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帝 御笔《品藻如春》匾额 横幅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  60,000-8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展览:“有邻馆旧藏——清朝八帝御笔书画”,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2009年4月8日—26日。
品藻如春
——评清朝八帝御笔书法
陈传席
有清一朝,共历十二帝,其中包括开国但未统一的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两帝和统一全国后的十帝。这里要介绍的是清朝统一全国后的八位皇帝(缺嘉庆、同治)的十五幅御笔书法作品,从中我们可基本领略到清代帝王书法的“正大气象”。
这十五件御笔书法俱出自日本的“有邻馆”,有邻馆是以收藏中国文物而闻名的博物馆,其馆名“有邻”出自《论语·里仁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必有同伴(邻居)、朋友、同志。日本的文化来自中国,故十分重视中国的古文化,他们收购乃至掠夺很多中国古文化遗存,有的就作为他们的国宝。京都有邻馆所藏中国文物品类之富、质量之高,上世纪二十年代开馆之初即震动日本,而其中尤以印章、书画收藏闻名于世。彼馆藏品来源也相对简单,大致是两个渠道,一是来自当时日本经营中国文物最大的古董公司——山中商会,一是罗振玉代表逊位之后的溥仪家族的直接贩卖,而这两种渠道均源自溥仪预谋恢复满清帝国而筹措经费的想法。但凡一切可以搬运之古董、古物均在贩卖之列,如恭王府内全部可以移动之物,包含书画、珍宝、家俱等等,更有或避暑山庄,或各地行宫有价值的文物均在可售之列,而出售价格之低从目前可查证资料来看实令后人唏嘘。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更多的是学习西方,虽然老一代的学者和文化人仍然十分尊重中国的古文化,但是后来的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尊崇就远不及他们的先辈,不但私人收藏的中国古文物卖到中国来,连博物馆中收藏十分珍贵的中国文物也回流到中国来了。单单有邻馆近些年就有两件回流中国的知名书画作品,一是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另一件是米芾《研山铭》。
这一批清代帝王的字,当然不能说是怎样的了不起,唐宋很多皇帝被后人称为书法家,清代的皇帝还没有被称为书法家的。但他们的字倒是不丑、不怪、不恶、不俗,而且都有很高的书法功力。清朝皇帝属满人,原是以射猎著称的民族。清初几位皇帝俱为“马上皇帝”,但他们通汉学、能书法,后来的满人帝王和学者反而不懂满文(不识,更不会写),只会汉文和汉语了,而且汉文的水平和写汉字的功夫不亚于汉人。
帝王书法作为书法艺术中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由于书写者特殊身份地位,帝王法书除了自身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极其丰富和直接的宫廷生活和宫廷历史资料,其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正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得以昭示。这十五件御笔书法中的乾隆帝《瞰碧楼诗》、《回銮至德州行宫作诗》、《瞻园》、道光帝《黑龙潭祈雨诗》等诸原迹均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此十五件御笔书法除乾隆帝《凝绿轩》匾额外,其余十四件均著录于1919年上海KELLY&WALSH,LTD(别发公司)出版,由REIKICHI KUROSAWA(黑泽礼吉)编纂的《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见附图),此书用英文出版,但夹有汉字。作者黑泽礼吉为日本人,1900年任辽宁营口“山海常关”第一任税务司,1906年离职,其间共掠税银256万两,“满洲国”建立后任“宫内府”总管。
帝王之书法就有帝王之气象,在我们看来,这些书法有一个共同的风范,即“阳刚大气”、“正大气象”。清代八位皇帝的书法当然有优劣之别,但是他们的书法总的特点是正大气象。除了宣统皇帝不太成熟的书法外,基本上都是雄浑、厚重、稳健的,而且都是沿着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董其昌这一路正统书法风格的路子走下来的。走正路,不走斜路,更不要丑、怪、恶、俗,继承优秀的传统,老老实实把字写好,这是书法的唯一出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清朝八位皇帝的书法品藻一番,不妨就叫做“品藻如春”吧!
