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六十年(1795)作 秬香得碑图竹秘阁 清 黄小松刻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 1,200,000-1,8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展览
「金石齐寿-金石家书画铭刻特展」,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16。
释文
「秬香得碑图。黄易。」
「乾隆甲寅江君秬香拓此碑文寄观,额曰: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始知志载误孙为李也。洪景伯跋广陵属国侯夫人碑云:汉妇人墓铭见于文士集中固不一。石刻存者,独此一碑尔。晋碑本少,妇人墓铭则尤少。况文古书庄,不减汉魏。秬香得之,所以设文,止云夫人在羊氏,不复之何年于归也。博雅论定焉。时乙卯(1795)四月黄易识于济南寓斋。」刻铭并款识
「小松」、「小」、「松」、「易」印款
黄易少颖悟,仰承家学,故诗古文词而外,金石考据之学尤精。嘉定钱氏(大昕)、青浦王氏(昶)、大兴翁氏(方纲)、阳湖孙氏(星衍)、仪征阮氏(元)所著金石文字,皆与商榷论定。收藏碑版甚富,游踪宦迹所至,披荆斩棘、剔穴搜岩,不惮劳瘁,手自摹拓,皆考论精确,悉有根据。
―《清代学者象传‧黄易》
「秬香得碑图」竹秘阁是毕生致力于访古搜碑,乃至「剔穴搜岩,不惮劳瘁」的金石考古家黄易(1744〜1802)传世少见的「得碑图」竹秘阁精品。清乾隆六十年(1795)黄易以友人江秬香访得罕见古碑《晋任城孙夫人碑》为题,镌之竹简,成此「得碑图」竹秘阁。小松司马以篆印刀法刻竹,章法锤炼,深镌与浅刻并济,或单刀直入,或薄刃斜披,皆能尽畅笔情墨趣,展露其深厚的刀笔功力;背面刻得碑由来之长题,小松篆印擅以切刀传楷行笔意,施之于竹刻,更见方硬茂劲。作为清代中叶金石学、访碑活动重要代表人物的黄易,以详载其访碑行迹的《得碑十二图册》(图1)(注释1)、《访古纪游图》、《嵩洛访碑图》图册,以及《嵩洛访碑日记》等着称于世,惟就其珍稀性、金石艺术价值及其在艺术史、文化史上的意义而言,以竹刻书画所表现的「江秬香得碑图」竹秘阁,尤胜访碑图册多矣。
黄易身处干嘉之际,金石考据之风盛行,篆隶之书大兴,或集款识,或拓器形,缩写、钩摹、梓木、勒石风尚大为传播,遂见之于竹刻。包含黄易在内的诸多金石篆刻与书画名家,如蒋仁(1743〜1795)、奚冈(1746〜1803)、徐三庚(1826~1890)、钱松(1818〜1860)、赵之琛(1781〜1852)与陈鸿寿(1768~1822)等皆兼治刻竹,致力摹刻金石、书画篆刻入于竹刻,「以雕刻再现书画」,开启了近世金石竹刻艺术的崭新风貌。(注释2)「秬香得碑图」竹秘阁正是小松刻竹的重要代表作。
金石学所谓「访碑」,是指亲身探访保存在各地文庙、祠堂或散布于野外、镌刻于山壁上的古碑石刻,以椎拓流传,作释读考证。宋代金石学者大多在书斋内校订碑帖文字,但清代的金石学者则多走出书斋,以类似现代考古或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实地考察,希望藉此厘清古代因为拓手疏漏、拓工不佳或是拓本残缺所造成的版本混乱问题。访碑风潮源起明末清初,至黄易活跃的乾隆时期达到高峰。(注释3)由此,将黄易的访碑图与宋、元时期着意于描写「怀思古幽情、缅岁月沧桑」的读碑图对比相较,就显出大异其趣之处。(图2)
「秬香得碑图」以董、巨画风写之,简淡萧疏,淡墨干笔勾勒景物,描绘简明,别具冷逸之致,却自有盎然古意。峰峦列峙,远山、柳塘在云气缭绕之间,若隐欲现,近景波渚河岸、杂树疏林,其下高士二人拱手作揖,正为得觅古碑而相互致贺,主角《晋任城孙夫人碑》在大树下,不甚起眼,碑上未见任何文字、细节之描写。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峰峦系以奇异山石堆迭为造型,皴法短促,似有动势,突显齐鲁当地主峰突兀、层峦迭翠的地貌特色,予人实景写生之感。事实上,小松其意正在强调古迹碑碣所在位置及其周遭环境;人物虽然俱以简笔勾勒,但其姿势或动态必清楚交代,以叙明其活动或事件之情节,因而具有画龙点睛之效,此即黄易访碑图的主要风格特色。(注释4)
黄易在图中并未仔细描绘古碑细节,也没有在碑上刻画文字,表面上看来似与刻铭纪念的性质背道而驰。但此「有意为之的空白」反倒能促使对于碑文内容好奇的观者主动去寻找铭文,或留意画面上方的题名,或仔细浏览伴随在图像之后的作者或名家题跋。「秬香得碑图」之长题铭刻于臂搁背面,形式风格正近似黄易于印作边款、题于访碑图或拓片后,以颇具特色的行楷书风为之的鉴藏题跋(图3)(注释5)。何以要如此安排?因为对于黄易和金石学者来说,古碑、遗迹象征着被忘却的过去,镌刻在石碑上的古代文字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记忆,或早就被遗忘或已难以理解,惟有凭借金石学者的努力辨识与释读,才能寻回被遗忘的过去。(注释6)至于在书斋案几之上,终日需与之周旋的「得碑图」竹秘阁,所欲刻画、所要铭记的,则是黄易与他的金石同好们孜孜不倦访古拓碑、考证搜遗,乃至于共同分享版碑拓片的记忆与情谊。
