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 草书文稿册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1,800,000-2,5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21年秋季拍卖会
作者 : 文徵明
作者生卒 : (1470-1559)
形式 : 册页(十八开) 水墨纸本
尺寸 : 25×31.5 cm. 9 7/8×12 3/8 in. 约0.7平尺(每幅)
创作年代 : 嘉靖辛卯(1531年)作
: 题 签:文徵明行草墨稿。周慧珺署。 钤印:慧珺
引 首:清玩。 钤印:五云父
裱 边:吴文定殁于弘治甲子(1504年)七月十日,而此诸稿作于嘉靖辛卯(1531年),相距二十有七年。何缘有此“原博”印章?岂后人误印之耶?抑收藏家别有字原博者耶? 钤印:芦泾鉴藏
鉴藏印:芦泾鉴藏(六次)、剑夫过眼、原博(二次)
出 版:《文徵明行草墨稿》,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

说 明:
1.本册所收文稿凡十一篇,中间七篇保存相对完整,四篇不全,其中两篇断残较甚。完整者分别为:《史越王遗像赞》、《李梦庚墓志铭》、《赠宜散先生叙》、《太学金君妻沉硕人墓志铭》、《石坚字词》、《林壑散翁墓碣铭》、《曹府君合葬铭有叙》,均不见其文集《甫田集》中。文稿残缺之文共四篇,其中可考者主要是第一篇《袁府君夫妇合葬铭》以及末尾之《乡贡进士吴君墓表》。另两篇则不知为何人而作。前一篇属于墓志铭,缺前少部分,而后半完整。后一篇惟存片段而已,只有寥寥十行,仅知为某公而作。从文章语气来看,似非墓志铭,而是相当于“叙”、“说”之类文字。
2.《袁府君夫妇合葬铭》著录于《文徵明年谱》442页,百家出版社,1998年;《文徵明集•补编》卷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周慧珺(b.1939)浙江镇海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现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2019年,获得第7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按语:此册集文徵明手稿十一篇,皆作于嘉靖十年辛卯,文徵明六十二岁。这时,他从北京辞官返乡不久,诗文书画已臻大成,名声远扬,求文索墨者填塞里巷。册中仅载墓铭叙赞之类,尚未记诗词酬应诸篇,已可见一年内笔债不少。因为是稿本,书写率意,圈点涂改,意不在书,却有不求好而自好之妙。既得二王俊朗潇洒之逸格,又劲爽密丽,如散花满地,令人目不暇接。
后有“原博”二朱文印,从其篆法看,与文氏之师吴宽用印绝类,然吴宽卒于弘治十七年甲子,距文徵明书此册已二十七年。这种添盖伪藏印的陋习在历代书画名迹上每多出现,如辽宁博物馆所藏陈老莲《仕女图》上就钤有项子京的鉴藏印,而项氏去世时,陈老莲尚未出生,然老莲那幅画确实真迹无疑。这种无知之举虽无碍于鉴定,然观赏者必须明辨才是。

文徵明《行草墨稿册》考略
陈根民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徵明《行草墨稿册》,纸本,凡二十开。前有大字行书引首“清玩”二字,无落款,仅钤“五云父”白文方印一枚。册上钤“芦泾鉴藏”“剑夫过眼”“原博”等数枚收藏鉴赏朱文方印。在引首之后的一开以及部分文稿的首尾或边幅,又有无名氏作者所作的行书题识数则。从其题识中所谓“国初”之口吻以及“弘治”之“弘”避讳作“宏”等情况来判断,该无名氏作者当是清乾隆以后之人。
本《墨稿册》的册尾左下角钤“原博”朱文方印,且加盖两次,上下毗邻,同处一角,不知何故?按:明代苏州名臣吴宽的字为“原博”,而此印之形制风格的确酷似吴宽的自用印,但正如清无名氏作者在题跋中所考证的那样:“吴文定公没于正德(引者按:“正德”二字误书,点去,复更正于后)宏治甲子七月十日,而此诸稿作于嘉靖辛卯,相距二十有七年,何缘有此‘原博’印章?岂后人误印之耶?抑收藏家别有字‘原博’者耶?”检各类古代名人工具书,以“原博”为字者多为明代人物,如:钱博、查约、刘溥、秦重泰,等等。其中,钱博生活于明正统、成化年间,早于文徵明,基本可以排除在外。然而究竟此“原博”为谁,因目前证据不足,尚难确指。此文稿册不见于历代书画类著录图籍,即连以收罗宏富而著称的《文徵明书画简表》亦未尝收入,故其递传情况一时难以稽考。①
