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紫檀器座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 60,000-8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器座以紫檀木制成,质地坚硬,纹理细腻,色褐较深。圆形,座面平滑,边沿有一道瓦楞纹,凸凹相间,下端向外突出,外沿雕饰出弧角长方形凸棱,平底,隐圈足,下承均匀排列的六条状足。外底心刻横排的“周素洗”,下有“乾隆三十四年乙丑仲春月吉,颁太学陈设大成殿”刻铭,楷书,字体端庄工整。这是乾隆三十四年颁给太学大成殿陈设用器“周素洗”的紫檀木底座。清高宗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颁赐给国子监大成殿以为陈设的“周笵十器”,包括周康侯鼎、周牺尊、周内言卣、周牺首罍、周雷纹壶、周召仲簠、周盟簋、周雷纹觚、周子爵、周素洗,其中康鼎、牺尊、子爵、雷纹觚等分属商周,其它器物则为晚期仿古之作,以示乾隆皇帝对儒学及孔子礼祀的重视。
来源:日本藏旧藏。
紫禁城的黄昏
「乱世沉浮」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19世纪中叶以降,清廷日益衰败,道、咸、同、光、宣,五个皇帝使灿烂的紫禁城由黄昏步入黑夜。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廷退位、逊清小朝廷售卖文物、溥仪出宫、故宫古物南迁、伪满洲国覆灭等一幕幕历史大戏使得圆明园、紫禁城、中南海、景山寿皇殿、伪满皇宫等地点珍藏的大批宫廷艺术瑰宝在这百年间迅速地流向海外、飘零四方。本专题中我们荟萃了多件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宫廷艺术作品,它们的命运多舛、身世浮沉。有的历尽沧桑依然完好如初,有的则遍体鳞伤但得以幸存。每一件器物都有着一个谜样的传奇。金秋,它们有幸回家。
如小小的不起眼的一个紫檀器座。它来自日本,木座底部镌刻的端正工整的铭文透露出它不凡的身世。原来它曾放在北京孔庙大成殿,是乾隆三十四年乾隆皇帝颁给太学陈设于大成殿的“周范十器”之一的青铜“周素洗”的底座。孔子最崇“周礼”,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十件周代铜器从祀孔夫子,可见乾隆皇帝的一片苦心。然而这件“周素洗”的紫檀器座是何时离开北京孔庙大成殿的?它如何流落至东瀛的?它上面的“周素洗”又跑到哪里去了?我们好想在月明人静时侯叩问这只木座。
又如气势恢宏,保存完好如初的明末“方弘斋制秋江渔乐图大型犀角杯”。它来自美国,此杯在近百年前由原美国亚洲舰队司令Harry E·Yarnell(1875-1959)将军得自中国,后又辗转由前美国驻上海总领事收藏,再经英国拍卖会流入市场,可谓经历传奇。方弘斋为明末北京犀角雕刻巨匠,后出家为僧。擅长雕刻大型犀角人物山水题材,以“刀法神妙,细入毫发”着称。此前全世界范围发现的方弘斋制犀角杯仅有三件,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另外两件于霍氏松竹堂犀角专拍和翦淞阁专拍中均以高价拍出。此杯则为第四件,且为四杯中整角雕刻制成的唯一一件。杯形宏大,高23厘米,口径17.5厘米,重467克,质地细腻呈琥珀色。构图饱满,人物、山水细节丰富,一侧刻有典型之方氏风格行草题诗及他独有的“方”字印章。明末犀角雕刻大师多为江南人,北派大师仅方弘斋一人。方弘斋今秋回到故乡北京了。
再如清乾隆《西清续鉴》函盒八件,除封面织锦和铜镜绘画部分保存尚好以外,匣盒、裱纸惨遭虫噬鼠咬,伤痕累累。然而据故宫专家鉴定,这是一组直接从宫中遗散的内府遗珍。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大力提倡金石铜器的考证收藏。仿照宋代《考古图》体例,命梁诗正等将内府所藏青铜器编成《西清古鉴》四十卷,以描摹图形为主并附以铭文、尺寸考释,后又命王杰等编撰《西清续鉴》甲乙两编各20卷,着录宫廷藏器1642件。本次上拍的8件函盒即为《西清续鉴》中贮放宫中铜镜藏品的原物,封面以宫廷织锦装裱,外观为书册形制,内则以木为胎,挖槽存放铜镜原件,惜铜镜已失。对页则命宫廷画师严谨绘制所藏铜镜图像,画法写实并参以西洋技法,将古铜锈色和图案凹凸表现得极为逼真。画旁有墨书名称尺寸,部分册页上有“乾隆御览之宝”印记。《西清续鉴》于清末民国乱世中散失,此种函册北京、台北两地故宫各有数册,北京故宫的《西清续鉴》函册中的铜镜亦多散失,仅余函册。此八函《续鉴》镜亡而典在,更让我们得以体味“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句话的分量。
