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 1944年作 兰亭雅集图 镜心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 咨询价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展览:1.“第三届(杭州)艺术品收藏与鉴赏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浙江美术馆,2012年10月。
2.“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新疆国际会展中心,2014年6月25日-7月11日。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需要缴纳的竞投保证金为人民币500万元,请您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兰亭——他和他们心中的圣地
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初春,煦风和暖,右将军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一众名士在会稽兰亭行列坐放言,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这千古一聚,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书法史乃至整个文化史中都写下了有不可磨灭的一页。在“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同时,他们达到了文人最向往的“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潇洒境界,却又痛快真实的表达了自己对“一死生”无法掌控的无助。
“兰亭”一聚,成为了中国文人心中永恒的圣地和港湾。这一题材,也成为了傅抱石先生在同样动荡的时代,陋居重庆一隅时心中的一处寄托。王右军酒后书出千古诗篇《兰亭集序》,“往往醉后”的傅抱石也在千百年后,1944年的夏日画出了这张令人叹为观止的《兰亭雅集图》。
画中人物的衣冠踞带随风飘荡,小童在溪边的戏耍流觞,春日润泽的空气,葱郁的草木,让安乐的气息弥漫了整个画面。背景中乱峰卷云的山石,潇潇君子般的竹林和密翳的松荫,与魏晋名士们的风度相得益彰,似正是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体验。
兰亭这一题材,虽令人向往,却不同于“竹林七贤”等魏晋故事,雅集中列位了42位名士,如何表现这么多魏晋名士的风骨,对于历代画家来说都是一个头疼的挑战。但是傅抱石却在这个挑战中赢得毫不费力。
传世关于兰亭的名作多为横向构图,易于多个人物的安置,但很少有画出全部人数的作品。而傅抱石不但用了竖向构图,更在画中大胆布置了58个人物,其中42位名士,以12个群体或列坐溪边,饮酒赋诗,或在松荫下侃侃而谈,桥上拱手作揖,身裁、面容、动作神态无一重复,但都透着一样的散淡、清高与才情。
稚趣盎然的侍童藏布在各个角落,衬托了名士风流,也可爱了整个画面
这么多文人学者汇聚在一个空间的画面,不由让人想起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为梵蒂冈教皇宫绘制的壁画《雅典学院》。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基础,艺术家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当世的名人。与之相比,傅抱石笔下《兰亭雅集》中的众人物,虽然是相对写意写就,歌颂的却一样是自由的人性和传世的文才。
傅抱石是严谨的美术史论家,对于魏晋六朝历史又极偏爱,所以在画中细节也严格尊重魏晋历史,在人物角色中,因魏晋时代儒学、佛教、道教的融合,所以画中三种人物角色都有表现,而器物如酒具、茶具虽然以写意几笔带过,但谨遵古制,不会像古装剧一样全靠想象。
可以说,王右军诗中的所有关于兰亭的具象和抽象世界的一切,都在他这张画中用飞扬的笔墨满分还原了。
但这样满分的作品,即使作为傅抱石这样的天才艺术家,也没法重复作业。傅抱石存世作品中,关于兰亭的作品,流传甚少,除了中国美术馆所藏1956年所作横幅《兰亭修禊》,大尺幅的兰亭主题作品鲜有公开露面。如此多人物的作品,花费心力、经营画面时间都不可计,所以天才偷懒也可以理解。此件作品,经藏家秘藏二十余年,一直作为心头最重之好,此次重现公众视野,既展示了傅氏天才绝学,又重现了兰亭那群贤闪耀的一刻,也是兰亭精神传承的一大幸事。
