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东珠朝珠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 2,600,000-3,6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备注:
• 乾隆帝颁赏遗念赐于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1752-1823),家族世代递藏,清末民国时曾为“红豆馆主”溥侗(1877—1952)所珍藏,后由家族成员带至美国
展览:
• 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弘历的世界II—郎世宁绘《纯惠皇贵妃油画像》暨18世纪盛清宫廷艺术的西洋风”,北京,2021年10月15日-11月02日
朝珠是清代特有的冠服配饰之一,其质料考究,配戴亦有规定。本串东珠朝珠圆润晶莹,由108颗东珠组成,全长116厘米,间以青金石佛头四,浑圆敦实,顶端佛头旁系缀东珠及青金石佛头塔,塔下以绛黄色绦带穿椭圆形金累丝嵌蓝宝石背云,背云上下各有缀有一颗蓝宝石珠子,背云尾端垂缀小颗东珠金累丝托蓝宝石坠角。三串记念由东珠组成,每串十粒,尾端垂缀小颗的东珠金累丝托蓝宝石坠角各一。
本品传承有序,为清宫旧物,据乾隆帝九世孙爱新觉罗·启明介绍此件东珠朝珠为乾隆帝大行后“颁赏遗念”赐于第十一子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为感念皇恩将其作为传家宝递藏。从成亲王至其子爱新觉罗·绵懿,再至其孙爱新觉罗·奕纪,后至曾孙爱新觉罗·载治(于咸丰四年十二月奉旨过继爱新觉罗·奕纬为嗣,授多罗贝勒)。再由载治传给其子爱新觉罗·溥侗,至今仍为溥侗一脉所珍藏,弥足珍贵。
其所用东珠颗粒大而匀净,然相配的绦带却非明黄色,应为早期绦带损失,后重新串珠而成。且其佛头两侧皆无伴珠,与常见的清代朝珠的制式规范略有不用,但亦有不配伴珠的别例。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两幅乾隆朝服像,其一为乾隆元年所绘,另一则为晚年。前者为郎世宁所绘,画像中初登基的乾隆帝身配一串红珊瑚朝珠,佛头为青金石,绿松石记念,无伴珠;后者绘晚年的帝王,身配一串东珠朝珠,红珊瑚佛头,记念亦用小颗的东珠,无伴珠。除此之余,现今所知的清代帝王及后妃的朝服画像中,所配朝珠皆有伴珠。或许无伴珠的朝珠是依乾隆帝的喜好特别制成,不然也不会佩戴此且令画师留像。
【清代朝珠制度】
有清一代,关于朝珠的佩戴使用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据《清会典》规定,皇帝、宗室、王公、异姓世爵侯以下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本人及妻室或儿女穿着朝服时,可以配挂朝珠,称文五、武四。因此,清代文武百官在上朝时,够上等级者方可佩用朝珠,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官员根据其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所用朝珠的质地和绦色等有严格区别,如皇帝用明黄色绦,皇子、亲王和郡王用金黄色绦,贝勒以下至文五品、武四品官,皆用石青色绦。
此外,清代典制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着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不可越雷池一步。以皇帝和皇后为例:皇帝穿朝服时,要佩带东珠朝珠,绦用明黄色,其佛头、背云等杂饰随所宜。皇帝祭圜丘(天坛)时,穿蓝色朝袍,佩带青金石朝珠;祭方泽(地坛)时,穿明黄色朝袍,佩带琥珀朝珠;祭朝日坛(日坛)时,穿红色朝袍,佩带珊瑚朝珠;祭夕月(月坛)时,穿月白色朝袍,佩带绿松石朝珠。朝珠这种材质相异的内在涵义在于取其与四色朝服相同或相近的颜色,以与所使用场合相配应。由此看来,清帝在祭天地所佩饰物上选用宝石的颜色,还是因循《周礼》中“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规定。