“积善延年”,四字匾额,纸本,是顺治皇帝福临所写。福临是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的第九子,孝庄文皇后所生。崇祯十六年(1643)九月二十日,皇太极死于沈阳清宁宫,继位者是谁,引起了一场风波,部分贝勒(原为满贵族称号,即亲王,清崇德元年(1636)定封爵,置贝勒于亲王、郡王下)要立皇太极长子豪格,代善之孙阿达礼与其叔硕托想立九王爷多尔衮。多尔衮怕人心不服,便立了皇太极的幼子福临,建年号为顺治。福临即皇帝位时才6岁,由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福临在位十八年(1644—1661),死时仅二十四岁(1638—1661),但他得到最良好的教育。他的母亲孝庄文皇后深通汉学,而且深明大义,教育子孙不遗余力。福临即位,国事多由多尔衮独断,他仍在受教育中。顺治七年,多尔衮病死,福临才真正亲政,那时他才十三岁。少年得意,十余年时间,南征北战,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福临虽早夭,但他的书法已经非常老练、雄浑、厚重、稳健,且有正大之气。
根据1919年上海KELLY&WALSH,LTD(别发公司)出版,由REEKICHI KUROSAWA(黑泽礼吉)编纂的《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第八十四页所载:“清朝,顺治皇帝,积善延年(大字)横幅,绿青绢本(目录误作绢本),长五尺十一寸,阔二尺四寸。”和现存的这幅“积善延年”横幅一致,可见是一幅流传有绪的顺治皇帝书法。法书当中上端钤有大印“顺治御书”,也正是顺治皇帝书写之印鉴。
顺治帝对书画很有造诣,能评会赏,能书善画,其书法宗钟繇、王羲之,也兼采欧阳询。他对善书之人有着异乎寻常的赏识和喜爱,及至所选状元也必选书法优秀者。高悬于皇宫内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即是顺治帝亲笔所书。
“藩维重寄”,四字,是康熙皇帝玄烨所书。藩,指的是封建属国、属地;维,“四角为维也”;重寄,是指重大的寄托,从内容看本幅定是御赐藩王一类重臣之作。
玄烨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即位时不足八岁,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乾、鳌拜四大臣共同辅政,后来鳌拜独揽了“辅政”大权。康熙八年,玄烨设计逮捕了鳌拜,铲除其党羽,他自己真正开始处理军国大事。玄烨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对中国的统一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位六十一年(1662—1722),享年六十九岁(1654—1722),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也是功绩最大的帝王之一。康熙帝怡情翰墨,喜好书法,常在退朝之后与精于书法的文臣观摩古人墨迹,切磋书艺。他酷爱董其昌的书法,曾反复临写,虽神韵不及,但浑厚过之。其书迹潇洒秀丽,苍劲率真。喜赐群臣御笔书法,尤以四字匾额为多。
《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第九十六页《康熙御书》中记有“藩维重寄”(大字),又记“横额绢(实为绫)本,长四尺四寸,阔一尺五寸五”,和现在这幅“藩维重寄”完全符合,可见也是流传有绪的真迹。字幅中上端钤有“康熙御笔之宝”的大印,也是康熙皇帝书写必用之印。
“清慎勤”,三字,也是康熙皇帝玄烨所书,中上方也钤有“康熙御笔之宝”大印,书体比“藩维重寄”更精神,更挺拔。在玄烨一生所书的字体中,这一幅是最成熟的风格。字匾左下角有钦训堂永璥收藏印两枚。据王士祯《池北偶谈》载“康熙二十一年,广西巡抚郝浴疏请颁赐御笔‘清慎勤’三大字,部议俞其请,遂遣赐各直省督抚云”,此幅自在其中。
《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中第八十六页《康熙御书》中有“清慎勤(大字)”,又记“横额绢(实为绫)本,长四尺一寸,阔一尺七寸六”,“康熙二十一年五月颁各督抚”,可见也是流传有绪之真迹。
