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世纪 定窑白釉十二瓣形洗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  4,000,000-6,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备注:
1.1925年日本藏家藤井善助旧藏;
2.日本藏家旧藏
参阅:香港佳士得,2014.05.28Lot3214,封面

定窑是我国北宋至金代北方地区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规模最大的窑场在涧磁村、野北村、东燕川村、西燕川村及北镇村一带,总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因曲阳县在唐、五代时曾隶属于定州管辖、北宋时曾隶属于定州博陵郡管辖,故名定窑。明、清时期一些文人士大夫曾将定窑与柴、汝、官、哥、均(钧)等著名瓷窑并称,后来又演绎出汝、官、哥、定、均(钧)宋代“五大名窑”之说。
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资料证明,定窑烧造瓷器始于唐代,北宋至金代达到鼎盛,元代以后逐渐衰落停烧。该窑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黄釉瓷等。特别是定窑白瓷,名扬天下,其造型规整、胎质洁白、釉质温润,除光素无纹饰者以外,常以刻、划、印花和描金花等技法进行装饰。定窑瓷器上的印花纹饰构图严谨、纹样清晰,被后人推为同时期各窑瓷器“印花之冠”。定窑除大量烧造民间用瓷以外,从晚唐到金代还曾烧造宫廷和官府用瓷。北宋至金、元时期,定窑瓷器产量巨大,其产品和工艺技术影响亦较大,以致在河北、山西等地形成庞大的瓷窑体系——定窑系。明、清时期,南北方一些窑场也常仿烧定窑瓷器。唐、宋时期定窑瓷器还曾远销海外,在亚洲和北非一些国家的古代遗址中,均曾发现过定窑瓷器标本。
定窑遗址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工作者对其进行过多次调查和发掘。研究者陆续发表了数十篇有关定窑研究的论文、出版了几部专著,内容涉及定窑遗址情况、烧瓷历史、烧造品种、定窑系白瓷和定窑瓷器上的铭文等,取得丰硕成果。
北宋至金代,定窑白瓷的工艺水平很高,由于当地出产优质制胎原料且经过精心加工,釉料中氧化钛(TiO2)含量较高,加之用氧化焰烧成,致使产品烧成后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多白中泛黄,呈现象牙般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之美感。金末至蒙古国初年刘祁(1203~1250年)撰《归潜志》(卷八)曰:“联句亦诗中难事,盖座中立书,不暇深思也。南京龙德宫赵闲闲、李屏山、王正之联句,王云:棘猴未穷巧,穴蚁已失王。人多称之。余先子亦留意,主长葛簿时,与屏山、张仲杰会饮,坐中有定瓷酒瓯,因为联句。先子首唱曰: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诸公称之。屏山则曰:轻浮妾玻璃。”【1】说明当时定窑白瓷畅销海内外,深受人们喜爱。
北宋定窑瓷器的造型很丰富,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具,如碗、盘、杯、碟、盏、盒、洗、壶、罐、瓶、枕、炉、俑、龟、盏托、渣斗、净瓶、海螺、玩具等。1969年,考古工作者对河北省定县静众院、净志寺两座北宋塔基进行考古发掘获得150多件定窑瓷器,引起专家学者极大关注。这批瓷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北宋定窑瓷器的烧造水平【2】。
为了扩大生产、节约燃料、降低成本,北宋定窑工匠发明了先进的支圈窑具“覆烧”工艺,即将碗、盘之类器物倒置,口部朝下,放在内壁呈锯齿状的耐火匣钵内,层层相迭。覆烧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窑内空间,因为一器放入一匣装烧的仰烧法,造成匣钵占据很大空间,采用支圈覆烧工艺既可节省大量空间、使产量成培增长,又能充分利用热效、节约燃料、降低成本。另外,支圈覆烧工艺还有其他优点,一是由于覆烧时器物口部紧贴垫圈,瓷坯支撑范围大,重心稳,收缩均匀,致使产品不易变形。另外,器物外底因满釉而变得光滑。但覆烧也有缺点,即为防止器口与垫圈粘连,口部不能有釉,必须刮掉一圈釉,露出胎骨,这样就形成毛口,俗称“芒口”。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人们往往以金、银、铜等金属包镶在口沿上,形成所谓“金扣”、“银扣”、“铜扣”,这样做不但遮掩了器口毛涩之弊,而且由于金、银或铜扣与洁白的瓷釉形成对比,使器物更显豪华尊贵。当然,包镶金属扣更重要的目的是保护器物口沿免受磕碰而损坏。
宋、辽、西夏、金代是人们追求生活精致化的时期,匠师们用心去创作各种工艺美术品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在陶瓷制作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一时期虽然瓷窑林立,且各地瓷窑产品各具特色、品种繁多,但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瓷器,也无论纯洁恬静的青瓷、白瓷或青白瓷,甚或以装饰见长的耀州窑刻印花青瓷、定窑刻印花白瓷、登封窑白釉珍珠地划花瓷器、当阳峪窑白地剔花瓷器、建窑黑釉兔毫斑鹧鸪斑曜变茶盏、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木叶贴花或玳瑁斑茶盏等,无不给人以造型优美、装饰简洁之美感,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高格调美、高境界美的象征。仅以北宋、金代定窑白瓷为例,这种美感在其身上即得以充分体现。
