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 草书“万岁”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120,000-22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21年春季拍卖会
作者 : 吴昌硕
作者生卒 : 1844-1927
年代 : 壬戌(1922年)作
质地 : 水墨纸本
形式 : 立轴
尺寸 : 131×33.5cm. 515/8×13 1/4in. 约3.9平尺
创作年代 : 壬戌(1922年)作
: 题 识 万岁。壬戌七月,吴昌硕年七十九。
钤 印 俊卿之印、仓硕、虚素
松丸东鱼(1901-1975)题盒 缶庐草书万岁。
东鱼题匣。 钤印:长印
出 版
《吴昌硕墨芳》,图编2,(日本)思文阁株式会社,1971年版
《篆美·吴昌硕书、篆刻特集》,第6页,第45期,1976年6月
《吴昌硕真迹拾遗·11》,第2页,(日本)丸孙商店株式会社,2014年版

说 明 
1.附原木盒。松丸东鱼题木盒内壁。
2.本幅为松丸东鱼旧藏。松丸东鱼(1901-1975),明长,字子远,号东鱼、鱼龛主人。斋堂为种椴轩、子书印酒堂、禾鱼草堂。松丸氏是昭和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篆刻家和吴昌硕研究专家,其曾设立红白社出版社,致力于出版和介绍古今书籍,曾出版金石、印谱等多种书刊。编著有《吴昌硕印谱》、《吴昌硕篆书西塘记》、《吴昌硕隶书册》、《吴昌硕行书册》、《吴昌硕篆书册》、《吴昌硕临石鼓文》等。
3.据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记载,吴昌硕平生绝少写行草书作。陈巨来岳父况周颐乃缶翁至交,曾恳请吴为其作行草书联,而缶翁仍以篆字相付,况公于此颇有微词。可见缶翁行草书之稀珍。
朱墨旧纸 半亩方塘
鉴别古书画,除了书画本件,还要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作辅证,这就是:一、碑帖刻拓本、照相影印本,可以补充原件“比较”材料的不足;二、古书画著录等文献,对考订有关问题很有用处。前者是代替品,后者则是提高我们识别力的重要资料。
——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概论》
徐老在《古书画鉴定概论》第四章“古书画鉴定的辅助资料”的开篇文字中讲到“著录”对于古书画鉴藏的重要辅助意义。在今天日渐成熟的艺术品市场中,徐老凡举的数种辅助资料,我们可以大胆的以“著录出版”概念简称之。著录和出版受到科技文化和出版条件的具体影响,有纯文字、木刻水印图像配文字、珂罗版图像配文字、清晰图像配文字等等不同的形式。古代书画的著录多以文字记载形式传世,仅有少数文字结合以简略的木刻水印或石印图谱。
光绪初年,德国人海尔拔脱发明的珂罗版技术传入我国,光绪三十年(1904年)狄平子在上海创办了有正书局,狄氏怀揣“发心谋将国内名迹搜罗影印”以保护我国文化遗产之宏愿,花重金引进珂罗版印刷设备,并从日本聘请专门技师,首次将珂罗版印刷技术运用于书画、古物的图像印刷出版中。以此为始,更加接近艺术品真实原貌和状态的“新式著录出版”开始在艺术鉴赏与收藏的圈子中流行开来。在这种新鲜的舶来技术的加持下,图版能逼真地反映书画原图样貌,给书画鉴藏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使得著录出版在鉴定工作中的效力大大提升。今天的收藏界对著录出版的关注则更胜于往昔,著录和出版之于艺术品收藏也愈发重要。