兰亭绘画的演变与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取材于《兰亭序》内容的人物山水画,自北宋《宣和画谱》至清代均有文献著录,记载了北宋徽宗御府收藏荆浩三件、关仝四件同一题材的《山阴宴兰亭图》。北宋李公麟、赵伯骕,明唐寅有同一题材的《兰亭图》。宋赵伯驹《兰亭图》、元赵文敏《临禊帖并图合卷绢本兰亭》、明文徵明《兰亭修禊书画卷》等也都是这一类作品。宋元以来以兰亭雅集为题材的绘画创作很多托名北宋画家李公麟,画面内容多是王羲之观鹅、四十余人曲水流觞和赋诗作乐的情形。明清时期,表现这一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画中人物变小,山水比重增大,画家的主体表现意识逐渐增强。
当前存世的这一题材的作品约有二十余件,如宋刘松年的《曲水流觞图》、元赵孟俯《兰亭修禊图》卷、轴、明文徵明《兰亭修葺图》轴、明仇英《修葺图》卷、清沈时《兰亭修葺图》卷等等。
此类兰亭绘画多表现对魏晋文人风雅之情的憧憬和向往,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文徵明兰亭修禊图
明清时期,“吴门画派”在以“兰亭雅集”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中首屈一指。这幅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整幅画作林木丰茂,山谷间有曲水流觞,亭榭内三人围桌而坐,另有八文士沿河两岸席地而坐。山石林木先勾勒,再皴染着色,笔墨苍秀含蓄,设色典雅清新。
2.仇英兰亭图扇面
这幅帛面虽然没有仇英款印,但根据作品画心及画心右上项元汴二方鉴藏印,可以确认为仇氏作品。图中以工笔重彩描绘王羲之在兰亭水阁观鹅、赏鹤的情景。在尺幅之间构图繁密,笔墨精谨,其中岩泉回转,虬松垂柳,春花翠竹点缀园囿。人物形象儒雅,巾带飘逸、院中的家童或携琴、或烹茶,其行为都衬托出主人清高自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
3.李公麟与兰亭图
北宋的李公麟好古博学,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当时被推为宋画中第一人。虽然现存画史文献中没有限公麟画兰亭雅集的记载,但宋代以来,确实出现了很多托名李氏的此类画作。
台北故宫收藏的元代赵原初《兰亭觞咏图》,北京故宫收藏的明代益王刻《兰亭流觞图》拓本六卷都被认为仿自李公麟。这些作品完整地再现了王羲之观鹅和四十余位文人兰亭雅集的情形,构图、画法大体相似,人物旁边还附有他们当时所作的诗句,很明显依据的是同一底本。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兰亭图》卷也是依据此底本而作,一般认为是南宋摹本,也是目前所见最早摹本。
4.文人雅士,倜傥风流
偷一只羽觞,点开兰亭文化的波心。涟漪荡漾之间,曲水流觞的古老游戏不知完成了几多轮回,昔日的文人已经散去,下一个饮酒作诗的人又该是谁?
魏晋南北朝时期,潇洒隐逸、崇尚清谈之风盛行。文人高士像不仅常被绘于纸上,也常见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收藏于南京博物院藏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出土于南京西善侨南朝墓。类似的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画像砖在南朝墓葬中发现有四五处之多,均属南朝王侯贵族墓,其中以南京西善桥墓砖画制作最为精细,这一题材的画像砖是魏晋文人精神在艺术作品中的反映。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高士,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灵、王戎、阮成,他们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富才学,尚清谈,是东晋南朝时期士族乐于标榜的人物。荣启期是春秋时期的隐士,以“为人,为男子,行年九十”为人生三乐。后用为知足常乐之典故,被后人奉为“高士”。
傅抱石所绘《兰亭修禊图》在艺术史中的地位
进入近现代,兰亭文化、兰亭绘画如何继承,是历史留给艺术家们的一个重要课题。上世纪三十年代,傅抱石的作品多历史故实和古风盎然的山水画,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比较富于史的癖嗜”。他的导师金原省吾评价道:“中国自古以来,就看重被称作文人余戏的书画之修养,指此点傅君与中国古风正相契合。君本非文人之家出身,由于早年受到美术教育,完成了作为美术家的教养,而君之学者素质,仍使君更具备艺术研究者风范,且兼备治学及艺术创作两种才能。从而造就了理想的中国文人画人才。”