“清慎勤”可称为“官箴”,典出《三国志·魏书·李通传》:“秉字玄胄,有俊才,为时所贵,官至泰州刺史。秉尝答司马文王问,因以为《家诫》曰:昔侍坐于先帝,时有三长吏俱见。临辞出,上曰:‘为官长当清、当慎、为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清、慎、勤”三字,至今仍可为官者戒,也应该为学者戒。
原藏者清宗室“钦训堂主人”永璥,字文玉,号益斋,别号素菊道人,理密亲王允礽之孙,封辅国公。素工书画,更精鉴别,收藏名迹甚富,世传书画,有钦训堂藏印者皆经其品定。钦训堂藏先皇御笔书法自是珍若拱璧,以为莫大荣耀。
“建牙伟略”,四字,是雍正皇帝所书,尺幅巨大,壮观之极。雍正是康熙皇帝玄烨的第四个儿子。四十六岁即皇帝位,在位十三年(1723—1735),享年五十八岁(1678—1735),后称世宗宪皇帝。
“建牙”,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记有:“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出师则有建牙(祭旗)之事。”古时大将出征建立军旗,谓之“建牙”,武将出征亦谓之“建牙”。“建牙伟略”乃赞扬武功之伟,计谋之深。
雍正皇帝书法也是学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不逊于康熙皇帝,同样厚重而浑朴,文雅而遒利,气势宏伟,有皇帝凌驾雄强之气概。字匾中上方钤有“雍正御笔之宝”大印一枚。《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第一百三十四页“雍正御书”中有“建牙伟略(大字)”,又记有“横额绫本,长八尺二寸五,阔二尺四寸七”,都与本字匾相符,当是流传有绪的真迹。日本有邻馆入口处悬有红木匾上镶金字“建牙伟略”,即是根据这幅手迹製成的,现仍悬挂彼馆入口处。
乾隆皇帝弘历是雍正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二十五岁即皇帝位,在位六十年(1735—1796),享年八十九岁(1711—1799),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后称高宗纯皇帝,自号“十全老人”,曾用汉、满、蒙、回四体文字刻碑为《十全记》。文治方面,他开博学鸿词科,编修完成《明史》、《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等,尤其是编修完成了《四库全书》这个浩大工程。弘历在位期间,六次南巡(六下江南),因此江南各园林中多有他的题字。“瞻园”二字,即他第二次南巡时为南京的瞻园而题,字体雄浑朴茂,厚重沉稳,起笔圆润,运笔沉着,是弘历书法中的上品。
“瞻园”二字是乾隆皇帝弘历所书,绢本。“瞻园”至今仍在,坐落于南京夫子庙西瞻园路,始建于元末。元末天下大乱,群雄纷起,朱元璋占据南京,称吴王,在南京建吴王府,后来把它赐给中山王徐达,改名为“瞻园”,成为徐达府邸花园。清乾隆皇帝南巡到此,手书“瞻园”,砖刻于门上,后赐为藩台衙门的花园。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在此定都,将两江总督衙门旧址扩建为天朝宫殿,称天王府,瞻园成为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的王府和夏宫副丞相赖汉英的衙署,现为太平天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其院内的山石等物仍为明代遗物,历史上曾与上海豫园、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并称为“江南五大名园”,界画高手袁江曾绘“瞻园图”将瞻园美景渲染的淋漓尽致。现在瞻园门上仍高悬乾隆手书的这幅“瞻园”二字匾额,因“瞻园”手迹原件早已流去日本,而原石砖刻亦毁于战火,现瞻园门上匾额与原手迹已略有不同,自在情理之中。
《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第一百五十九页“清朝”部分记有“乾隆御书”一页,其中有“瞻园”,另记“横额绢本,长三尺四寸,阔一尺九寸八”,正与此匾相符,可见也是流传有绪的真迹。
“松竹为心”匾额,也是乾隆皇帝弘历所书,红色龙纹纸本,上中有“乾隆御笔之宝”印鉴。松代表长青,竹代表虚心,“松竹为心”,其意显见。弘历这几个字浑朴中见厚重,稳健中见潇洒,和“瞻园”的书风少有区别。乾隆帝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除学王之外,还学元人赵孟頫,明人董其昌诸名家,在博采众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其章法布局,疏朗大方,用笔灵活遒劲,笔势飞动,结字茂密洞达。