文徵明的文稿存世尚夥,且大都为其文集《甫田集》所失载。国内文博单位若上海图书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等,也都藏有规模不等的文徵明文稿。②就历代书画著录类文献而言,文氏手稿也一向受人高度关注,例如在《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中,即收有文徵明的《送王禄之序》等三篇文稿。③这些林林总总的文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徵明全集的缺漏与不足,为研究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尤其是苏州一带的人文历史提供了较为翔实、难得的材料;另一方面,它们也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文徵明的构思过程、情绪变化以及其他方面的情况。进言之,读者既可从其点窜涂乙之处,领悟作者在结撰过程中的匠心用意,还可从中欣赏明代书法大家的高超的书法艺术,“书为心画”,一举多得,的确是汇聚多种信息与价值于一身的可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远非单纯的书法作品所能比拟仿佛。
关于本《墨稿册》的创作时间,清无名氏作者已于册前所作的题识中予以揭示曰:“诸篇皆作于嘉靖辛卯,时太史年六十有二。”此言所云极是。按:文徵明在五十四岁那年,曾经工部尚书李充嗣等人的举荐,担任翰林院待诏,故人称“文待诏”或“文太史”。三年左右的翰林院生活,尽管时光短暂,并且期间还屡遭同僚显贵们的倾轧与讥嘲,但却成为他一生中极其难忘的一段岁月,其传世为数众多的《西苑诗》一类作品便是最好的明证。在回归故里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之后,通常落款自署曰“前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兼修国史”的文徵明更是日以诗文、书画自娱,誉满天下,四方名士踵其门者殆无虚日。不过,难能可贵的是,文徵明平素不尚奢华,心态既好,享寿又高,暮年犹神明不衰,能作细楷,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本《墨稿册》所收文稿凡十一篇,中间七篇保存相对完整;四篇不全,其中两篇断残较甚。完整的七篇分别为:《史越王遗像赞》《李梦庚墓志铭》《赠宜散先生叙》《太学金君妻沈硕人墓志铭》《石坚字词》《林壑散翁墓碣铭》《曹府君合葬铭有叙》,上述诸文均不见其文徵明的《甫田集》中。
《史越王遗像赞》是在“写真”一类的画像上为名臣史浩所作的赞语。史浩(1106—1194),字直翁,号真隐居士,浙江明州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词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绍兴三十二年(1162),除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孝宗即位后,累除参知政事。隆兴元年(1163),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在任期间,首先辩赵鼎、李光无罪,又主张为岳飞昭雪平反。此外,他录用贤士,三请朱熹,重用杨简、陆九渊等十五名江浙名士,士林为之一振。后请求辞职,除少傅,终以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光宗即位(1189)后,进官太师。绍熙五年卒,封会稽郡王。宁宗即位后,赠谥文惠。嘉定十四年(1221),追封为越王,配享孝宗庙庭。著有《尚书讲义》《鄮峰真隐漫录》等。其子史弥远亦官至丞相。
文徵明像赞中对史浩的评价,除了谈及早年“在南渡为名臣,于孝皇为旧学。始辅青宫,义正而明;旋跻宥府,履诚而确”的事迹之外,还主要涉及他对收复北方失地的态度。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形来看,史浩在这方面的确相对趋于稳妥保守,与当时的主战派大将张浚意见相左。张浚急图恢复,屡次上奏,欲取山东,而史浩对此持有异议,力主守江。他一方面肯定张浚的忠义之心,但另一方面坚决反对张浚急于求成,贸然举兵。张浚奏请御驾亲征,史浩则向孝宗陈述三条理由予以阻止。④但未久,张浚奏明孝宗,即行出师。史浩得知消息,五月主动罢相。至次月,果然宿州战事失利,伤亡甚众。孝宗降《罪己诏》,张浚亦自劾去职,人心惶惶。再看文徵明的《史越王遗像赞》曰:
当隆兴、乾道之际,正剥复兴衰之时。上方有志恢复,公独赞之保国;众皆锐意进取,公独戒以持危。所谓举国扰扰,公独重迟。惟不附和以雷同,是以既进而辄退。虽名世之大贤,亦且致疑其异议。卒之偾事敝国者,乃一时喜功之人;而纷纷之言,迄无以定一国之是。是以千载之下,有识之士,每读史而兴悲。
可见,文徵明对史浩的评判仍然以肯定居多,而称张浚为“偾事敝国者,乃一时喜功之人”,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联想到文徵明所作的享誉文坛的《满江红》词,所谓“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云云,作为一介文士,其卓见胆识远在侪辈之上,颇令世人惊叹!
