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 龙泉窑露胎仙人卧榻香插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  80,000-12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香插形制独特,造型可谓别具匠心,塑一仙人侧卧于榻上,头发左右各结圆形发髻,面部露胎,呈陶红色,笑容可掬,神态悠闲,刻划虽不甚精细,但寥寥数笔将眉目表现得十分传神。仙人身着交领式长袍,右臂枕耳下,左臂搭在腿边,衣纹自然下垂,具有质感。榻三面围板,背板较高,造型写实,于明代早期家具研究亦有一定的参照作用。背板上模印双鹿及花卉纹饰,工艺细致,围板的左右交角处设计柱状香孔,使用时插线香于孔中,置之于书桌案头,青烟缭绕,甚是清雅,于激发文思亦大有裨益。
此器的独特之处在于背面有划刻在釉下的“大明洪武年制”行书款识,从右至左书写,虽不甚规整,但笔划清晰有力。洪武纪年款瓷器所见极罕,北京故宫“洪武元年”款龙泉青瓷兽钮印,款亦为釉下刻划,行书体分列兽钮两侧,亦不规整,与本件风格相似。故此件香插作为有明确纪年款的洪武时期断代标准器,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值得珍视。
此器作为香具也为古代线香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十分可贵的实物资料。线香兴起于元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过记载,使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线香燃烧方便,保存简易,烟气云涌变化,香味容易扩散,又有养神静心之效,因而颇受追捧。文人雅士品香制香,多设香斋,以香会友。焚香与挂画、插花、斗茶并称为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备注
日本藏家旧藏。
夺翠千峰
沈岳明
龙泉窑青瓷历史悠久,数百年窑火不熄,以翠绿肥润的雅致釉色受到世人的喜爱,宋至元明时期更是兴盛一时,特别是在明朝初年,龙泉窑深得宫廷的赏识,成为与景德镇御器厂并立的贡御窑场,刻花、贴塑、露胎等装饰技法与富有玉质感的丰腴釉层相结合,形成魅力独具的艺术风格,此件香插便综合运用各种装饰手法制作而成。
龙泉窑主要由龙泉南区和龙泉东区两大区域组成,东区产品主要流向普通民众和外销,而南区产品则主要供应宫廷和贵族。自北宋晚期时,龙泉的瓷业即与宫廷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常因为宋人叶置《坦斋笔衡》:“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逐命汝州造青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的记载,而认为龙泉窑在北宋末年时烧造质量较差,实则不然。通盘观察,在北宋末年能与龙泉窑做比较的几个窑口都是非同一般的窑厂。无论是“不堪用”的定窑,还是“命造青器”的汝窑,或者是直接为宫廷服务的官窑,都与宫廷有着密切的联系,即这几个窑厂在北宋末年时期都为宫廷烧造瓷器,也就是说至少在北宋末年时期,龙泉窑与定窑,汝窑,官窑等窑口是一样的,也已进入皇家的视野,在为宫廷烧造瓷器了。还有一段文献也常常被引用,即宋人庄绰的《鸡肋篇》记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着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多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廷制样须索,益加工巧。”,人们往往因为有“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这样的记载而怀疑此书的真实性,而“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着也”却是实实在在的,“钱氏所贡”也用了一个“盖”字,说明其可信度是高的。如果把这一段记载与《坦斋笔衡》结合起来考察,时间符合,内容也一致,而且文献还明确指出了这种供货的性质是“制样须索”。
北宋覆灭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受战火 影响,其制瓷技术传入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北技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装饰艺术,上釉方法及装窑烧成等,都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型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