《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第一百六十六页“清朝”部分记有“乾隆御书”,其中有“松竹为心(大字)”,又记有“横额红色龙纹绢(实为纸)本,长四尺九寸三,阔一尺四寸六”,正和此幅相符,也是流传有绪的真迹。
“庚子清和回銮至德州行宫作”诗,为乾隆所书,内容是:“舟事昨朝藏,陆程今晓登。十旬忽已阅,一豫敢忘兢。迩日望云切,乾田待泽仍。行宫咏旧作,益觉闷怀增。庚子清和回銮至德州行宫作,御笔。”下钤二印,上曰“古稀天子之宝”,下曰“犹日孜孜”。这首诗在《钦定南巡盛典》卷十八《御製诗集》四集卷七十四可以查到,题目也叫《庚子清和回銮至德州行宫作》。从诗词内容来看,乾隆帝此次南巡百日归来,德州旱情仍未缓解,乾隆郁闷心情跃然字里行间。查乾隆《御製诗集》四卷七十四可知,当乾隆回銮行至河北河间时,德州天降大雨,乾隆帝又赋诗多首以誌慰。
《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第一百五十二页“清朝”部分有“乾隆御书”,收有《驻跸德州行宫题》,又记“横幅花纹黄色蜡笺纸本,长二尺二,阔一尺三寸八”,正与此幅相符。但下却注“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其中二当是五之误。“清和”即夏四月的别称,庚子年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这一年正是弘历“古稀”之年,应于是年启用“古稀天子之宝”宝玺。乾隆的书法各体兼能,行书最为常见,此幅书法正是乾隆最典型的行书面貌。
乾隆本幅御笔书法用纸为清宫特製,做工精良,是“五色蜡笺”中的一种,所谓“五色蜡笺”有黄、粉、绿、兰、白诸色,均质地坚韧,表面细润光洁,既有一般蜡笺的防水性能,同时又不影响水墨的吸着,用松烟墨书写其上,墨色既不缺乏浓淡变化又易于凝聚在纸的表面,字迹显得饱满乌亮,光彩夺人。本幅黄色蜡笺上另有宫廷画师以泥金填色手绘数十种花卉,有牡丹、兰花、菊花、芍药、荷包牡丹、玉兰、杏花、月季等等,花卉品类并不重复,极其精美,单以纸张而论已令人叹为观止。
德州行宫,原址在今山东德州华联商厦处,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山东巡抚爱必达(满洲镶黄旗人,姓钮钴禄氏,遏必龙孙,乾隆年间由吏部郎中累官湖广总督。)为讨乾隆帝的欢心,在德州城南兴建。建筑宏伟豪华,园林造景典雅优美。据清代《南巡盛典》记载:“德州行宫,在德州南门外,古广川地,汉儒董仲舒故里在焉。川原旷衍,林木丛茂。前抚臣就其地恭建行殿,皇上南巡,入(山)东省第一程也。丁丑(1757年 )而后,屡邀驻跸,叠焕寰章,蕞尔微尘,传为胜地矣。”。另据志书记载,乾隆出巡,有九次路经德州,五次驻跸德州行宫。驻后曾写《德州行宫示山东大小官吏》七律诗一首,以“未敢深宫自晏居,万民得所乐宁如”诗句告诫山东大小官吏。民国时期,德州行宫已湮没无迹。
“瞰碧楼”诗:“览景不嫌高,山楼瞰碧涛。雨晴皆合赏,俯仰更无劳。洗涤尘氛气,羌排影舞曹。悠然会心所,得句亦因豪。御题。”下钤印二,上曰“乾隆宸翰”,下曰“陶冶性灵”。这首诗也是乾隆所写,收在《四库全书》集部七“御製诗”二集卷二十五卷中(文渊阁本),诗前有一小序曰:“楼俯全湖,晴波绮穀,摇荡几牖,有一碧万顷之概。”且末句“得句”为“製句”,“攡”是传播、铺陈之意,和“得”有别,但二句(字)皆通。因此本幅御笔艺术及文物价值之外,尚有重要版本价值。
弘历的这幅书法,虽无十分突出的特点,但仍显示出其帝王气象,不尖锐,不刻露,也不柔弱,正规而不死板,严谨中仍有变化,变化而不出格,皆在法度之中,潇洒中仍见其沉着,悠淡中仍见其浑厚圆润。《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第一百六十一页收有“乾隆御书”,其一有“御製瞰碧楼诗”,注“横幅纸本,长四尺九寸二,阔一尺九寸二”,正与此幅相同,也属于流传有绪的真迹。
杭州的清行宫遗址就在孤山南面,大致范围包括了现在的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西泠印社。清人翟灏编辑的《湖山便览》卷一中有这样的描述:“乾隆十六年,皇上法祖勤民,亲奉皇太后銮与,巡幸江浙,住跸西湖,恭建行宫于圣因寺西,适当孤山正中,面临明圣湖。”明圣湖就是西湖,而圣因寺是康熙年间建造的。行宫建好后,乾隆根据这里的景色,作诗提到行宫八景,包括四照亭、竹凉处、绿云径、瞰碧楼、储月泉、鹫香亭、领要阁、玉兰馆。现在,孤山上尚存三块石碑,有乾隆亲笔写的诗文,瞰碧楼原建于孤山上至高点,是观西湖美景上佳处,连同行宫其他建筑现均已荡然无存,仅余面向西湖的行宫宫门一座。
