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白玉御题诗碗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品描述 : “乾隆年制”款
中国古代玉器自新石器时代经过上万年的发展进步,至清朝达到顶峰,特别是乾隆期间,经济文化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玉器的制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自古以来,历代帝王无不以玉为美,但真正做到爱玉成癖的,首推乾隆。身为清代鼎盛时期的君主的乾隆帝,日理万机之余鉴玉赏玉,咏诗作赋,并乐此不疲。乾隆时除了制作中国传统玉器外,还引进和仿制了外域的玉质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痕都斯坦玉。乾隆帝一生赏玉诗文达800首,其中有56首题痕都斯坦玉器,钟爱之深,可见一斑。诗中赞道:“玉既莹净,器薄如纸,良材巧琢,非中土玉工所能仿佛也”,“痕玉”既痕都斯坦玉器,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载,“痕都斯坦,在山克山西南,爱乌罕东,为内地所弗逮”。
本拍品取整块白玉雕制成碗,选材硕大,损料颇多,可见其奢,非宫廷御器莫属。白玉碗磨制轻薄莹润,美材毕现;碗身以工整小楷刻乾隆御制诗,文曰:“玉椀来犭回部,输诚贡阖阊。召公怀不宝,韩子戒无当。异致白毛鹿,引恬頳尾鲂。劳徕非力并,天眷奉昭彰”,以刀代笔,笔笔劲挺,走刀犀利;碗底刻“乾隆年制”四字款,方正规整,富有法度。
整器风格样式殊特,显然受西番痕都斯坦玉作影响,以轻薄为胜,此为乾隆仿西番作之典型佳作。痕都斯坦玉器其实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兰玉器。痕都斯坦这一地名便是由乾隆帝亲自考订,清代痕都斯坦位于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西部,其玉材多为南疆的和阗玉、叶尔羌角闪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选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莹。这与中国传统玉器的留玉皮或杂色玉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地人相信玉做的餐具可以避毒,故一般多为实用的碗、杯、洗、盘、壶等饮食器皿,不见中国玉器中常见的礼玉和佩玉。这些玉器的装饰很有当地文化特点,有些在器壁上镶嵌金、银细丝及红、绿、黄、蓝等各色宝石或玻璃;花纹装饰多为植物花叶,以莨苕、西番莲和铁线莲为主;用异色宝石嵌现动物眼睛等。除了这些装饰手法,还采用水磨技术,胎体透薄,有“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之说。
目前我们所见清宫所藏痕都斯坦旧玉有两种,一种为当年输入,另一种系宫内工匠仿制,称“西番作”。清乾隆时,内务府设立了专门仿制痕都斯坦玉的作坊,苏州的专诸坊也有仿制。这些“西番作”玉器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复制痕都斯坦玉,而是吸取其造型别致、花纹流畅、胎体透薄的优点,结合中国工艺的传统方法,创造出带有西番风格的玉器。以本器为例,其虽有痕都斯坦式玉器“薄”、“亮”、“透”之特色,又有乾隆本人的制玉喜好,即遵循“良材不雕”的原则通体光素,以显示玉乃山川精英的材质美。
细品玉碗所题御制诗,其所蕴含的时代痕迹赋予了本器以殊特的文化内涵。“椀”即“碗”的异体字,“犭回部”即回部,清时称新疆天山以北地区为漠西蒙古,蒙古族之准葛尔部占控制地位,天山以南地区,居民多为维吾尔族,居控制地位且信奉伊斯兰教而被称为“回部”。1755年乾隆帝平定了漠西蒙古准葛尔部分裂叛乱,又于1759年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分裂叛乱。继之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从而完成了维护清统治及巩固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重大军事政治活动。据诗文推断,此玉碗当为乾隆二十四年平定了新疆地区准葛尔部和回部的动乱之后所作。战后新疆玉料大量进入宫廷,解决了长期阻凝玉器发展的原料问题,宫廷玉器生产出现了繁荣局面,而本器应为回部战败后,根据乾隆帝之喜好所做的贡品,希冀借美物表达归顺的诚心,进而能讨得皇帝的欢心,从而改善自己的处境。乾隆帝爱玉成癖,且见多识广,投其嗜好的贡品定是重金殊料,千挑万选,再经名工匠巧手制成,以便能让皇帝入法眼而生“欢喜心”。而诗文中“异致白毛鹿,引恬赤尾鲂”,则表明了乾隆帝见此碗时的惊喜,如见到珍异罕见,千年难遇的“白色鹿”、“赤尾鲂”。细究比喻文中蕴含着对玉质、玉色的激赏,认为其“五色”之美,若白毛鹿的色泽,拟“赤尾鲂”般细嫩腻滑润泽。这只碗,在乾隆心目中定是色质俱佳的珍宝,能得到这样的珍宝,体现着上天对他的垂青,对他的关怀,于是用“天眷亦昭彰”来结束全诗。
流传至今,此只玉碗已是经历了数百年岁月沧桑,尤其是由宫廷流入民间的近百年坎坷辗转,在碗身上留下了明显的岁月痕迹。这痕迹中定饱含或惊艳、或辛酸的种种故事,供人们探究。今人对此碗,不仅视之为珍宝,更是如对“白头宫女”,聆其娓娓道“开元往事”,悠悠古韵萦绕其畔。
来源:香港拍卖2004年德馨书屋专拍,Lot1244
lot:4657
更多清乾隆 白玉御题诗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