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 十六罗汉唐卡一套 (十五幅)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  600,000-8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清中期 藏传佛教罗汉唐卡一组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金申
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简称,原是古代印度小乘佛教(相对于后来的大乘佛教而言,注重自我解脱)修行的最高果位,类似学位之意。得到这个果位后,就不会再有轮回之苦,除去一切烦恼,受到天人的供养。据经典记载,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盘。公元2世纪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时,绘图雕刻日益兴盛起来,形成了十八罗汉,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后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又重复了第一位阿罗汉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虽然宋代已经有人指出了错误,但因为绘画题赞者有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如贯休、苏东坡、赵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罗汉很容易地在我国流传开来。
最早记录这件事的是宋代苏轼,他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一文中,一一列举出十八罗汉的姓名。前十六位罗汉即《法住记》中列 的十六罗汉名,新增补的两位罗汉,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这与第一位其实是同一位,只不过一个用全称, 一个用尊称而已。宋代志盘在《佛祖统计》卷三十三中提出新见解,认为第十七位应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君徒钵叹尊者,也就是“四大罗汉”中不在“ 十六罗汉”中的那两位。 但到清代乾隆年间,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应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 应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皇帝钦定,自此十八罗汉就以御封为准了。藏传佛教寺庙里的罗汉和汉地寺庙里的罗汉形象大同小异,但个别名号有增减。在藏传佛教的罗汉群里都加进了布袋和尚和达摩多罗,而总数仍是十八位,这里面的复杂演变过程还需详考,十八罗汉取代十六罗汉后,影响越来越大。
十八罗汉原本没有固定的形象, 最早的十六罗汉雕像在杭州烟霞洞,是吴越王的妻弟发愿所造的。元明清时代汉族地区寺庙的罗汉像,无论是十八尊还是五百尊,绝大部分造型都呈中国汉地风格,五官特征较平缓,性格刻划也呈一般化,已没有五代时的僧人贯休笔下的十六罗汉那样生动传神了。
贯休画的罗汉都是高鼻凹目的印度梵僧形象,对西藏佛教都罗汉形象有很大影响,在西藏寺庙里贯休画的罗汉倍受偏爱,许多壁画、唐喀上的罗汉仍取贯休的罗汉为底稿,例如青海塔尔寺的堆绣十八罗汉图即如此。在蒙古地区许多喇嘛庙里还挂着杭州圣因寺贯休罗汉图的拓片,这也是汉地佛寺和喇嘛庙在罗汉图上的差异之处。
此组十八罗汉唐卡年代约为清中期,系为藏传佛教系统的罗汉组像,从风格上看,整组绘画有明显的蒙古绘画风格影响。
蒙古地区佛教艺术在清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唐卡多数年份为清代中期的作品,技法以新勉派为主。这套唐卡与内蒙古多伦诺尔汇宗寺中所藏唐卡风格极为相似,主尊占据画面空间较大,整体颜色透光度不强,背景相对平面化,具有较强的北方民俗画味道,但艺术性相对削弱。从图像上看,与北京故宫和雍和宫所收藏十八罗汉唐卡基本一致,区别在于此组唐卡中并未将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单绘出来,而是分别将其会在迦里迦尊者和伐阇罗弗多罗尊者下方,作为侍从出现。
整组唐卡共15幅,绘有十七位尊者形象,缺少第十四位尊者那伽犀那。经细细对照,其中的十六位罗汉像与庆友所著《法住记》中的罗汉形象记载完全吻合,故其排列顺序也是依《法住记》而定。另者,根据四大天王的安置方位,可以试图还原此组唐卡当年挂在墙壁上的顺序和方位(见示意图)。
清代蒙古地区与内地联系密切,决定了两地佛教造像绘画风格上的相互影响,此套罗汉唐卡虽不齐全,但其整体风格一致,图像上与北京故宫和雍和宫罗汉唐卡密切关联,很可能根据同一粉本绘制,又融入蒙古地域风格,色彩艳丽,线描细腻,人物表情生动传神,构图丰满,内容丰富,是清代中期罗汉绘画中的代表性作品。

lot:3928

更多清中期 十六罗汉唐卡一套 (十五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