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1765)·行书四言联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 220000 ~ 28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出价次数:10次
98×23 cm.×2 约2平尺(每幅)
纸本水墨
【释文】移花得蝶,买石饶云。
【款识】板桥居士。
【钤印】郑燮印(白文)、橄榄轩(朱文)、潍夷长(白文)
【鉴藏印】清风泾宝董斋主程畹滋鉴藏(白文)
【说明】【“郑燮印”、“潍夷长”与《中国书法家印鉴款识》文物出版社,第1454页,第52、54方印】相符;【“橄榄轩”与《中国书法家印鉴款识》文物出版社,第1456页,第84方印】相符。
【作者简介】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板桥老人等,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一岁至六十岁任山东范县、潍县知事。工善诗、词、曲及书札散文,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书法以隶篆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其“乱石铺街”体。写意兰竹,水墨淋漓,趣在法外。所作几乎每画必题,款式光怪陆离,别具风致。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并且用作画的方法去写,这是他在书法艺术上大胆独创。他的字用笔方法多样,线条类似他所画的竹子;在结体上进行夸张,使长窄的字更加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章法布局上,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响应,疏密相间,所谓“乱石铺街”,富有节奏韵律感,均显瘦硬之神,得峻峭之妙。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风格独树一帜,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大相径庭,尤为别趣。
郑板桥对联皆脍炙艺林之作,字追句随,睿见迭出。众所周知,匾额书法难在笔意的表现,往往长联更能表现出气势,而郑板桥的对联,却擅用删繁就简的方式,力求语言精练,清新秀奇,丝毫不拖泥带水的同时,比喻不落俗套,联语紧靠主题。
此四言联为郑板桥为扬州勺园水门所题,勺园在瘦西河畔,乃种花人汪希文住宅,汪氏善歌,于乾隆年间来扬州卖花枝上村,与郑板桥、李复堂等人友善,遂有此对联。花木山石原本是园林中的常见之物,却因想象力丰富的“得蝶”、“饶云”之说,显得更加生机盎然,风姿绰约,也给人们带来美好的遐想。
虽为行书,但横竖看来均带有浓浓的隶书笔意,兼有篆书的古朴,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移花得蝶,买石饶云。灵动中不失古朴大方之感。对联仅八字,字体结构夸张,使长窄的字更加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同一个字笔画有粗有细,如“蝶”、“石”二字,细处恰如签,宽处如木板,但两字并未因结构的改变而显得奇怪,反倒天然成趣。章法布局上,一联四字,各处于不同位置,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响应,疏密相间,所谓“乱石铺街”当如是。

lot:1055

更多郑板桥(1693-1765)·行书四言联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