单以近代画家论,画家一生所创作的作品少则数千,多以万计,其中能见诸书影的又有几何?特别是民初之后的数十年间,国内的收藏气氛尚不如今天这般,也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开放的环境。加之出版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印制发行并不具备客观条件,在特定的年代里,仅有为数不多的大家才有少量的作品付诸出版。而这一时期,凡见诸画册书籍的作品,无一不是画家亲自甄选,反复斟酌拿出的作品。此时的著录最为可靠,也是最具权威性的。于现今市场来看,经上述类型出版著录过的作品,其市场表现亦优异于常,旧时出版之魅力当见于斯。
朱墨轩主人耕耘艺事经年,篋内书墨丹青聚沙成塔,又孜求于浩瀚文献之中,求索心爱之物在旧纸墨版中之雪泥鸿爪。时逢乙丑嘉春,幸得朱墨轩主人垂信,从其多年珍藏中遴选出51件好字佳画交与中国嘉德。经过精心编辑,“朱墨轩藏画”专场将在今春与爱画诸君相逢。
经朱墨轩主人悉心探索玉版旧纸,本次专场内的51件作品全部查有可循。或经早年权威著录、出版,或经国内外重要展览展出,件件张张来源清晰可靠。自民初吴昌硕、齐白石、溥心畬,至当代黄永玉、范曾、贾又福,中国画坛近世百年光阴,在这51件半亩方塘中漫开。
同时,我们将以“师承”和“学院派”两个板块对这51件作品予以分类,试图小窥自清末开始,百余年间中国近代画坛画家集群内在结构的变化。
师 承
丹青绘事在中国古代并无专业的美术教育机构,人之习画或以寻迹临摹,或遵从言传身教的师徒制形式。类似于宋时翰林图画院、明时武英殿、清时如意馆的机构当然有系统、健全的授画制度,但这些机构的录材面向并不宽泛,主观上也是为了特定阶层服务而创制的机构,与绘画普及并无太大关系,至少在主观上事实如此。
有别于西方艺术自文艺复兴以来遵从客观化、科学化的理念,传统中国画具有更强的程式性、意象性和继承性。这与它以毛笔、水墨、纸绢为主要媒介,以书法性的点线为主要造型手段,以及它与中国传统哲学、诗歌的内在联系和传统职业阶层划分密切相关。因此传统中国画传承方式亦不同于西方学院教学的方式,而是以师徒相授、父子相传、行会授受这些传承方式,结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途径为主。我们很难想象,宋代某州州学开设了长期教授绘画的官立教学机构,也很难想象清代某县的私塾长期教授适龄学童系统的学习皴、勾、点、染。便有,亦难谈持续、普及。
无论是直接师承,还是隔代师承,习画者选择前辈或同代画家的画法和风格予以效仿、临摹,继而“转益多师”和“学而后变”,这是传统中国画传承最常用有效的方法。即便在清末,大规模的西学东渐的现象下,中国画固有的传承模式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张大千初拜曾熙、李瑞清为师学二石画风几可以假乱真,后再追宋元,敦煌之后有盛唐气象,走的是这条传承之路。
齐白石以《芥子园》残本为师,再学何绍基、金农得神髓,又学八大颇神妙,五出五归后定居北京,得陈师曾建议引入南派画风而有“衰年变法”,继成一代巨匠,走的是这条传承之路。
吴昌硕楷学颜鲁公、隶习汉石、篆习石鼓文,画则初受教于任伯年,后参用赵之谦法,并取清诸家之长,又考量订件人的喜好风尚,遂成海派最后的巨擘,走的是这条传承之路。
黄宾虹早年行力于李流芳、程邃,再及石谿、渐江,又深研古法画理,血战宋元诸家,继而行走南北,见诸造化,遂有白、黑之变,从理论和技法上均可称近代画坛之宗师,走的也是这条传承之路。
可以说,注重师承,继而“采益多师”和“学而后变”是传统绘画自中古至近代一脉相承且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这种方式通过它特有的模式,培养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艺术生态,积累了极具东方意味的美学经验。这种传承规律很难被打破,也并无必要打破,相较于美术学院强调的一般性教育而言,它的一点切入、深入探讨更能让学艺之人对传统艺术的根骨基因有清楚而专精的把握。
拍卖场次 : 朱墨轩藏画
拍卖时间 : 2021-05-20 13:30:00
拍卖地点 : 嘉德艺术中心

lot:951

更多吴昌硕 草书“万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