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 1989年作 黄昏之一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  12,000,000-22,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展览
2016年 曾梵志:散步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北京

如果说80年代艺术家的创作更多的是一种长焦距、远距离的广角镜头,那么,曾梵志的艺术创作则是专注生活细微之处的短焦距的特写镜头。他特写的不仅仅是生活和事物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特写、生命的聚焦。1989年创作的这幅《黄昏之一》是曾梵志在肖像创作历程的起点,是他对真实性、个体真像的最早期思考,也为后来的创作方向定下了基调。

曾梵志的肖像系列作品总是着眼于当下实实在在的生活,聚焦于身边熟悉的个体生命,但这并非是对生活和人物简单的镜像摹写,而是受到表现主义的影响,将自己真切的感情和思考通过现实中实在的个体表达出来。在这件《黄昏之一》中,我们仅能从隐约的人行道和看似下水道井盖的形象中看出这是几个男子坐(或站)在马路边的场景。而人物身后的背景被一片厚重的暗褐色颜料覆盖,可能是自己狭小而破旧不堪的住所,也可能是正在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一如曾梵志对肖像画背景的惯常处理,给艺术家自己和观者都留下了无限的猜测和遐想。而之后形成曾梵志“招牌”的大眼和大手也在这里找到了渊源,前景中的男子有着与身体比例不协调的一双大手,粗大而有力;眼睛是内心世界的窗口,曾梵志对人“焦虑、忧郁的眼神”特别敏感,画中人物的眼睛大而空洞,有点麻木和呆滞地看着地面,又仿佛穿过地面延伸到更远的地方。人物脸上一瞬间闪现的疑问和迷茫被定格,成为个体生命在特定生存状态中的真实精神写照,超越了当时主流的概念化和类比性的肖像表现形式,是对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和独立性的真实关照,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肖像画创作模式。

后面坐在藤椅上的几个人物同样显现出迷茫、忧郁和骚动不安,思索着未知的将来和无所适从的现状,身体与其说是放松,不如说是慵懒地瘫软在那里。以这样独特而细致的观察视角,曾梵志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一代年轻人无所适从的忧郁和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这种忧郁和焦虑又是属于不同的个体,是个人化的,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和思考都有着独特的不可重复性,曾梵志的肖像画就是聚焦于这种共性之下的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另外,这件《黄昏之一》是曾梵志肖像系列中比较少见的描绘多人物的作品,但画面中的人物之间没有任何的情感和精神交流,呈现一种疏离和冷漠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其90年代初《面具》系列的一种启发和先声。

曾梵志的艺术风格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他拒绝重复自己,拒绝给自己贴标签,不断推翻自己,探索新的创作理念和方式,从这点上讲,他是个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永葆活力的艺术家。他早期的艺术受到洛佩兹等人的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关注精神和情感的表达;后来受到培根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表现人性扭曲和痉挛血腥的肖像画;再到后来的“乱笔”系列则受到了安迪·沃霍尔等人的启发,强劲有力的藤蔓般的乱笔也有些许冷峻的怀斯风。曾梵志的绘画本身就是一种叙述,这种叙述通过创作直觉和经验而产生。他的绘画不全然是画家主观性的体现,而是拥有独立的生命,画作本身便是强烈情感的载体,画家实际上是在为作品注入“行动”的力量。

在曾梵志看来“艺术并不被东西方限制,也不以当代和传统而界”,受到西方表现主义影响的情感表达却有着独特的中国传统精神内核。《黄昏之一》并非完全的写实,而是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艺术家专注表达的是隐藏在人物躯体下的那颗惶恐、骚动的内心,是年轻人面对未来的不知所措和深刻思索,透现出蜇伏着、隐藏在心灵更深处的精神本质。早在东晋,顾恺之便有“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言论,曾梵志也是对眼神的传达有独特要求的艺术家,《黄昏之一》中人物眼睛大而迷茫,到后来的《面具》系列,风格化的大眼睛成为虚伪内心的一种象征性揭露,即使到再后来的动物系列作品,画中的动物也都带有一种人类般忧郁和思索的眼神。通过这样风格化和象征性的眼神传达,曾梵志真正做到了“离形得似”,是将西方现代艺术影响之下的无意识表达与中国传统精神内核巧妙地关联和照应,也形成了迥异于时代潮流的独特风格。

在表现方式上,曾梵志与那时仍受到苏联写实主义影响的一些艺术家不同,他注重线条的运用,大片地采用平涂,削弱立体感和空间感,强化一种平面感和空洞感,与人物忧郁的内在心灵和精神状态相呼应,增强了主题的渲染。《黄昏之一》中模糊的背景处理是后来肖像系列中背景表现的母体,创造了一种奇特的存在境遇,将人物置身于一种不确定和无所依附的空间之中,犹如是现代人孤立无凭的精神状况的形象表现。人的个体生命和精神状态的特殊性正是曾梵志所关注的,他说“我所画的每一张画其实提出的都是一个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从生到死的一系列问题。我抱定的创作方向是直指人所面临的所有困境”。曾梵志就这样游离于潮流之外,沈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思考,思考不同个体独特的生命感知和精神共同体的遭遇。

心底—狂乱的秩序(节选)
文/凯伦·史密斯
这场展览收录了十几幅他从1989年初到1999年9月间创作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大多尺幅小,但气氛摄人,积聚了强烈的能量。曾梵志的早期作品,共鸣于彼时普遍的社会互动、知识分子立场以及情感状态的微妙变化,但最终,他的绘画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品质种整体的、普世的、人性的光晕。在风格上,他的绘画肌理与形式灵动而粗糙,活泼却晦暗,以丰满的土色为基调,其间恰到好处地点缀着与其互补的色斑。他用通畅的线条构图,这些线条有时厚重、粗粝,但仍旧以高密度的深色描摹人或物,形成了曾梵志个人的调色方案。

对曾梵志的艺术在接下来几年的发展有关键意义的,是悬于人物肖像上的心理内省氛围,例如《理发》和《忧郁的人》。后者是一位特定年轻人的细致肖像,在服装上也许还有他更早期风格的痕迹,但整体已处于存在主义虚无情绪中,这种情绪在一次画面刺目的大胆尝试—他为一位朋友所作的、生动的未命名肖像—中有所体现。在《黄昏之一》中,不安感不再属于个人,而延伸至社会领域。画中,几位男性在路边坐成一排,他们对生命的兴趣似乎只限于研究自己的脚和眼前的空气,呈现出对一切无所谓的冷漠。当曾梵志在1993年用相似构图创作《黄昏之二》时,日落的时刻成为处于衰落中的世界的诗性隐喻。画中人物守望着夕阳和逼近的黄昏,面临着东方及其所涵盖着的、积极向上的光明未来。“那时,我试图以穿透的心理洞察坐着的人,并觉得我做到了。”同样重要的是,在这些作品中我建立了一种至今仍在沿用的方法。

早期作品展示了对忐忑与不安相亲近的诱惑。在这些作品中,曾梵志以一种少有的直接、有效的方式来挖掘痛苦、焦虑与疏离感。观看者受到感动,情绪被扰乱,进入对他们自身人性的深度感受之中。这是被掀起经济与社会改革大潮所必需的强力挤压过的人性。在接下来的绘画作品中,即“医院”系列中,曾梵志质询着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及谁是真正需要治疗的人。质询所带来的力量和关注,让这组绘画至今还是艺术家最杰出的创作之一。

lot:4546

更多曾梵志 1989年作 黄昏之一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