「慈禧万寿」
2008年秋是晚清最有权势的女人慈禧太后辞世100周年。
本专题中的刺绣慈禧御笔寿桃图来自英国藏家旧藏,是一件绣工精细、色彩柔和的晚清宫廷刺绣代表作。刺绣底本为慈禧于光绪癸巳年(1893年)年十二月上旬绘制的御笔寿桃云蝠图。此时慈禧太后刚刚度过五十九岁生日(她十月十日出生),正沉浸在举国上下为她筹办来年六十大寿的喜悦之中。早在一年前的1892年12月,清廷即设庆典处于宗人府,筹备慈禧六十大寿事宜。此时,颐和园万寿山的工程已臻完备,来年的庆典路线(自紫禁城至颐和园)已设计好,沿途的景点工程如牌楼、戏台、经坛等已在修建中。一切都是如此完美,只等来年吉日的到来。在这幅刺绣的题诗中,慈禧被比喻为居于瑶池璇宫中的西王母,等待着安期生等群仙祝寿,等待着“三千桃实献蓬莱”。绣画上的仙桃色彩正由浅变红,正是慈禧“老佛爷”享受等待过程的体现。仙桃边题诗云:“记得东风几度催,枝头红晕浅深开。蓬莱咫尺群仙到,献果何须渡海来。”甲午年(1894年)7月慈禧六十大寿前夕,前往山东蓬莱“献果”的仙人们真的来了,他们由另一个传说中的仙岛“东瀛”渡海而来,给“老佛爷”带来的礼物不是安期生的仙桃,而是日本海军的铁甲大炮。1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战,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北洋舰队损失惨重。形势所迫,慈禧在9月25日下旨,取消颐和园庆典及沿途典礼。10月10日,她的六十万寿在宁寿宫中黯然度过。天不遂人愿,常如是。
「袁氏当国」
1912年初,不久前还在故乡项城的洹水上钓鱼的袁世凯挟北洋六镇之君威,重任内阁总理大臣,说服隆裕太后同意清帝逊位。1912年3月,渔翁得利的袁世凯从清廷和革命军手中巧取了政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4至1915年,袁世凯酝酿复辟帝制,坐上终身大总统的宝座,并最终于1915年12月20日于中南海居仁堂称帝,改元“洪宪”。然而袁氏“背叛民国”的行为激起全国义愤,皇帝梦仅维持83天即告破灭。本专题推出的一组得自国内藏家世代秘藏的袁世凯田黄、鸡血石玺印即制作于1914-1915年间,为“袁氏当国”这出清末民初历史大戏提供了绝佳物证。田黄、鸡血为名贵的帝王之石,自乾隆皇帝起,成为御用玺印的重要材料。一方田黄苍龙教子钮方章重232克,雕工细腻,质地金黄滋润,为田黄上品。印文为“项城袁氏之玺”,边跋刻诗有“化形四体比人君,逐浪浮云向碧空”之句,其黄袍加身、复辟帝制之意可谓呼之欲出。鸡血石章一组三方,分别为“机暇翰墨”、“居仁堂”、“容庵之玺”(容庵为袁氏之号)。其中“居仁堂”一印刻双龙捧字,与清宫帝王诸玺形制已无殊二,如慈禧太后著名的大雅斋印即有此种双龙捧字形式。刻印者为茶陵谭氏父子,亦为袁氏父子的密友。这组玺印在逊清王室角度看来乃是袁世凯大逆不道的“僭越”;在民国百姓看来,乃是袁世凯复辟窃国的背叛。1916年数月间全国各地已是众叛亲离,一代枭雄袁项城在退位后终于一病不起。
袁世凯次子袁寒云有诗讽喻父亲不要称帝,其中有名句传世——“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如今琼楼已去,器物尚存,令人思绪徘徊。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在他的著作《紫禁城的黄昏》的扉页上写到:“谨以此书对陛下以及生活在长城内外的他的人民,致以衷心的祝福。历经这个黄昏和漫漫长夜之后,正在迎来一个崭新而更加美好的黎明。”然而,在黄昏中,在最后一缕灿烂的斜阳光线照射下,似乎又正是这些从高处琼楼中星散而出的对象们的生命中最美丽的一刹那。
lot:2440
更多 清乾隆 紫檀器座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