这时期的龙泉窑品种除日用瓷外,新增陈设瓷,如瓶,炉,尊,塑像等,式样也丰富多彩。根据胎色的不同,大致可以把南宋龙泉窑分为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两路产品,白胎青瓷中又可区分为厚胎薄釉和薄胎厚釉两类。白胎青瓷中的薄釉产品胎壁普遍要比北宋中晚期厚重,胎色灰白,胎质更加致密坚实。釉层薄,透明,一般无裂纹,釉色青绿,亦有泛灰,泛黄的产品。在薄胎厚釉的产品的基础上,龙泉窑吸收了北方汝窑等烧制工艺,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中掺入了适量的紫金土,使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增加,提高了抗弯强度,使器物在高温下不易变形,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特点使胚体变薄,器物造型轻盈秀美。并且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胎薄如纸,多层施釉,使釉色出现了粉青,梅子青等颜色。厚釉青瓷除日用,陈设,文房等需要外,尚有祭器及冥器,并且仿造青铜器,玉器等,如鬲,鼎,觚,琮之类的器型开始出现,品种样式应有尽有。器物以造型与釉色取胜,修胎讲究,纹饰较少,多刻划于器物外壁,简洁明了。底足多以刮釉,用瓷质垫饼垫于足底烧制,故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足”,黑胎类则呈现“铁足”;也有用类似于汝窑,官窑的支钉支烧的,瓷器的质量大大提高。
至元代时,龙泉窑已经是南方青瓷的最重要窑口,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海外市场的开拓,龙泉窑的产区不断扩大,由中心地龙泉向云和,丽水,武义,青田,永嘉等地发展,产量扩大。同时亦在继续为皇家烧制御瓷:《元史祭器篇》中有记载“中统以来,杂金宋祭器而用之,至治初,始造新器于江浙行省,其旧器悉置几阁”。这个江浙行省应该指龙泉或者至少包括了龙泉,因为“昊天上帝色皆用青,皇地之色皆用黄”,还提到“青瓷牲盘”,“毛血盛以豆,或青瓷盘”等在当时青瓷生产以龙泉窑最负盛名。元代早中期的产品仍保持南宋晚期的风格,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釉色纯净,肥厚,滋润,胎质紧密。晚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胎体比以前厚重,器型显得高大,浑厚,釉色青绿。同时在器型上元代龙泉窑较之宋代创烧出了更多适应当时社会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的器物种类,有大盘,大碗,大瓶,菊口大碗,回纹刻花带盖碗,格盘,蔗段洗,菱口盘,凹折沿洗,花尊,小口罐,菊纹盖罐,高足杯,带座琮式瓶,吉字瓶,鼎式炉,绳耳炉,八卦炉等。碗,盘底足较以前为高,腹壁圆弧,挖足较深,有的外底中心呈鸡心点凸起。为加强观赏性,匠师们还采用刻,划,贴,镂,印,雕塑,露胎贴花等工艺,甚至把中断八百余年的点褐彩,红斑技巧也恢复使用,蒙古八思巴文出现在碗,盘等器皿上。纹饰题材广泛,山间花卉,水中游鱼,天上仙鹤,地下昆虫,人世尊宝,神界八仙等应有尽有。贴花装饰主要有龙纹,鱼纹,云纹,牡丹等;刻划题材则以团花,莲叶,荷花,浪涛,鱼,莲瓣纹,牡丹,菊花等;印花题材主要有龙,凤,鱼,家禽,金刚杵,八思巴文,中国结,牡丹,菊,荷花等。总体上,龙泉窑风格从南宋的雅向元代的世俗,从南宋的釉装饰向元代的胎装饰,釉从南宋的厚釉乳浊釉向元代的薄釉透明釉发展。
明代早期的龙泉窑,与同时期的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器物种类,造型和装饰等方面,均类相同。胎釉基本与元代相同,青瓷胎体厚重,胎成灰白或灰色,大部分器物只施一次釉,釉层较薄,少数厚釉者,釉色深,有玉质感,釉色多数呈青绿或豆青色,黄釉比较少见。器物多数有装饰,装饰手法多为戳印或刻花,剔地刻花,另外雕塑,镂空等手法也经常使用。除生产民用陶瓷外,在明代早期,龙泉窑仍然为宫廷烧制器物。据《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载,洪武二十六年,“行移饶处等府烧造”,在枫洞岩窑址出土了明代洪武和永乐两朝的官器。与民用器或外销瓷明显区别在于,明代龙泉窑官器刻花花纹遍布器身,刻工深邃,精细,布局严谨。明洪武官器釉大型刻花大墩碗,菱口盘,折沿盘,五爪龙纹盘,高圈足碗和刻花执壶,梅瓶,玉壶春等,厚胎厚釉,胎质细腻,釉色以竹青为正色调,外底涩圈规整,刻花工整。花纹题材同类器基本一致,仅碗盘内底刻划题材略有不同。明代永乐龙泉官器有墩碗,斗笠碗,洗,五爪龙纹盘,高足杯,卧足杯,梅瓶,玉壶春,执壶等,基本都有刻花装饰。相对于洪武官窑器型偏小,但是仍为厚胎,釉更厚,足端里釉圆润,外底涩圈规整,制作工艺精巧,刻划花精细。题材也多用写实的花果枝叶。

lot:5063

更多明洪武 龙泉窑露胎仙人卧榻香插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