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白玉雕福寿双全万代如意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  5,000,000-8,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此柄如意以整块和阗白玉雕琢而成,玉质看去温润凝白,触手可感润泽细腻。如意首作云叶式,高浮雕一只蝙蝠展翅于顶端俯首下望。器首正面四周起如意云纹边框,其内正中为一“寿”字,两旁饰葫芦万代纹样。器身呈灵芝式,柄身中部微隆,自上而下渐宽,曲线优美。亦浮雕葫芦万代图案,趾部镂雕展翅蝙蝠,与如意首部相互呼应,尾端做一活环可供垂系流苏之用。整器全长42厘米,在整料雕琢的如意中属于尺寸较大者,所选材料洁白细腻,全无绺裂及杂质。纹饰雕琢结合多种工艺,采用了压地隐起的技法雕琢寿字及葫芦万代纹饰,又以高浮雕及镂雕的技法雕琢蝙蝠纹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设计上别具匠心,极富艺术感染力。加之整器形制雍容典雅,造型端庄,雕工精湛,线条婉转流畅,构图严谨有度,处处彰显出至尊无上的皇家气息。
至于制作年代,从玉料的尺寸和质地上看,应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王朝平定新疆准格尔部、回部之后所制。这是继汉武帝和唐太宗之后,又一次把西域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不但实现了统治疆域的巨大拓展,同时也意味着从明初以来中原延续三百多年的玉材荒终告结束。产自昆仑山脉,新疆和阗、叶尔羌地区的玉料历来被认为质量最高。清廷在新疆建立了玉石专采制度,严禁当地商民私自采集和贩卖玉石,每年秋季,叶尔羌办事大臣都要向朝廷呈报开采情况并进贡玉石。玉石产区的官员对朝廷的玉石呈贡分春秋两次,平均每年四千余斤(据道光元年堂抄记载:“新疆平定后,和阗、叶尔羌一处,每年进到玉子四千余斛”)。从乾隆二十五年到嘉庆十七年这52年间,仅入贡的玉石原料就多达二十余万斤。解决了长期阻碍玉器发展的原料问题,清皇室尤其是乾隆帝被压抑多年的玉石狂热得以尽情渲泻,宫廷玉器的产量和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从纹饰上分析,此件如意的以蝙蝠及寿字寓“福寿”,又以葫芦的多子象征“万代”,整体寓意“福寿万代”,这一题材应是为祝寿而作。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适值乾隆帝74岁时喜得玄孙,五代同堂。乾隆帝欣喜不已,并作诗感喟于自己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位年过七旬而又五世同堂的皇帝,成了真正的“千古一帝”。他认为自己能五代同堂是“尽人伦之极”的人生大事,不但在各种场合不断表达欣喜之情,其后又刻“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宝玺,还在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各命名一座五福五代堂以志庆祝。其后又有乾隆五十年在干清宫举行三千人参加的“千叟宴”之盛事。综合以上的历史背景,此件如意极有可能是在乾隆五十年他75岁寿辰之时由造办处制作或进贡的贺礼。
综合以上对材质、纹饰寓意及工艺细节等的分析,故可推测此件如意应制作于乾隆五十年前后,它不但体现了乾隆盛世玉作工匠的精湛雕琢技艺,同时也见证了乾隆本人的“五福五代”、“四得十全”的人生顶点及大清帝国的巅峰时刻。
“如意”是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对象,以名称讨喜而受人欢迎。论及它的根柢,大约形起源于古代印度的 “阿娜律”, 在六朝时期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类似我国古代的“搔杖”(如今叫痒痒挠),搔之可如人意。也有的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画中就有手持阿娜律的菩萨像。明代以来,文人阶层出于好古的心态,将如意逐步纳入书房文玩的系列,如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就把如意列在《起居安乐笺》,这无疑为如意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而随着世俗化的观念开始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吉祥用语、吉祥图案等应运而生,如意凭其嘉名也满足了这种社会心理需求,赢得越来越多的喜爱。
“处处座之旁,率陈如意常”,这是乾隆皇帝当年所作诗句。清代如意基本摆脱了实用用途,因具有称心如意与平安祥和的美好象征,如意被视为吉祥瑞器,成为朝贺、祝寿、喜庆时不可或缺之物,宫禁之内,宝座、卧榻、案头等方方面面都少不了如意的形影。如英国使节马戈尔尼当年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即载:“所经各宫或各屋,必有一宝座,宝座之旁,必有一如意”。至雍正一朝、寓意“随心所欲”的如意传统再度盛行,雍正本人亦极好如意、并喜作呈递和馈赠之品,从此遂成常见的御制器物。因选材用料上享有莫大自由度、艺匠往往可任意发挥其无尽创意构思、将各种吉祥瑞意以万千多变之造型饰样呈现。观诸清宫旧藏的宫廷书画中,我们亦不难发现如意被持于帝王手中的图像,雍干父子均曾以手持如意之姿现于画像,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胤禛行乐图》轴、雍正妃《行乐图》轴、《乾隆帝观孔雀开屏图》横轴、郎世宁所绘的《弘历古装行乐图》页等就是最佳例证,从中不难发现皇帝与贵妃燕闲清居时,手中大多会持有如意。
备注:仇焱之先生旧藏

lot:5865

更多清乾隆 白玉雕福寿双全万代如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