「秬香得碑图」的主角《晋任城孙夫人碑》,全称为《晋任城太守羊君夫人孙氏碑》,刻于西晋泰始八年(272)十二月,隶书,20行,行37字。此碑原在山东新泰县新甫山下张孙庄,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由江秬香访得,后移至新泰县学,载入《泰山志》,始显于世。由于晋碑存世甚罕,妇女立碑者尤少,此碑为已知关于妇女的第二块石碑,故为世人所重。此碑风格朴拙淳厚,文字结体严整,笔划凝重,转折峭拔,但部分撇捺灵活,较有活泼气氛,有别于汉碑的雍容之风。严可均(1762〜1843)谓:「文多剥落,而点画严整,颇似《范式碑》笔意。」包世臣(1775〜1855)认为:「是《孔羡》法嗣,用笔沉着不减而体稍疏隽。」盖此时碑刻文字由隶向楷过渡,书家也逐渐转向楷书创新。(注释7)
黄易的好友、著名的金石学家翁方纲曾详细考证此碑,所使用的碑文拓片正是黄易与江秬香所提供。翁方纲在文末提及自己的学术考证得益于两人见寄拓本之助:「数年来黄君秋盦、桂君未谷、孙君渊如、何君梦华先后以拓本见寄,今得题秬香兄装册后,何啻诸君握手披榛剔藓时也。嘉庆三年岁次戊午(1798)秋七月望。北平翁方纲。」(注释8)此例可见微知着:访碑活动对于清代金石学的贡献和影响确实至深且巨,它不仅促成了汉隶研究在质量上的重大转变,金石考释所获的新材料更促成了篆隶书体和碑学书法在清代中叶后大为兴盛,影响所及,甚至改变了整部中国晚期书法甚至绘画史的风貌,此正如翁方纲当年(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鉴赏黄易的金石收藏后所发出的感言:「半晌茶烟千载事,汉碑图画出文章」。(注释9)
翁方纲(1733〜1818),字忠叙、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官国子监司业、内阁学士等,后出督广东、江西学政等。清代书法家、文学家与金石学家。精研经术,有书、礼、论语、孟子附记。精于金石学,所著《两汉金石记》剖析毫芒,参以说文、正义,考证至精。所为诗自诸经注疏,以及史传之考订,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贯彻洋溢其中,论者谓能以学为诗。另有《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庙堂碑唐本存字》、《复初堂集》与《石洲诗话》等。
江凤彝,又名秬香,字秬江,一作秬香,钱塘(今杭州)人。嘉庆三年(1798)举人,活动于乾隆嘉庆时期。工隶书,与黄易皆能以汉法自命者。
黄易生平小传,请参阅拍品第5050号:「清 黄小松制 金石癖
印 」。
注释1:图版引自:秦明主编,《蓬莱宿约:故宫藏黄易汉魏碑刻特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页164-165。
注释2:金西厓,王世襄编,《刻竹小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页57-58。
注释3:卢慧纹,〈汉碑图画出文章——从济宁州学的汉碑谈十八世纪后期的访碑活动〉《台湾大学美术史集刊》第26期(2009.3),页37-92。此文亦收入:故宫博物院编,秦明主编,《黄易与金石学论集》(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页126-156。
注释4:关于黄易访碑图相关研究,可参见:李文兰,《黄易〝访碑图〞研究》(台北: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14)。
注释5:图版引自:秦明主编,《蓬莱宿约:故宫藏黄易汉魏碑刻特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封面。
注释6:Lillian Lan-ying Tseng, “Retrievingthe Past, Inventing the Memorable: Huang Yi’s(1744–1802)Visit to the Song-Luo Monuments,” in Monuments and Memory, Made and Unmade, ed.Robert Nelson & Margaret Olin(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37–58. 中文版:曾蓝莹,〈遗迹探寻与记忆重塑:从黄易《嵩洛访碑图》册谈起〉,收入:故宫博物院编,秦明主编,《黄易与金石学论集》(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页76-91。
注释7:仲威,〈魏晋碑刻善拓过眼之六〉《书法》第12期(2013.12),页92-97。
注释8:(清)翁方纲;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页90。
注释9:卢慧纹,前引文,页149。
lot:5051
更多清乾隆六十年(1795)作 秬香得碑图竹秘阁 清 黄小松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