总之,此篇《史越王遗像赞》言语中肯,持论公允,实事求是。作为题赞类文体,此文颇有几分接近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又类似于东晋袁宏所作的《三国名臣序赞》。至于本手稿首行“是为宋太师魏国史文□公之像”句中所缺之字,当属“惠”字。
本《墨稿册》中所残之文凡四篇,其中可考者主要是第一篇以及《乡贡进士吴君墓表》。
第一篇残文即是本册文稿之首篇。本篇所缺损者主要为前半部分,虽然缺失了标题,但其内容仍然可考,正如无名氏题识所云:“此稿为《袁方斋墓铭》。方斋讳鼒,以长子谷虚贵,赠礼部。”按:袁方斋在当时以经商起家,富甲一方,所交之人多为清雅之士,堪称儒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哲嗣(包括其从子)共六人,均为闾阎彦硕,时有“袁氏六俊”之称。在他六十初度时,同时期的吴地著名书画家如文徵明父子、蔡羽、王宠兄弟等二十馀人赋诗作画以为祝嘏。⑤其中王宠所撰《寿方斋袁君六十颂有序》对于了解本篇墓志铭(尤其是所缺部分内容)颇有助益,现摘录如下:
君少时与家大人同学于张先生氏,绝相爱也。家大人尝言,君之雅驯自童时已超侪辈远甚。同学生不下数十百人,独君为高第弟子,岩岩翼翼,同学生皆严事之,唯谨。稍长,即把握门户,以儒行饬贾业,颇事废举。操奇累赢,乘时变化,有计然之画。以故赀用鼎盛,而君独晏如,雍容谈咏,不碍图史。中岁仕为昆山医学训科,即谢去。事母极孝。与弟怀雪君,虽白首犹如童子时,下上出入,怡怡也,可谓敦婣孝友,笃性君子者矣。有子二人,从子四人,皆畯挺奇拔,鹄峙鸾翔,古之八荀、五窦,莫可俦焉。
此外,王宠《雅宜山人集》(卷十)另有《方斋袁君室韩孺人行状》,曰:
君讳鼒,字臣器,吴县人……君少警敏,授书史辄不难背诵。师里儒张南伯先生。同游者无虑白辈,独崭出不群。家素儒,伯氏教谕,君尤踔厉自喜。乃弗售。君计门户支柱,弃去,即贾服……久之,益厚藏。堂构整秩,里中诵之。然弗与弟析,白首弥欢。中岁,诸子挺发,皆童丱绝姿,珠骈玉列,惊异长老。君礼谒钜人名师,益广蓄古图书传记,群之闲馆,丰之鼎仪,息游肄读,各有次所……人有过,辄面折,不作淟涊态,人故目之曰“方斋子”。好吟咏,颇识奇字。尝仕为昆山医学训科,寻谢去。晚岁结里社,以道义相勖,月一再集,雅歌投壶,雍容蕴藉……孺人讳某,姓韩氏……方斋生成化戊子二月廿二日,享年六十有三。孺人生成化乙酉十月廿二日,享年六十有六。⑥
而本册文徵明所作《墓志铭》则曰:“(方斋)购书以迪诸子。治别第,礼延四方名胜,与相周旋。屋庐靓深,图史充列,群从子姓雅游丽泽,已皆有成……府君卒年六十有三……府君事母极孝,色养弗违。与弟同居四十年,白首怡愉,无有间隙……子男二人,长即衮,举戊子乡贡,娶卢氏。次裘,吴县学生,娶陈氏……府君尝试吏为昆山医学训科。今书府君而不以官,示非其志也。”与王宠所撰《颂词》及《行状》之所言铢两悉称,如出一口。且从文词来推测,本篇文稿的题目应该是《袁府君夫妇合葬铭》。据周道振编著《文徵明书画简表》“嘉靖十年辛卯”条云:
(本年作)《袁府君夫妇合葬铭》。《蔬香馆法书》刻本。《袁氏册》印本。小楷。末款:“前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兼修国史长洲文徵明著并书”。按:袁鼒葬在本年十二月,故系本年。
可知,此作尚有最后写定的小楷刻本流传,然而拓本似并不多见。另外,在本篇文稿之后,又有清无名氏作者所作的关于袁方斋二子生平履历的简要介绍,可作补充延读。