北宋时期定窑白瓷造型繁多,从审美的角度看,无论何种造型,均给人以形体挺拔、轻巧灵动之美感。其实,定窑自创烧以来即注重器物造型设计,力求以优美的造型美化人们的生活。传世和出土的唐、五代、北宋、金代定窑白瓷花形器屡见不鲜,仅以花形盘为例,就见有三瓣葵花式、五瓣葵花式、四瓣菱花式、六瓣葵花式、十瓣葵花式、十二瓣菊花式等。如:1980年浙江省临安市唐代天复元年(901年)水丘氏墓曾出土一件唐代定窑白釉四瓣菱花式盘(图一)。1985年西安市北郊火烧壁村窖藏出土一批晚唐定窑白釉瓷器,其中有三瓣(图二)或五瓣(图三)莲花式盘。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姜家营子乡大营子村辽穆宗应历九年(959年)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了一批以白釉五瓣花口碗、白釉金扣“官”字款花口盘为代表的精细白瓷器,明显是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六年(959年)定窑产品,但自该墓被发掘后,却一直被认定为辽赤峰窑产品。其中就有一件白釉金扣刻划“官”款十瓣葵花式盘(图四)。故宫博物院藏收藏有北宋定窑白釉六瓣葵口盘(图五)。还有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辽墓出土的白釉划花凤纹鎏金、银扣“官”款六瓣花口洗,肯定是五代至北宋定窑产品,但却被定为辽窑产品。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传世所见北宋定窑白釉十二瓣菊花式盘,堪称定官窑白釉花形器中弥足珍贵的精品。该盘通体呈十二瓣菊花式,敞口、浅弧壁、平底。内外施透明釉,口沿瓣尖处无釉,说明当时采用“覆烧”法烧造而成。盘的造型规整、胎体轻薄、釉质温润莹白如雪,宛如一朵盛开的洁白菊花,充分体现出当时制瓷工匠善于从大自然物质形态中寻找灵感、象形取义创造崭新瓷器的能力,也将宋室清谈高雅的审美趣味一览无遗。盘从器型、釉色、工艺等方面,都具备官定窑品格,具有宫廷式样,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釉菊瓣口盘(图六)如出一辙,制式相同,同样具有皇家宫廷色彩,都属皇家画样定制产品,为宋代官府所督造。
此盘烧造于北宋960-1127年间,这一时期为定窑被命烧造宫廷用瓷器的时期,也是定窑烧造作品最精美的时期。此期间烧制的供瓷薄如纸,声如磬,胎土细白,薄可透光。此类花型盘存世量稀少,综合世界各大博物馆馆藏藏品,同类器物不超过五件。2014年5月28日香港佳士得所拍同类作品,成交价为2035万。
各种花式、花口盘在北宋、南宋时期其他瓷窑所产瓷器中亦很常见。如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北宋耀州窑青釉印花花草纹十五瓣菊花式盘(图七)、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哥窑十四瓣菊花式盘(图八)、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二十三瓣菊花式盘(图九)等,说明这是一种时代风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2世纪的高丽青瓷受中国影响也曾出现各种花式或花口盘,如现藏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12世纪高丽青釉十二瓣菊花式盘(一对)(图十)。
在受宫廷重用的宋窑当中,尤以菊花式盘地位最为特殊,以之成器乃情理之中。菊花在中国具有3000多年栽培史,宋代是菊花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人刘蒙泉所著《菊谱》收有163个菊花品种,堪称中国最早的菊花专著。菊花凭借其药用价值在古代神话传说中被赋予吉祥、长寿含义。著名诗人苏轼就曾在《赵昌寒菊》一诗中写道: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菊开深秋,傲霜怒放,凌寒不凋,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菊凭借它高尚坚强的情操,与梅、兰、竹一起被称作花中“四君子”。那些不媚世俗、节操高尚的仁人志士、文人骚客们也喜欢借菊咏怀,以菊花来形用那些不消争名夺利、为远离政治纷争而归隐山林的清官鸿儒。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诗词中也常常能见到菊花的身影,如宋词《醉花阴》: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诋迟?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宋代瓷器中出现大量花形器,与宋人对花的喜爱有密切关系,仅以菊花为例,据有人统计,《全宋词》中直接描写菊花者有89首,“菊”意向出现816次,“黄花”意向出现340次。宋代词人对菊花的喜爱无论数量还是种类都远远超过唐代诗人。由此不难理解为甚么宋代瓷器中会大量出现菊花式造型。
(撰文/吕成龙)
注:
【1】《归潜志》,金末蒙古国初年•刘祁着、崔文印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
【2】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文物》1972年第8期。

lot:7355

更多11世纪 定窑白釉十二瓣形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