傅抱石曾把自己的创作题材分为四类,其中“构写前人的诗,将诗的意境,移入画面。”和“营制历史上若干美的故事”构成傅抱石山水、人物创作中最精彩的部分,而历史、诗意题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于傅抱石的艺术史修养。傅抱石山水画中点景人物存形于多种题材绘画之中:茶事题材(《蕉阴煮茶图》)、纪游题材(《读碑窠石图》、《读碑图》、《渊明沽酒》、《山阴道上》)、送别题材(《渭城曲》、《虎溪三笑图》)、卜居题材(《杜甫诗意图·客至》)以及雅集题材。傅抱石关于雅集题材的画作主要以《竹林七贤》、《九老图》、《兰亭修禊图》为主。
傅抱石《兰亭雅集》图赏
自古以来中国画的题材,表现历史人物故事是比较多的,最有名的当属文人高士的“兰亭雅集”主题,这是在东晋时期所发生的一次文人聚集在一起即兴唱和的事情,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年参与其中的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其实就是对这件事的记载,“兰亭”藉此流传影响到今天。在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中,读书人都视其为文人雅士一起叙说情怀的经典形态去重新追慕和演绎,这样的题材流传久远,许多画家纷纷去表现和描绘它,他们并不是去实景写生,也许也并没与去过绍兴,没有去过兰亭,但是他们是怀着一种崇敬向往之心去表现兰亭,这就是“兰亭之心”,由此有了许许多多关于“兰亭”的书画作品。
今天再把历朝历代描绘兰亭的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是非常多样的,但是都会有一个基本的画面主题结构:曲水流觞。王羲之和一群朋友在兰亭雅集修葺,曲水之间,酒杯随流而转,流向到此人处,他就必须作诗。所以这次雅集留下了许多诗篇,也留下了王羲之重要的《兰亭序》,成为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一件书法,被许多人所共知和追求,也发生了许多历史故事,产生很多著名画作。如唐太宗让萧翼去骗《兰亭》,把《兰亭》骗到手,阎立本便画了《萧翼赚兰亭图》。北宋人物画家李公麟也画过兰亭,南宋时期的刘松年,明代“吴门四家”之一的唐寅、文徵明,再往后一直到清代、近现代,都不断有画家去表现描绘这个题材。
对傅抱石先生而言,兰亭也一定是他心中的追求,许多的高士、文人在一个非常好的自然环境中进行雅集,放下一切世俗杂念,饮酒、赋诗唱和。据现在所知记载,傅抱石先生大约是在1942年在重庆的壬午画展,画展的序言中间就讲到他画《兰亭》,也谈到他的取法,谈到人物的取法从哪里来等等。“壬午”画展中就有兰亭雅集的题材画作,所以兰亭对傅抱石而言也是他心中所向往的一片圣土。现在看到的这张《兰亭》作品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比较早的一张作品,这张作品带有一些鸟瞰的角度,从上往下,那个时候他未必去过兰亭,但是对于文人而言,去过没去过都没有关系,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兰亭。参照兰亭序文中有关环境的记载,加上自己的许多想象,竹林、丛林、曲水、流觞等等都去在画面中呈现出来。这张《兰亭》比较可贵的地方在于描绘了一个比较大的场景,是傅先生所画过的兰亭画作中最完整的,人物也是最多的,共有五十几个人,而高士就有四十几个,这些人物跟别的兰亭也不一样,大家都在曲水的旁边,似在饮酒赋诗之后或是之前,聚成若干,三五成群地在一起交流,一些童仆伺候他们,人物神情姿态非常丰富,总体上看,热闹的场面中有一份清幽,后面的高山用的是他所惯用的乱麻皴,非常简略的几笔就勾画了兰亭的水榭、亭阁,画面看上去非常饱满。从技法上而言,这样的章法也是不容易控制的。但对傅抱石先生来讲,举重若轻,这一组组的人物,他用丛林、远山加上曲水青松构成一个环境,人物则用带有行草书性质的游丝描写其大意,这是傅抱石先生的特点,行笔非常自由圆转的,这种手法得自于和王羲之同一时代画家顾恺之。傅先生用顾恺之的游丝描来表现王羲之这批文人参与的兰亭雅集,很有意义。这件《兰亭》的确称得上是傅抱石最为用心去画的一张特别的画作,让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兰亭”景象再次生动呈现在今人的眼前。
——萧平
lot:2650
更多傅抱石 1944年作 兰亭雅集图 镜心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