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龙泉窑青釉铁斑露胎模印加金八仙过海图八角梅瓶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 600000 ~ 9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尺寸:20.4cm. High
年代:元
收藏:英国Montague L. meyer家族旧藏;新加坡谢志杰先生旧藏
纪录:苏富比伦敦1951年7月10日,图录封面,编号33
佳士得伦敦1980年4月14日
苏富比香港1996年11月5日,重要中国青瓷和其他陶瓷珍藏专场,编号621
参阅:《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页356,图626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okyo National Museum. Chinese Ceramics, vol.II, Tokyo, 1990, 23
说明:梅瓶为龙泉窑的少见器形,尤其是瓶身以八片瓷胎贴塑成型,烧造工艺远较拉坯制作复杂许多,加之以模印加金工艺装饰,使其更为珍罕。
今查海内外公私著录,除此件拍品外,类似的露胎模印八仙过海图八角梅瓶共有两件,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见附图及《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页356,图626),一件藏于日本(参见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okyo National Museum.Chinese Ceramics, vol.II, 23),而在对这两件藏品的描述中,均未见加金工艺之介绍。
青釉饰以褐色铁斑的装饰技法,在东晋时期即已流行在产于浙江地区的越窑瓷器上。自南朝以后中断八百多年,又被元代的龙泉窑恢复并发展下来,可谓不易。瓶口与颈部刻划菊瓣形状,口内以四条铁斑妆点,于宁静的青釉上制造了流动的感觉。瓶身肩部模印如意云头八卦纹,肩角饰铁斑,瓶腹露胎开光八组,开光内高浮雕模印八仙纹,众仙脚踏仙物浮于海上,人物造型生动,纹饰清晰,尤其残留的加金装饰,极为少见。瓶颈部模印八组折枝花卉。全器所施青釉釉质浓厚,为少见的元代龙泉窑精品佳作,加之流传有绪,更显珍贵。
元龙泉窑青釉铁斑露胎模印加金八仙过海图八角梅瓶
是次拍卖的元龙泉窑青釉铁斑露胎模印加金八仙过海图八角梅瓶为龙泉窑的少见器物。瓶身以八片瓷胎贴塑成型,远较拉坯工艺困难许多,口与颈部刻划菊瓣形状,加之以褐彩装饰和模印加金工艺技法,制作极为复杂。类似器物存世稀少,相信应为元代龙泉诸窑中,某一特定窑坊于特定时期内烧造。
瓶腹露胎开光八组,开光内高浮雕模印八仙图,众仙脚踏仙物浮于海面之上,人物造型生动,纹饰清晰,尤其露胎处残留的加金装饰,集合元代龙泉窑众多装饰技法于一身,更为珍罕。
瓶身所饰的八仙图为元代早期道教兴盛之反映。金元之际,在蒙元统治者的扶持下,道教出现兴盛局面,形成了北方以全真道为代表,南方以正一道为中心的格局。元代统治者对道教十分尊崇,尤以争取利用全真道最为突出,其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更被奉为国师。至元六年(公元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五祖为“真君”,即全真教的北五祖祖师。由是,八仙传说于此际广为流传开来。
元代八仙传说的具体文字体现即为八仙戏剧的盛行,但是八仙的姓名尚不太固定,或无何仙姑、曹国舅、张果老,而有徐神翁、风僧寿、张四郎、元壶子等。而谷子敬《吕洞宾三度城南柳》中所说的八仙是:汉钟离、铁拐李、蓝采和、张果老、徐神翁、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其中并无现今所知的何仙姑,而多了一个徐神翁。在岳伯川所作的《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佚名《祝圣寿金母献蟠桃》、佚名《吕纯阳点化度黄龙》中则将徐神翁换成了张四郎。在范子安的《陈季卿误上竹叶舟》中却有了何仙姑,而少了曹国舅,仍旧由徐神翁来替代。现存八仙题材的元杂剧剧本,除上面列举的几种外,尚有马致远、李时中等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又名《开坛阐教黄粱梦》)、贾仲名的《铁拐李度金童玉女》和《吕洞宾桃柳升仙梦》、无名氏的《汉钟离度脱蓝采和》,《吕翁三化邯郸店》、《瘸李岳诗酒戏江亭》、《降丹樨三圣庆长生》、《众天仙庆贺长生会》。其中有些八仙题材,还不止一次地被元代不同时期的杂剧家所摄取。比如,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与谷子敬的《吕洞宾三度城南柳》系同一题材。写吕洞宾三到岳阳楼度化柳树精和白梅花精成仙的故事(参见本场拍品,编号33)。又如,马致远等的《邯郸道醒悟黄粱梦》与谷子敬的《邯郸道卢生枕中记》,都取材于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这恰恰证明了八仙传说在元代社会的普及与流行情况。