朝珠中以东珠最为珍贵,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清会典》详细记载:“皇帝朝珠,谨按本朝定制,皇帝朝珠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纪念、背云大小坠珍宝杂饰各惟其宜,大典礼御之。皇太后、皇后朝服御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并且规定“皇子朝珠不得用东珠……。”乾隆四十五年亦规定:“真珠朝珠,定例惟御用,至皇子及亲王郡主不但不准戴用真珠,即东珠亦不准用。嗣后分封王爵具不必赏给珠子朝珠。”
由此可见,此串东珠朝珠必不是居亲王位的永瑆可以使用的,只能是上之所赐,但若非皇帝大行颁赏遗念,其余情景皆因礼制规定不会赏赐东珠于皇子。此东珠朝珠自乾隆帝遗念赏赐成亲王后,敬谨迎接供奉案前,每日瞻仰,累世永戴之处,遗及子孙,感念皇恩。
【清帝“颁赏遗念”制度】
清代帝王对宗室皇亲以及臣工的赏赐名目繁多,有定期与非定期的,有定制及非定制的,每逢年节皆有赏赐福字,若有大臣六十、七十、八十整寿,还会加赏寿字等。在众多的赏赐明目中,“颁赏遗念”则为最为特别的。所谓遗念,即以死者遗物留作纪念,清初诸帝直至顺治,均沿用满族旧俗。照清朝入关之初的规矩,大行皇帝的一切遗物,依关外的风俗,在大殓和出殡的日子,在乾清宫外,举火焚化,称为“大丢纸”“小丢纸”。顺治帝去世时,许多奇珍异宝和绸缎服装一起被投入火中,使火焰不时呈现异彩,此即康熙经常批评的所谓“焚珠玉于殿前”。
康熙帝感到将许多珍宝及衣服鞋帽等日常服御之器物白白烧掉,实在可惜,于是决定从自己开始,将此类遗物分赐臣下,以作纪念,称之为“颁赏遗念”。或皇帝于弥留之际亲自颁赐;或皇帝死后,于除服之前,由指定之人给诸臣分发先帝遗物,此做法后被清代历朝相沿不改。清皇室的遗念赏赐始于孝庄太皇太后逝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康熙帝将太皇太后宫内的白金彩縀等遗物赏赐给科尔沁的王、贝勒等,后又赏赐给其他蒙古王公。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33,《清实录》第5册记载,其言“尔等皆太皇太后姻亲,齐至丧次,克终其事,殊为可悯。因以太皇太后所遗之物,颁赐尔等。”康熙帝又言:“尔等不必向朕谢恩,可令诣太皇太后梓宫前谢恩行礼。”
雍正帝即位之时,将康熙帝遗念大规模赏赐于在京诸官员及内廷行走人员、蒙古王公、各省之督抚提镇、军前将领,自此可视为“颁赏遗念”制度的正式确立。雍正帝对康熙帝的遗念赏赐事无巨细,颇为费心,此举不仅可以妥善保管先帝的御用之物,并且联络君臣感情,“赏赐内外臣工,,以示家人一体之意”,更是能够警醒臣工,“时常瞻仰,如见先帝一般”。至乾隆帝依照“祖法”施政,赏赐雍正帝的遗物,不仅同样惠及蒙古王公和军前将领,而且遗念赏赐的范围扩大,学政亦赏。
不同于皇帝大行之后可将御用之物赏赐外臣,太后作为宫中女眷,赏赐的对象仅能是王公宗室及外戚等,并且鲜有明确的记载。除了康熙帝曾将孝庄太皇太后的部分遗物颁赏给蒙古王公姻亲,此后关于赏赐太后遗念的记载,即前文所提,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皇十一子永瑆获得其祖母崇庆皇太后遗念陆机《平复帖》书法作品一幅。到了晚清,太后的遗念赏赐对象才突破了此种限制,执掌大权多年的慈禧太后,其遗物也同皇帝遗物一般,除了赏赐给王公外,还涉及到大臣。
大行皇帝的赏赐遗念,对臣工而言是鼓励与荣誉,要“跪领之余,感激无地,谨当焚香顶供,念念不忘,传之子孙”;而对其至亲之人而言,则不仅是恩,更是情,是寄托哀思,缅怀逝去的长辈,将遗物珍之宝之,代代相传。
【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