《乡贡进士吴君墓表》位于本册之末,也是其中相对比较重要的一篇。本篇所缺损者主要为后半部分,但所缺文字似乎并不太多。题目所谓“乡贡进士”,是由州、府推荐给朝廷,进士及第,以授翰林学士;而未能擢第者,则曰“乡贡进士”。此文为吴蓥而作。按:吴蓥,字汝器,号秋水生,松陵(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其兄为吴鋆,字汝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关于汝器,沈周《芍药图》上作者自题诗后提及此人,曰:“过北寺庆公水阁,消遣一日,甚得清适,因留此诗。汝器知之,怅不能追。乃录寄去,以厌其好游之心。”⑦过去学者在研究沈周的绘画或交游时,一直难以确定“汝器”为何许人。现在,藉由此《墓表》,可以初步认定此人是吴蓥。据《乡贡进士吴君墓表》所载,吴蓥生于景泰五年甲戌(1454),卒于嘉靖六年丁亥(1527),享年七十四岁。
此外,该墓志中还提到了张懋登。此人官至司谏,先字石癯,后作石渠,号水庵。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文徵明《致张石渠书札》两件,其后明张允治的题跋中有“文公先朝耆硕,与给事水庵张公虽年前后参差,而声气颇同,亲谊亦厚”之语,可见文、张二人关系十分亲密,非同寻常。⑧
本《墨稿册》另两篇残稿不知为何人而作。前一篇属于墓志铭,缺损前大部分,而后半则相对比较完整。但墓主仅知是某翁,生于景泰戊辰(引者按:查景泰凡八年,并无“戊辰”岁,或属作者误记),卒于嘉靖辛卯(1531)。后一篇唯存片段,仅寥寥十行而已,但知为某公而作。从文章语气来看,似乎非为墓志铭,而是相当于“叙”“说”之类文字。
本《墨稿册》除了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以外,还有特殊的书法艺术价值。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在评述文徵明的行草书时说:“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观文徵明的行草书进程,他早年取法宋苏东坡、元康里巎巎、明宋克等家,中年以后,致力于王羲之、智永,尤于《集王圣教序》《兰亭序》用力至深,并汇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的笔意,遂形成清劲秀丽、温纯醇雅的个性风格。传世的文徵明行书中最常见的是以二王书风为基调的作品,它运笔遒劲,潇洒流畅,最能代表其个人面貌。早期的行书多受苏、米、康里以及《集王圣教序》的影响,用笔比较活泼多变,结字呈一定的欹侧之状,代表作有行书《先友诗》《悟阳子诗叙》(均正德九年书,作者四十五岁,分别藏于无锡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晚期则出入王羲之、黄庭坚和赵孟頫,代表作品主要有行草《西苑诗》(八十五岁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行书《自书诗》(八十八岁书,上海博物馆藏)、行草《赤壁赋》(八十九岁书,周道振旧藏)、行书《邵公去思碑》(八十九岁书,有明末拓片传世)等。
本册书法为文徵明六十二岁所书,属于成熟期以后的典型的文派作品。此时的作者,虽年逾花甲,但精力弥满,神完气足,且功力渐成,已臻佳境。尽管属于文稿,但其艺术价值绝高,其书卷气则更在纯粹意义的书作之上。此册大部分书法技法娴熟,炉火纯青,几乎无一懈笔。其用墨燥润相间,行气自然连绵。有的地方字字映带相连,顾盼生辉。有的连笔,一气呵成,细若游丝。加之章法浑然和谐,宛如天女散花,翩翩动人。就中若《李梦庚墓志铭》《太学金君妻沈硕人墓志铭》《乡贡进士吴君墓表》等篇写得尤为精彩。末段虽寥寥数行,而书法与前面的任何一篇都截然不同,显得犹为苍茫遒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书写工具之一的毛笔而言,它锋颖甚健,似乎狼毫紫毫之类,作者在濡墨挥运之际,似乎极为趁手,左右逢源,真正做到了挥洒如意,心手双畅。