此瓶腹部所饰的八仙皆为男性,与上述元杂剧一致,且皆脚踏各自仙物浮于海上,是八仙过海传说较早的图样实物。虽然今可见到最早描写“八仙过海”故事的作品是元明之际的《争玉板八仙过海》和吴元泰的《东游记》。尤其是吴元泰总和了有关八仙的民间故事和杂剧、说话为素材,写出了通俗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使八仙群体成员最后确定下来,并一直被后世沿用。但实际上“八仙过海”传说的流传,则最早可能在金代院本《八仙会》(参见元?陶宗仪《辍耕录》)时期即已产生,可惜没有传本。在元代岳伯川所作的《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杂剧中,曾提到“……访七真游海岛,随八仙赴蓬莱”,可证明八仙过海的传说在元代流行甚广。而此瓶的装饰,恰又从实物方面证明了此传说在元代影响之深入,流传之广泛。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八仙过海题材与元代龙泉窑的远洋外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龙泉窑是宋代浙江地区以烧制青瓷而闻名的瓷窑,其工艺受越窑影响而产生于北宋时期,南宋时期发展逐渐成熟,烧制出了具有本身特点与风格的产品。进入十三世纪晚期,随着元帝国的扩展,中外商品交往更加发达,龙泉窑青瓷随即进入了空前发展的时期,成为元代贸易瓷的主要品种之一。
元代是浙江历史上对外贸易港最多的一朝,海外贸易十分繁荣,共设有专职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四处,即庆元(即宁波)、澉浦(今海盐县境内)、杭州、温州四港。此外还有乍浦、定海两港,亦可对外进行商品交往。其中庆元港,主要负责龙泉窑青瓷的输出。1976年,韩国前罗南道新安海底的元代沉船上,即发现装运龙泉窑青瓷一万二千三百多件。由此可见,元代对外青瓷贸易的规模与发达程度。
此外,根据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一书的记载,当时中国瓷器输出的国家和地区已达五十几个,分属今天的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和伊朗等国。旺盛的市场需求,必然会带来商业产品的推陈出新,龙泉窑青瓷也不例外。
元代龙泉窑青瓷除了继承宋代的梅子青、粉青、印花、刻花、划花等传统技艺外,还发展了露胎模印和褐彩技法。
露胎模印与露胎贴花技法相似,是将主题纹饰模印后贴于器物的装饰部位,直接入窑烧造。在烧制过程中,露胎部位因胎体内的铁成分与窑内空气结合,而呈现出三氧化二铁的火石红色,在周围青釉的衬托下色彩鲜艳,引人注目。另外,露胎处也会因胎体的摩擦系数增加,而便于施以金彩装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褐彩装饰,最早在西晋晚期的越窑上即已出现过。元代龙泉窑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技法。它利用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作材料,在青釉瓷上点染烧造,烧成后即呈褐斑装饰。在日本,人们称这种点染褐彩装饰的青瓷为“飞青瓷”。
元代龙泉窑利用多种装饰技法,为青瓷这一单色釉瓷器品种带来了多样化的面貌,此拍品即为例证。
今查海内外公私著录,除此件拍品外,类似的露胎模印八仙过海图八角梅瓶共有两件,一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见附图及《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页356,图626),一件藏于日本(参见《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okyo National Museum Chinese Ceramics》vol.II, 23),而在对这两件藏品的描述中,则未见有加金工艺之介绍。
经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比较,二者工艺并不完全相同,拍品的外颈部以竹刀划出菊瓣形,故宫藏品的颈部则为平素且在颈底饰以褐彩。值得注意的是,两件梅瓶肩部的八卦纹与腹部的八仙纹饰组合并不固定,显示出其制作的随机性,并使每件作品互不相同,凸现出艺术品的独特唯一性。
经查此件龙泉窑梅瓶之最早记录,系英国Montague L. Meyer收藏,并作为1951年7月10日伦敦苏富比公司专场图录封面出现于世人面前,当时编号为33。1980年4月14日,又经佳士得公司于伦敦拍卖,为新加坡著名收藏家谢志杰所得。1996年11月5日,又经香港苏富比公司——重要中国青瓷和其它陶瓷珍藏专场拍卖,编号621。其间两经出版。可谓记录显赫,流传有绪。是次回到国内,瓶归故里,可谓不易。
拍卖地点:北京昆仑饭店
拍卖专场:瓷器工艺品
拍卖会:北京诚轩2006春季拍卖会
lot:11
更多元 龙泉窑青釉铁斑露胎模印加金八仙过海图八角梅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