“荷香书屋”匾额,绢本,也是乾隆所书。弘历的大字比小字好,气势阔大,笔沉墨凝,而且形象也正,和清代至今的一些丑怪书法大相径庭。《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第一百六十一页“清朝”部分的“乾隆御书”部分,记有“荷香书屋(大字)”,正与此书匾相符。书匾上中部分钤有一印,已略有模糊,但仍可看出是“乾隆御笔之宝”印鉴。有邻馆三层展厅上悬挂的木匾额“荷香书屋”即从此件复 ,现仍悬挂在该馆展厅上方。
“凝绿轩”三字也是乾隆所书,这是一个小室或书斋的斋号,意思是室外凝聚着一片绿色(植物),可以想象是一个安静高雅绿色环绕的小室。这幅书法潇洒而随意,看得出是弘历乘兴而书,但不失浑厚圆润风度。弘历的书法有较深的功力,即使是随意而书,仍能见出其特殊的面貌。这是十五件御笔书法中唯一一件不见于著录的书法,可能是黑泽礼吉在编著《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一书时,尚未发现此件。
“黑龙潭祈雨诗”是道光皇帝旻宁所书。旻宁三十九岁即皇帝位,在位时间三十年(1821—1850),享年六十九岁(1782—1850),后称宣宗成皇帝。道光年间是清朝衰落之初,鸦片战争爆发,不平等条约签订,内外交困。道光帝虽勤勉节俭,励精图治,终未能挽回大局,本幅御笔正是道光帝为天下百姓虔心祈祷之佐证。
“黑龙潭祈雨诗”:“雩祭已逾旬,朝朝望泽频。龙潭籲昭格,神宇敬躬亲。连亩禾生侯,盈畴麦秀辰。恐成风旱象,亟叩上天仁。敬诣:黑龙潭龙神祠祈雨。道光甲申孟夏之月下殡,御笔。”下钤二印,上曰“道光宸翰”,下曰“虚心实行”。
“道光甲申”即道光四年(1824),旻宁43岁。“孟夏之月下殡(浣)”是六月,这时农田需雨水,而天不降雨。道光皇帝写此诗陈放在黑龙潭的神祠中,乞求龙神降雨以救百姓,“雩祭”即为求雨而祭祀。
黑龙潭和龙神祠位于海淀区西山北部的寿安山(又名聚宝山)北麓。相传这里的山“产石黑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为眉石”,所以山亦称画眉山。据《帝京景物略》记载,“黑龙潭在金山口北,依岗有龙王庙,碧殿丹垣。廊前为潭,土人云有黑龙潜其中,故名“黑龙潭”。龙王庙兴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乾隆三年(1738)封龙神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龙王庙坐西朝东,山门檐下正中镶嵌有“敕建黑龙王庙”的横匾。山门北侧是黑龙潭,潭上半圆形游廊环绕,灰瓦白墙,共三十三间,壁上有二十多个形状各异的什锦窗。自山门至大殿,共五层,九十九级台阶,两侧共有黄琉璃瓦歇山顶碑亭四座。龙王殿在朱墙之内,为勾连搭结构,面阔三间,黄琉璃瓦覆顶。相传天旱之年,附近水源干枯,唯独这里潭水不尽不涸,缘此修庙供奉龙神。据载,明万历及清康熙、乾隆、道光等帝王,都曾来此祈雨、观潭。为此,在庙外还修建了供帝王休息的行宫。1949年后在这里修建了疗养院,因长期未对外开放,对大多数北京人而言,只知道密云县的黑龙潭,而不知海淀区温泉乡太舟坞的黑龙潭了。其实,自颐和园北宫门向北,经黑山扈,沿黑龙潭路,行至保利地产旗下名盘“保利·西山林语”。再向西数百米的那一片黄瓦红墙的古建筑就是黑龙潭龙神祠,距颐和园不过数公里而已。
道光皇帝的这首“黑龙潭祈雨诗”见于《道光御製诗集》中。旻宁的书法似馆阁体,黑重而浓茂,严正而规矩,有很深的功力,本幅以御製上好松烟墨书于手绘云龙宫廷特 蜡笺,纸张金碧辉煌,字迹乌黑发亮,甚为壮观。《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第一百八十页“清朝”部分,有“道光御书”一栏,其中记有“御製黑龙潭祈雨诗”,又记“横幅黄色,蜡笺纸本,长五尺,阔一尺十一寸五,道光四年六月”,皆与此幅相符。
“匡弼和衷”匾额,是咸丰皇帝所书。咸丰是道光的第四个儿子,二十一岁即皇帝位,在位十一年(1851—1861),享年三十一岁(1831—1861),后称文宗显皇帝,自号“且乐道人”。清王朝到了道光年间,已经江河日下,无复当年气象了,到了咸丰年间就更加困难,内忧外患,外敌入侵。
这幅“匡弼和衷”,前书“咸丰九年正月二十日”,后有“赐臣彭蕴章”,中上部钤有“咸丰御笔之宝”。咸丰九年是公元1859年,咸丰帝二十八岁,距他去世仅三年。
