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 碧海群帆 立轴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 22,000,000-28,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展览】「其命唯新——纪念傅抱石诞辰110周年珍藏大展」,江苏省美术馆,2014年12月9日-12月14日。
《碧海群帆》无可争辩地成为傅抱石画风变革时期新旧技法结合的代表性作品,
对于研究傅抱石山水画风格演变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意义;
是傅抱石金刚坡时期艺术成就最高、且带有节点意义的关键作品之一,洵为难得。
傅抱石与徐悲鸿交情莫逆,自1930年7月结交以来。屡次得到徐悲鸿提携之助。1935年5月傅抱石在日本东京举办「傅抱石氏书画篆刻个展」,徐悲鸿邮寄题辞以表祝贺:「追寻真艺。抱石先生于绘事精进不已,诸名公展览其作于东京,书此志怀。乙亥春尽,悲鸿」。1942年10月10日,傅抱石在重庆夫子池励志社举办「傅抱石画展」,徐悲鸿撰写《傅抱石先生画展》,发表于次日的《中央日报》,有云:「抱石先生,潜心于艺,尤通于金石之学,于绘事在轻重之际(古人气韵之气)有微解,故能豪放不羁。石涛既启示画家之独创精神,抱石更能以近代画上应用大块体积,分配画面。于是三百年来谨小慎微之山水,突现其侏儒之态,而不敢再僭位于庙堂。此诚金圣叹所举’不亦快哉’之一也。」
徐悲鸿自1942年6月南洋归国后,看到了傅抱石的一系列新作,十分欣赏,他为《大涤草堂图》欣然题写诗塘:「元气淋漓,真宰上诉。八大山人《大涤草堂图》未见于世,吾知其必难有加乎此也。悲鸿欢喜赞叹题,壬午之秋」。徐悲鸿题跋《碧海群帆》发出「此幅沈雄奔放,余深好之,苦不得兼」的感叹,抑或也在此前后。徐悲鸿充分肯定了傅抱石以大块体积造型、风格豪放的山水画新作。评价1944年创作的《丽人行》背题为「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徐悲鸿纪念馆现藏傅抱石的作品共五件,年款最早的是壬午立春画的《拔颖众山响》,最晚的是1945年为徐悲鸿五十大寿画的祝寿图《高山仰止》,五幅画中有四幅是徐悲鸿向傅抱石订购或选购的,可见徐悲鸿对傅抱石作品的厚爱。
由此,《碧海群帆》见证了傅徐两人非同一般的情谊。更为难得的是,作为仅见的「傅画徐题」作品之一,《碧海群帆》成就了中国书画鉴藏史上的一段佳话,弥足珍贵。
傅抱石与石涛
1935年6月,傅抱石留学东瀛归来,任教于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讲授中国美术史。受日本学术的启发,傅抱石在教学之余开始了其持续数年的石涛研究之路,开启了现代中国石涛研究之先声。几年来,傅抱石笔耕不辍,不断考证和论叙,锲而不舍地寻根探源,对石涛生平和艺术进行了深人探究。随着《石涛年谱稿》、《石涛上人生卒考》、《石涛从考》、《石涛再考》、《石涛三考》、《石涛画论之研究》、《大涤子题画诗跋校补》的相继脱稿或发表,傅抱石逐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立体的石涛形象。1941年,傅抱石综合研究成果,仔细耙梳石涛的生卒、言行、画业、活动等,编订完成自己研究石涛的大总结一《石涛上人年谱》,比较清晰地勾勒出石涛一生的简单轮廊,极具筚路蓝缕之功。必须强调的是,傅抱石是中国美术研究史上第一个考订并逐年排列石涛的生活履历和艺术创作道路的研究者,在石涛研究史上无疑是功不可没的。
在研究石涛的过程中,傅抱石酝酿表现石涛一生的「史画」,陆续画出了诸多石涛题材的作品,如《访石图》(1941年4月),《过石涛上人故居》(1941年9月),《送苦瓜和尚南返》(1942年2月),《大涤草堂图》(1942年3月),《石涛上人像》(1942年6月)等,无一不是他多年研究石涛之心得。
石涛诗意
就在撰述《石涛上人年谱》期间,傅抱石在金刚坡下的山斋中还常以石涛诗句人画绘制画作遣兴。约在1941年春,他经过精心的构思,探索性地创作了《碧海群帆》。图中画江水呈三折,自远处流来,又向画外流去,江水滔滔,白帆点点。对岸山谷间桃花盛开一古塔兀立,寺庙隐约于山坳云气里;淡赭薄施,山水沐浴在落日夕照中,生动地完成了石涛题画诗的图解。
自1937年以来,傅抱石孜孜不倦地收集整理石涛散佚题画诗跋,精心考订,去伪存真,辑录完成700余首规模的《大涤子题画诗跋校补》,探求出石涛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踪迹。所以,傅抱石通晓石涛诗文,对石涛内心世界也有独到的领悟,可谓心心相通。因此,此时的傅抱石顺其自然地选择石涛诗意进行创作诠释石涛诗的精神内涵。1941年1月26日,也就是庚辰除夕,傅抱石精心镌刻寿山石朱文印「苦瓜诗意」,专门钤盖石涛诗意画。