换个角度来看,或许正因为此册属于文稿,书法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故而作者显得自由放松,完全处在自然的心境状态下率尔操觚,信手而为,因而能达到了所谓“无意于佳乃佳”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尽管前人于文氏行书亦不无微词,或以为其书“法度有馀,神化不足”(明谢肇淛语),也有人认为其书千篇一律,缺乏灵动变幻,但是很显然,似此评价基本不适用于本文稿册之类的作品。
由于文徵明在书画方面具有超大的地位和影响,在他在世时,就有不少人代为捉刀,据说其子文彭以及弟子周天球、陆师道等人都曾为其代过笔。传世的署名文徵明的书法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代书的可能,这还不包括在其生前身后所出现的不计其数的纯粹出自射利者之手的赝品。这些赝品的流传,无疑给评价文徵明的艺术成就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可以说,去伪存真永远是文徵明研究者所面临的重要使命。在这样层面上,再来审视文徵明的这部行草书《墨稿册》,无疑又别有一番价值与意义。
众所周知,单纯模仿一位书家某一时期的某一种书法风格,尚且会遗留下种种蛛丝马迹,如若通过揣摩一位书家的某种书写状态再去进行伪造或仿制,则更是难于上青天。尤其是象文稿之类,随涂随抹,不断润饰,文思与翰墨同步进行,有的地方甚至即连其本人也一时难以复制,更勿论伪托者亦步亦趋,效东施之颦了。
总而言之,本《墨稿册》无论从书法风格而言,还是就所用稿纸式样而论,均属于地道的明代书法作品,可信度特高。虽然未曾出现文徵明的署名,但其为真迹,当毋庸置疑,完全可以作为判别文氏其他书法真伪的标准器之一。这样一件弥足珍贵的文徵明书法真迹的出现,无疑为后人研究明代书法史尤其是吴地人文历史、吴门书法史提供了绝佳的材料,值得引起学术界同仁的广泛关注。
[注释]
①周道振编著《文徵明书画简表》,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6月。
②以上海图书馆藏《文徵明诗文册》为例,该册洋洋巨帙,存佚诗四十馀首,佚文四十馀篇。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③沈津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④史浩还上书宋孝宗曰:“靖康之祸,谁不痛心疾首?悼二帝之蒙尘,悲六宫之远没,确应枕戈待旦,恩报大耻。然陛下初立,应以自治先行,方可图远。如今内乏谋臣,外无良将,贸动干戈以攻大敌,谁能保其必胜?如能侥幸获胜,自当痛快;若然不胜,则重辱社稷,以资外侮,后果哪堪设想!”
⑤《寿袁方斋诗书画》,“京1—1519”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见文物出版社《中国古代书画图录》(二十),第292—298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6月。
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七十九册,第105—106页,齐鲁书社,1997年。
⑦沈周《芍药图》,上海博物馆藏,“沪1—0373”。见《中国古代书画图录》(二),第203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9月。
⑧《书法丛刊》第十六辑,第34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12月。

拍卖场次 : 中国古代书画
拍卖时间 : 2021-12-12 09:30:00
拍卖地点 : 嘉德艺术中心

lot:970

更多文徵明 草书文稿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