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鸟笼及架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 1,800,000-2,8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本品由鸟笼罩、支架及笼中雀鸟组成,鸟笼内设笼架、托盘、及鸟食罐。笼罩通体鎏金,以大小六个纬圈,数十根经线组成,上接顶钩,钩安在鎏金莲座上,莲座下一圆台,圆台四周有数十个小洞,以固定经线。圆台以蓝色珐琅釉为地,掐丝缠枝莲纹装饰。下端有一椭圆形小门,安置于最下面两个纬圈间,占六根经线宽,以颌形式打开笼门,门上有搭钩关门。此小门扇做工精致,以掐丝珐琅加镂雕之法装饰,最外围为蓝绿二色绘卷草纹。中间为一双鹦鹉,停歇于花海之间,振翅欲飞,鲜活而丰满,灵动非凡;且设色丰富,渐染妍丽,与饱满的团花相谐调,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
笼内所设鸟食罐呈敛口钵形,于天蓝色珐琅釉上掐丝缠枝莲纹;鎏金支架上伫立一只黄雀,敛翼扭首,周身设鹅黄色珐琅釉,羽端为墨色,掐丝翎羽纹理,尖喙圆眼,颇为生动。笼罩近足处一周填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其上掐丝饰缠枝莲纹;笼底下方承三如意云头足,亦装饰同样花纹。
鸟笼下为一木制支架,顶部为圆形托盘,其下设掐丝珐琅制棱形托,并于圆杆上下两端对称雕饰四螭龙纹,架底亦如此,皆施天蓝色珐琅釉,其上掐绘纹饰,整体风格协调统一,极具装饰意味。整器完全仿自常见的竹质笼制作而成,釉色纯正、掐丝流畅、鎏金灿然,是清代掐丝珐琅工艺发展到顶峰的代表作。
鹦鹉纹自唐代既有出现,如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唐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为国宝级文物。鹦鹉因其美丽能言,似乎天生适合当做宠物,恰似五彩缤纷的工艺品。我国饲养鹦鹉和驯练学话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山海经》中就有鹦鹉的记载。晋朝张华在《禽经注》中记载:“鹦鹉,出陇西,能言鸟也。”宋代王安石《字说》云:“鹦母,如婴儿之学母语,故字从婴母”,鹦母、鹦哥之译名见于诸古籍,“鹦母”即“鹦鹉”,“母”、“鹉”同音互借。且受当时佛教西传的影响,在印度的佛经故事中,有大量关于鹦鹉的故事,加上官方朝贡和民间往来,饲养鹦鹉愈加兴盛,并为唐代王公贵族所喜爱,《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岭南献白鹦鹉,养之宫中,岁久驯服,聪慧而洞晓言词,上及贵妃皆呼‘雪衣娘’”,可见当时人们对鹦鹉喜爱的原因与程度。因此,鹦鹉成为唐代工匠们乐于表现的题材,并影响后世。
瑞士重要珐琅器藏家Pierre Uldry藏有一件尺寸、造型及纹饰均相似的18世纪中期铜胎掐丝珐琅鸟笼,参见 Chinese Cloisonné: The Pierre Uldry Collection, Helmut Brinker and Albert Lutz, translated by Susanna Swoboda, The Asia Society Galleries, New York, 1989 – catalogue no. 329。此外,掀起了全球范围内中国铜胎珐琅器拍卖热潮的,2007年6月13日,法国巴黎Christie’s 举办的Juan Jose Amezaga家族旧藏珐琅器专拍中,有一件相类似的珐琅鸟笼(Lot38),最终以2,048,000欧元成交。
自唐以来,玩鸟已成气候,清中期,随着政局的稳定,国家日益富足,文化艺术繁荣,但满清贵族豢养鹰犬之旧俗难以改变。于是,在清中期文化昌盛的遗风之下,各种禽鸟犬类的豢养就成为满清贵族家庭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养鸟易于饲鹰,在这种富足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笼养一些禽鸟自然也就成为满清纨绔子弟的真实写照。养鸟催生了鸟笼的生产和加工,其中不乏有制作精绝者。彼时清宫造办处招揽全国能工巧匠,专门为宫中制作鸟笼,其艺术品位和价值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在皇家影响下,全国各地的文士、官员纷纷仿效,养鸟玩笼之风愈演愈烈,一直沿续到清末民初。
清乾隆 掐丝珐琅鹦鹉连雀笼
巴黎Christie’s Juan Jose Amezaga家族旧藏珐琅器
唐 鹦鹉纹提梁银罐
1970年10月西安市何家村
唐窖藏出土
清代旗人遛鸟
18世纪后半叶 铜胎掐丝珐琅鸟笼
19世纪 铜胎掐丝珐琅鹌鹑
清中期 掐丝珐琅鹌鹑 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器编4•清掐丝珐琅》
图67
lot:5646
更多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鸟笼及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