当然,傅抱石是在编撰《大涤子题画诗跋校补》时通过程霖生辑录的《石涛题画录》知晓石涛之「隔岸桃花迷野寺,乱帆争卷夕阳来」,后来详细考订于《石涛上人年谱》中:(康熙十八年,己未,即1679年)夏,过永寿方丈为语山和尚作《枯墨赭色山水》,题云:’隔岸桃花迷野寺,乱帆争卷夕阳来’。多年之后,石涛的这件《枯墨赭色山水》现身于拍卖市场。就图式而言,傅抱石的《碧海群帆》与石涛山水小品颇为相似,然在图像上作了删减,更为简洁概括。
在1940年前后的几年间,傅抱石撰文著书之余,首当其冲地选择石涛诗意画的创作,如《露顶奇峰平到底》(1941) 《深山有怪松》(1942) 《满身苍翠惊高风》(1943)、《萧然放艇学渔人》(1943)等。通过石涛史画和石涛诗意画的创作,傅抱石心摹手追,完成了与石涛心灵上的时空对话。
代山川而言也
在《碧海群帆》中,傅抱石以「桃花、松树、寺庙、飞帆」为主要元素,充分发挥水墨逸趣,图解石涛诗之意境。全图由近景、中景和远景三部分构成,呈「S」形,由近及远地描摹崇山峻岭和急流险滩,其右下角着力刻画突兀山峰、遒劲的松枝;中间是莽莽苍苍的逶迤群山、湍急的江流和片片征帆,两岸从林茂密,桃花点点,庙宇数椽,寺塔耸立,形象地再现出「隔岸桃花迷野寺」之景;最远处,山峦与浩荡的江水在朦胧的天际处交接又渐渐隐去,构图稳重,意境深远,在墨色交融的光影里,群山与江流巧妙地构成山水的虚与实、明与暗、动与静的对比,雄浑多姿。而江流中的片片征帆,则是图画刻画的重点,成群结队,自远而来,似有「万舸争流」之意,描绘相当精工细微,不仅突出了江流与群山的脉络而倍增生机,也与山石形成一种对比的趣味。《碧海群帆》借由山势的错落放置、山间的烟岚效果,用墨的浓淡轻重,以突显景象远近的关系,以使全图更为合乎自然界的实质空间。
傅抱石的《碧海群帆》毫无例外地从石涛作品中获得灵感,并汲取梅清缥缈法、龚贤积墨法的长处,偏重于「拖泥带水皴」,并结合其他皴法交替互用,肆意挥洒,营造出水墨氲氤、墨彩交融的风格。同时,他还适当运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的横山大观、竹内栖凤等人的日本画法,以大块体积分配画面.配合色彩的浓淡变化,表现山体的层次,并造足空气感。主山的描写又因为笔触与形态组织之单纯粗疏,难以识别其彼此的空间远近和层次关系,这种浑融感与压缩的空间表现,便是傅抱石人蜀后绘画变革的主要特征之一。尤其是江水波涛干皴轻染之法,为傅抱石独创,富有表现力。江水不用层层排列的曲弧线条勾勒,而是以散锋淡黑,轻擦横扫,再用蓝色渲染,远处及中间留出空白,于是白波翻滚,无边无际的空阔水面顿时毕现。而干帆意发,鼓风而下,轻快迅疾,极有速度感。为了突出江面及其帆船,近景的几棵巨松画法粗放,只求整体效果,抛弃了细部,剪影明确,表现逆光下的情状;松下有许多墨点,其间夹杂着点点红叶,表现出「隔岸桃花迷野寺”的意境。画法用浓墨淡染,使墨彩交融,自然地画出明暗和立体感,明显迥异于传统的画法,实乃创新。
《碧海群帆》使我们真实地认识到傅抱石画风转化之轨迹,即其具有一种放弃局部与个别事物之精描细写而成全整体画面浑融一体之倾向,可视为傅抱石过渡期画风递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物资料。就技法而言,《碧海群帆》体现了傅抱石20世纪40年代过渡期的绘画特色,迥异于早期山水的传统手法,又有别于成熟期山水的习惯形式。《碧海群帆》以淡彩轻染远山,以大笔涂抹近山和坡石,并作精心的点染和皴擦,那种以轻微渲染来冲淡山体轮廓线的试验性表现方法得到了强化、山石轮廓的线与山石的面几乎一气呵成,以线破线,块面经营,并消融山体的轮廓线,真实表现出岩石的质地肌理,已不再是传统山水画中所习见的笔墨样式。《碧海群帆》无可争辩地成为傅抱石画风变革时期新旧技法结合的代表性作品,对干研究傅抱石山水画风格演变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意义。
此幅作品点画之间洋溢着不可拘束的才情和大气,峡江的磅礡气势兀立眼前。在这幅作品中,傅抱石融合「早随烟月上瞿塘」之章法,刻画了「乱帆争卷夕阳来」的意境。画面采取近实远虚的表现手法,右侧山势环绕,而左侧又加以中景,使层次错落有致;近景用浓墨参以青绿表现山石的险峻,由近及远则墨色渐变,山势遁险,山腰云雾缭绕,用笔豪放,虚实相映,既率意又精细,既有激情又不失法度,洋溢着浓烈的诗情。
这一系列的《碧海群帆》则正好松成了傅抱石山水画变革初期的完整序列,共同见证了傅抱石山水画创新的发展轨迹。于此,我们可以寻绎出画家一条清晰的演进脉络。理所当然,我们能从《碧海群帆》中得以窥见傅抱石风格变化的真实痕迹。考察《碧海群帆》,所谓「林木繁茂」「山骨嶙峋」、「点染结合」、「虚实相生」等诸要素,傅抱石在画面中都一一予以充分体现。总而言之,作为同一题材最早的作品,《碧海群帆》真实地印证了傅抱石过渡期的演变风格和创新历程,成为傅抱石绘画研究较为重要的早期作品之一,其价值自不待言。
——节选自《从《碧海群帆》看傅抱石过渡期山水画风演变》(万新华文)
lot:2025
更多傅抱石 碧海群帆 立轴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