在乾隆帝的后宫妃嫔中,有一位极为特殊的朝鲜妃子金氏,她的晋升颇为顺利,前后为乾隆帝生育四个皇子,这在清代后妃中是极为少见的。乾隆帝的后妃图卷《心写治平》里有嘉妃金氏的画像,从画像上看可知其是一位美丽贤淑的女子。金氏深得崇庆皇太后的喜爱,几次晋升皆是乾隆帝奉皇太后的懿旨。金氏初封贵人,后封嘉嫔,生皇四子永珹后晋封为嘉妃,生皇八子永璇后晋封为嘉贵妃,后得皇九子,乾隆十四年举行嘉贵妃册封礼,此后又生皇十一子永瑆。乾隆十七年十月,金氏随乾隆帝、乌喇那拉皇后去遵化的裕陵参加孝贤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的奉安典礼。十月二十五日到东陵后,她随乾隆帝、乌喇那拉皇后先到裕陵地宫进行了一次阅视。二十七日辰时孝贤皇后梓宫葬入地宫后,金氏随皇帝、皇后再一次到地宫阅视。后来金氏也葬入了裕陵地宫,是葬入地宫的五位后妃中唯一生前进入地宫并阅视的人。
淑嘉皇贵妃所生的皇四子名永珹,出继给康熙帝的皇十二子允祹,袭履郡王,卒于乾隆四十二年,嘉庆四年追封为履端亲王。皇八子永璇,乾隆四十四年封郡王,嘉庆四年晋为仪亲王,总理过吏部。道光十二年卒,享年87岁,是乾隆帝诸子中最高寿的。除皇九子早殇,其余三子皆才情出众。永珹、永璇都诗词歌赋无所不通,书法有很高的造诣。但在乾隆帝诸子中成就最高、名气最大的是皇十一子名永瑆。
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别号少庵、镜泉、诒晋斋主人,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二月初七。幼年时便书法出众,显示出特殊的才能,因此颇受父皇喜爱。乾隆五十四年,37岁的永瑆被封为成亲王。永瑆曾经听过康熙朝的老太监讲他的老师年幼时亲眼见到明朝著名书法家用前三指握笔管,悬腕作书的故事,对此永瑆很是欣赏,并引起了浓厚兴趣。于是他潜心研究,努力效法,并加以推广,创出了著名的“拨灯法”。永瑆的楷书“胎息欧阳,出入羲献”,“少工赵董,兼善篆隶”,独具风格,名重朝野。
永瑆不仅因才学颇得皇宠,与其母淑嘉皇贵妃一样深受崇庆皇太后的喜爱,在皇太后驾崩后,更是“颁赏遗念”得到了《平复帖》。陆机的《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清宫内府,由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收藏,据《诒晋斋记》所述,《平复帖》原陈于寿康宫。在崇庆太后钮祜禄氏临终前,将《平复帖》作为遗物,“颁赏遗念”赐给喜爱的孙子成亲王以作纪念。至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欣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
因成亲王家藏有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因此,就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诒晋斋”,自称“诒晋斋主人”。嘉庆帝让永瑆把好的书迹挑选出来,刊刻汇集成册,题名为《诒晋斋帖》。嘉庆帝更是亲自作序,并将此帖集颁赏给臣工。乾隆帝死后,嘉庆帝遵照定制,在裕陵五孔桥南立圣德神功碑,并建碑亭。嘉庆帝亲自撰写碑文,并命永瑆书写的汉字碑文。永瑆受命后,尽其所学,含泪濡墨,敬谨恭书,发挥了最高水平。碑文字体严谨端正,飘逸潇洒,堪为清代碑刻中的上乘佳作。乾隆朝有四大书法家,即、翁、铁、成、刘。(“翁”指的是翁方纲,“铁”指的是铁保,“刘”指的是刘墉,“成”便指的是成亲王永瑆。)
永瑆不仅善书法,也能作画。他能以篆隶笔法画三竹,兼作山水。笔墨苍润,但多为小品。永瑆曾随驾南巡、东巡。他先后任过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宗人府左宗正。后来因亲王任军机大臣违祖制而罢军机。道光三年三月三十日午时病死,终年72岁,谥曰“哲”,故有成哲亲王之称。
成亲王永瑆虽不及皇十五子永琰恪守仁孝、能够被强势的乾隆帝立为储君,但因其聪明睿智、才气横溢,做事很有主见,一直是深受皇太后与皇帝喜爱。崇庆皇太后留下了陆机《平复帖》给他以“遗念”,乾隆帝大行后更是“颁赏”于他,本串东珠朝珠便是乾隆帝留给成亲王的遗物,以示恩宠。
lot:5680
更多清乾隆 东珠朝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