彭蕴章,字碟莪,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尚书彭启丰的曾孙。由举人入赀为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道光十五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累迁郎中,历鸿胪寺少卿,顺天府丞,督福建学政,迁左副都御史。后任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咸丰六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主管工部及户部三库事务,充上书房总师傅。彭蕴章“久直枢廷,廉谨小心,每与会议,必持详慎”,最得咸丰皇帝信任,后来因推荐何桂清(苏州、常州陷入太平天国手中,何桂清被逮治)有误,被罢职。但不久又任兵部尚书,兼署左部御使。同治六年以病乞休,未几,卒,谥文敬,传列《清史稿》卷三百八十五。咸丰九年,是彭蕴章最得咸丰皇帝信任之时,故书“匡弼和衷”以赐之。“匡弼”即匡正辅助,“和衷”谓和睦同心,和衷共济。
在清朝诸位皇帝中,咸丰的书法相对较弱,气象不大,但尚知笔法。《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第一百八十三页“清朝”部分,有“咸丰御书”一栏,记有“匡弼和衷(大字)”,又记“横额,赤色花纹绢本,长五尺五寸,阔二尺一寸”,都和此幅相符。但后面又记“咸丰二年正月二十二日赐彭蕴章”,显然把“九年”误排印为“二年”了。
“福佑鸾城”匾额是光绪皇帝载恬所书。载恬四岁即皇帝位,在位三十四年(1875—1908),享年三十八岁(1871—1908),后称德宗景皇帝。光绪一朝,列强频频叩打中国的大门,几乎每隔十年就发动一次侵华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日俄战争接踵而至,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攻掠北京,自行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遭到空前劫难。年轻的光绪帝起意维新变法,在其师翁同飨等人推荐下,与维新派人士广泛接触,决意变法维新,改变国势积弱的状态,然终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竭力反对,光绪帝被幽禁,变法失败,中国也因此错过了一次变革发展的良机。
光绪皇帝的书法颇有锐气,雄强厚重而精神挺动,书写时起笔、运笔、收笔皆有法度。匾额的上中钤有“光绪御笔之宝”大印。《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第一百八十六页“清朝”部分,记有“光绪御书”,其中有“福佑鸾城(大字)”,又记有“横额,黄色绢本,长七尺五寸,阔二尺四寸”,皆于此幅相符,是流传有绪的真迹。
“仁德感应”匾额,也是光绪皇帝所书。上中部分钤有“光绪御笔之宝”大印,字体风格同于“福佑鸾城”。 《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第一百八十七页上“清朝”部分,记有“光绪御书”,其中有“仁德感应(大字)”,又记有“横额,黄色绢本,长七尺三寸,阔二尺四寸”,皆与此幅相符。只是时间久远,绢面略有污损,但字迹完整。
“品藻如春”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所书。溥仪三岁即位,在位三年(1909—1911),享年六十二岁(1906—1967)。
字匾的上中钤有“宣统御笔之宝”, 《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第一百八十九页“清朝”部分,记有“宣统御书”一栏,其中就有“品藻如春(大字)”的记载,又记有“横额,黄色蜡笺纸本,长四尺五寸二阔一尺九寸”,正于此幅相符。宣统是溥仪的帝号,退位后在宫中仍然使用,是其优待权利。
这四个大字并不十分成熟,但可以看出,他颇懂笔法,书写时,起笔、运笔、收笔,皆合法度,而且有一定的功力。
《支那历代皇帝皇后亲王书画目录》中,其他皇帝的书画被收录者甚多,唯有宣统皇帝一栏,收录的作品仅此一件,那就更加珍贵了。溥仪的书法遗留于世者当然还有,但大多是他帝号被彻底废除之后写的,意义大不相同。

lot:1321

更多宣统帝 御笔《品藻如春》匾额 横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