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清宫旧藏乾隆御题哥窑贯耳壶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  8,000,000-12,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备注:1.香港苏富比,2008.04.11,Lot 2854
2.欧洲私人收藏
3.德国外交人员于1901年在北京购入,后于1909年携回德国

哥窑是宋代名窑之一,造型庄重、古朴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独特神奇的纹片装饰而著称。明人鉴赏瓷器注重瓷釉表纹理的变化与色差,哥窑「金丝开片、紫口铁足」的特点正好满足了精英阶层对居家清供、好古赏玩的想法,如明人高濂《遵生八笺》、文震亨《长物志》之类记载文人清供的专门书籍,其中有记载哥窑道:「堂中插花,乃以汉之铜壶、太古尊、罍或官、哥大瓶。方入清供。」因此哥窑金丝开片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明清绘画中,如明代杜堇所作《玩古图》等。
此贯耳壶仿上古铜壶造型,颈部凸起二道弦纹,肩部两侧各有管状贯耳,底足两侧设有两穿带,气韵古朴。通体施釉肥润,金丝银线开片遍布器身,疏朗有致,底足敷有深褐色铁汁,足端磨损露胎处可见胎体坚质。瓶底部满釉,上以琢玉之划刻法镌刻乾隆御题诗一首,诗文为:「处郡章家弟与兄,弟陶纯美较兄精。春风堂不观随笔,那识哥窑所得名。乾隆乙未春御题。」 后钤刻「比德」篆书方章。诗文说处州有章家二兄弟,弟所烧瓷器纯美,品质较兄所制为精。如果没看到《春风堂随笔》,怎么会知道哥窑名称的来由。
《春风堂随笔》为明代陆深所作,是最早对「哥窑」的产地、产品特征、章氏兄弟的记载。《春风堂随笔》云:「哥窑浅白断文,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处州之龙泉窑。生二所陶素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诗文上贴有墨书「敬字六十六号」黄纸签条,为标准清宫内廷规程,可见此件官窑壶曾入藏内府,经乾隆皇帝赏鉴并题诗后命造办处工匠镌于瓶底,在清宫秘藏百年后于清末乱世自清宫散出。瓶底所贴写有墨书编号的黄纸签条为典型清宫做法,两岸故宫所发表清宫旧藏器物多有贴有此类编号者,经艺术史学者研究得知,此类编号第一字为宫廷名首字,如台北故宫藏一「清乾隆 黄地洋彩折枝花卉纹碗」,上贴有「重二百七十一号」,其原藏重华宫。本件所贴为「敬字六十六号」,以此推断,极有可能原藏敬胜斋。敬胜斋位于建福宫花园,外观九间,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五间与延春阁正对,两侧接游廊与阁相连。室内阁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对帝王废寝忘食,勤于政事的赞誉。斋西四间偏于花园的西北角,为乾隆八年西墙西移后所添建。

宋瓷纯净古朴、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乃是陶瓷史上永远的经典,明代精英阶层盛行复古风,宋瓷为当时鉴赏家所珍视,清代宫廷继承了明代的内府珍藏,乾隆皇帝本人的鉴古趣味也大抵延续了明代的审美倾向,其中尤以明代末文人高濂的《遵生八笺》对他影响最大。高濂对理想的文人士大夫生活起居有过如下描述:「时乎坐陈钟鼎,几列琴书,拓帖松窗之下,展图兰室之中,帘栊香霭,栏槛花妍,虽咽水餐云,亦足以忘饥永日,冰玉吾斋,一洗人间氛垢矣。」 论及陶瓷鉴赏,高濂认为:「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 对此乾隆亦深以为是,他在作于乾隆四十三年的《咏官窑盘子》写到:「周尺将盈尺,宋瓷方是瓷。」特别是宋代哥窑更可为宋器之精粹,哥窑并非以一色纯净而取悦士人,而是借助独特的物理效果独步古今,正因为窑火的变化控制着胎釉的收缩,不规则的开片由此产生,并呈现出金丝铁线般的网络,变化万千,遂成自然天成的美感,可谓是赵宋文人「古雅」美学诉求的具象。故乾隆由陶瓷鉴赏所作的约二百首御制诗歌中,除少数几首是称赞本朝御窑所制壁瓶或书灯外,大部分是对古代陶瓷如「五大名窑」所作题咏。

查阅清宫文档可知,本件所镌刻的御题诗于乾隆乙未四十年收入《清高宗御制诗四集 卷二十六》。瓶底所贴黄纸签恰好将御题时间盖住,只露出「未」字之下半部,故由此诗收入诗集时间推断,被盖住的字也应为「乙未」。而此诗名为《咏哥窑盘子》,同样刻有该诗的一件「南宋 官窑青瓷葵口盘」原为大威德爵士旧藏,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落款时间亦是乾隆乙未年。由以上资料我们便可合理推断,乾隆在一起赏玩品鉴过现藏大英博物馆的官窑盘和本件哥窑贯耳壶后,写下了这首诗文。值得注意的是,该件官窑盘全身遍布开片,误定其为哥窑,故该诗虽名为《咏哥窑盘子》,但实际是因官窑盘而写,诗文内容也并没有提及盘子本身,只是论及了「哥窑」之名如何出现的。题咏结束后,随即命造办处工匠将该诗镌刻于一起鉴赏过的这两件器物上。此类诗文题目与所刻器物不同的现象在目前已知的镌刻有乾隆御制诗瓷器上并不罕见,如同样曾为大威德爵士旧藏,现藏大英博物馆的两件青瓷瓶,一有双贯耳,一无贯耳,但所刻诗文题目均为「咏官窑两耳壶」。再如台北故宫藏官窑葵花式洗与官窑葵口碟之上所刻的御题诗均为「咏官窑碟子」。
据民国郭葆昌辑《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录》统计,乾隆御题咏瓷诗有199首,现学者认为当在200首以上,所刻诗文绝大部分均为每瓷对应一诗,个别有一诗刻于不同器物之上,但总体考虑,清宫旧藏中刻有乾隆御题诗的陶瓷应当仅有200余件。此类刻诗器物绝大部分收藏在两岸故宫和大英博物馆,以上三馆总计收藏有141件。大英博物馆的馆藏最早源自民国初年溥仪抵押至盐业银行、后由大维德爵士购得的宫廷珍宝,其他私人收藏亦多来自这一源头,能流通者数量极为有限,历年来罕有现身拍场,以此考虑,本件可谓珍贵之至。
这个瓶子来自刚辞世的慈禧太后在北京的宫殿。器制于乾隆年间(1736-1796)。
樊国梁(罗马天主教直隶北境宗座代牧主教,遣使会会士)曾于北京工作三十年,在其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中曾提到这类瓷器:这是一种极为珍罕的瓶子,是乾隆时期对于宋代瓷瓶的追摩。
其底部以中文字符书写的黄色小纸提供了这个瓶子在库的编号和基础信息。
按:原收藏者仅因看到瓶底有乾隆题诗刻款,便认为此瓶为乾隆仿宋。实不知为乾隆宫中收藏的宋代哥窑原作御题诗刻字的传统。

lot:5132

更多元 清宫旧藏乾隆御题哥窑贯耳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