵冻题遗像,怳对梅花画放翁。经世文章复古初,救时长策近何如,张颠墨诩头濡墨,请读安吴四种书。何绍基题。子贞(朱文)、绍基(朱文)
5.本朝学术至安吴包先生,乃务为有用,一洗干嘉考据积习,近人仅知其书法可重……,甲戌六月十五日,松禅翁同龢题。同龢印(白文)
6.艺舟双楫出众说,聪烟销河物康长……吴熙载题。让之(朱文)
7.文史大捷径,功名一猎场。热心回世变,苦口植民坊。当代需才亟,遗书适用长。吮毫瞻瞻老,今古恨茫茫。乙酉秋九月,藐翁杨岘题。臣藐私印(白文)、藐翁(朱文)
【说明】包世臣、吴大澂、张之万、何绍基、翁同龢、杨砚、吴熙载题跋
【作者简介】1.包世臣(1775一1855),安吴(今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家。包世臣是北宋名臣–包拯二十九世孙。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嘉庆二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喻知县,被劾去官。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28岁时遇邓石如,师从学篆隶,后又倡导北魏。晚年习二王。自称:”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自拟为”右军第一人”,自负之极。包世臣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倡导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
2.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李志敏评价:”何绍基自成一家,从魏碑得力不少。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著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
3.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五十后以字行,号让之,亦作攘之,尝自称让翁,又号晚学居士,方林丈人。江苏仪征人,是清代的篆刻家、书画家。
4.万岚[清](?-1860)字袖石,江苏盐城人。工山水、人物,尤以写照名。其法先以淡墨水渲染迨色染后。凡眉、目、口、鼻,纯以焦墨钩勒。
5.杨岘(1819-1896),字庸斋、见山,号季仇,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朝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
6.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7.吴大澂,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
8.张之万(1811年-1897年),字子青,号銮坡,直隶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刘八里乡双庙村)人,张之洞堂兄。晚清大臣,著名书画家。是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 。
阮元在嘉庆年间撰成《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倡导北朝碑版石刻,很快得到一些书家和学者的响应与赞同。真正将阮元的碑学主张发扬、完善,并使之深人人心者,还应归功于包世臣的功劳。
太平天国于咸丰三年(1853)攻占并定都南京后,包世臣与汪士铎、梅曾亮一同被洪秀全尊为“三老”,可见其名声之大。他与当时的一批著名学者李兆洛、张琦等人关系密切,李、张二人均与书法家邓石如交谊颇深,张琦之兄张惠言能写篆书即是由邓传授,包世臣与邓石如的相识,大约也缘于此。
包世臣学书从当时习俗应试“馆阁体”人手,再学苏轼及《兰亭序》等刻帖,虽临习甚勤,终未有成。嘉庆七年(1802)在镇江与邓石如相识,对邓氏书法推崇备至,自谓为真知其书者。又感于自己书法“得自简牍,颇伤婉丽”,遂改习欧阳询颜真卿碑版。
此画,最值得一提的是,众多当时名流文人的长篇题跋,包括包世臣、吴大澂、张之万、何绍基、翁同龢、杨砚、吴熙等。
翁同龢云:“本朝学术至安吴包先生,乃务为有用,一洗乾嘉考据积习,近人仅知其书法……”。可知,包氏不仅在书法的影响上重要意义,同时在乾嘉时期考据之学的积弊上,另有开辟创新的思想。吴熙载云:“艺舟双楫出众说,聪烟销河物康长……”。在书法理论及创新上,包世臣所著《艺舟双楫》对后世书风的影响极为深远,乃至影响了后来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张之万云:“大兴㧞势必少年时,公少时朱文正公有赠公句云,年少奇才经县色……”。张之万评价了包世臣从小的学艺之路及其天赋异禀,从小发奋读书,刻苦用功,为将来的的成就打下厚实的基础。如此多的名人题跋,为此作增添了极具文化的内涵,可见包世臣在当时乃至后世对文化及艺术领域的深远影响。
lot:1250
更多包世臣(1775一1855)· 吴大澂(1835一1902)· 何绍基(1799-1873)· 翁同龢(1830-1904)· 张之万(1811-1897)· 杨岘(1819-1896)· 吴熙载(1799-1870)· 万岚(清)·包世臣先生七十六岁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