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17世纪 银鎏金密修瑜伽士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1,600,000-2,600,000

拍卖日期:2019-11-18 21:41:22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9年秋季拍卖会
年代 : 西藏17世纪
尺寸 : 13.5cm.high.
: 来源:欧洲私人藏家珍藏
物我两忘,长乐未央—记西藏银鎏金密修瑜伽士
文/王翰驰
一件好的艺术品带给人的往往不仅仅是美。它带来全新的体验,打破观看者既有的认知。它是前所未有之全新事物,毫不避讳地打破让人们世世代代臣服的规矩。 现在我们要谈论的正是一件这样的艺术品。永恒的艺术是空前的创造。
笼统的讲,此作仍然是一件藏传佛教体系内的造像艺术品,但毫不夸张地说,它与所有藏 传佛教造像都不同。这种与众不同是全方位的,从形式到内容,从材质到表现手段,皆是 空前绝后。观察这件作品,首先你看到的是一位半裸的少女。 从这位女性的装束来 看,她应该是一位度母:头戴三叶宝冠,长发束起于头顶,余发披于肩头;赤裸上身,佩 戴着项链、臂钏、手钏、脚钏等饰品;下身着一条薄薄的长裙。 然而她并没有度母的寻常仪轨,手中也没有任何传统持物。她的姿势轻松自如,看起来就像是坐在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上。很随意地,她从草地中摘下了一朵鲜花,轻轻一嗅,露出了微笑。
然而,一颗骇人的骷髅赫然立在度母的身畔。如此写实的骷髅形象在西藏艺术中是极为罕见的。如同长期曝露荒野,它的一颗门牙已经脱落,两个漆黑的眼窝空洞地向外望。鲜活的生命早已离它远去,只留下可怖的遗迹。它残忍地提醒你,死亡才是生命无法逃避的冰冷真相。如同寻求着平衡一般,在度母的另一侧,立着一个优雅的长颈瓶,净瓶盛满了清泉,而清泉正是生命之源。左边是生,右边是死,中间美丽的度母仍然怡然自得、拈花微笑,正因领悟了这生死表象的本质皆为虚空。
度母没有坐在佛教艺术中惯常的莲花座上,而是坐在一个高耸的,长方体形状的宝函上。宝函顶面由一圈莲花瓣均匀环绕,形成莲座的形式,彰显着度母佛教神祇的身份。宝函四面基本上是平滑光素的,唯独正面一块轻薄的布幔从中央垂下,似乎随着轻风荡漾出微弱的波纹。在藏传佛教艺术的传统语境中,帷幔彰显着尊神高贵的身份。然而,从艺术符号的角度上来看,这片布幔又能勾起人们拨开遮掩的欲望,似乎暗示着这光可鉴人的宝函中内有乾坤。
宝函两侧各有一个不起眼的花朵状旋钮。扭转旋钮即可拔出插销,打开宝函。如果说宝函的外部种种已是不同寻常,宝函暗藏的玄机只能用惊世骇俗来形容。两具身躯呈现在你的眼前,正行人之大欲。这是一对瑜伽修行者,男尊头戴骷髅冠,身披骷髅蔓,腰系虎皮裙,一头卷发于头后挽成髻,留有络腮胡和八字胡,印度瑜伽士之典型装扮。女尊头戴五叶冠,周身配饰璎珞俱全,斜批一条圣索,证明其修行者的身份。藏传佛教仪轨中规定的持物,如女尊所持嘎巴拉碗、钺刀,以及男尊所持金刚杵、金刚铃,在这里已经悉数被抛在一旁。放下法器似乎激进地象征着放下了所有的规定和准则,因为佛教的终极真谛即是一切皆空。
从宗教上来讲,此件作品体现了大乘密宗修行“物我两忘“、“乐空无别”的最高境界。它的外部和内部体现了密宗金刚乘的两个核心理念。其一,宝函外部的度母坐镇于宝函内部的双身瑜伽士之上,体现了大乘密宗“女性是一切现象和本质的母体”之概念。密宗认为“女性的本性象征森罗万象的空间”,将一切现象统摄其中。而这种空间以及其现象世界的本质又都是空。其二,佛教修行的终极目的是达到涅槃的境界,而“男女双修“则是金刚密乘修行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修行者通过这种对立面的结合,超越一切两重性,达到乐空无别的绝对境界。
藏族学者诺布旺丹及巴桑卓玛曾借助 20 世纪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 的理论解释密宗“男女双修,阴阳并重”的思想。荣格认为每个男人心中都先天包含着一 个原始的女性形象,而每个女人心中同样有一种原始的男性心像,情欲是对于这个心象在 现实中的一种投射。而正是通过情欲,人类本体的阴阳两性重新结合得到了恢复,而这种 结合应该在内心寻求,在内心实现。因此,藏传佛教的“男女双修”就象征着对立面的统 一,而这种统一是内在的根本体验。
在宗教语境之外,这件作品亦有作为纯艺术的重要价值。藏传佛教密宗艺术,双身之像传世者众。然而,像此作一样,抛弃了所有矫饰,以纯粹而大胆的艺术手法,呈现出佛教终极教义的作品,堪称空前绝后。这件作品虽然保持了传统佛教造像艺术的所有元素,却大胆地对这些元素进行了彻头彻尾的重构,并因此赋予了这件作品全新的形式和内涵。也正是因为这件作品的艺术手段超越了佛教造像的仪轨要求,是一次以完全自由的、奔放的写实手段进行的创作,此作不应该被完全地划分到宗教造像的范畴,它同时立于纯艺术的圣殿之中。
纵观中国以及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性在大部分时间里一直作为禁忌话题存在。 在西方 艺术史中,性脱离禁忌话题的范畴也只有不到 50 年的历史。20 世纪 50 年代,福柯所提 倡的非理性对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提倡与内心最深处、最孤独的东西进行交流,探 索人最内在的,同时又最自由奔放的力量,在如此意义上,性爱就是值得用整个生命去换 取的,能够让人探寻人类的真实本质,从而超越自我的行为。此作诞生的年代距今已有百余年,却呼应了否定一切清规戒律、探索最真实人性的现代主义思想,无疑是对 西藏艺术历史的一次重要的改写,以及对东方文明与宗教历史的一次重塑。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此作以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方式探索了极乐与生死的关系。外在的骷 髅、泉水、度母,象征着生、死和神明,同为某种绝对的存在,此为天。而在由这些绝对 存在的统摄之下,则是修行者物我两忘的极乐,此为人。此像内外两个部分的结合,即可 理解为“天人合一”。这亦与福柯所述 “完全的快乐是与死亡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谋而合。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这件作品在材质和工艺上的特殊之处。这件作品内外两层皆为纯银铸 造,在白银表面鎏以黄金,鎏金明亮纯厚,材质之华贵无与伦比。纯银鎏金的西藏造像出 现于 15 世纪,存世者凤毛麟角。且此像造型极为复杂而细致 。比如内部的双身像,躯干和四肢皆为分铸,如要将这些交错的肢体严丝合缝的组织在一起,就对铸造的精密程度有极高的要求。因此,此像可以说融合了西藏当时最奢侈的材料和最顶尖的工艺。似乎只有以这种极尽奢华的方式,才能来诠释出生命的终极真谛。
此作经百年而保存状态极为完好,定是作为秘宝不轻易示人之缘故。由于此作通身不见铭文,它的身世只能留给今人想象。佛教仪轨以及法度在西藏宗教艺术中素来是铁律金规。古今中外,敢于超越铁律金规的人一定是不平凡的。造此像者一定拥有极高的宗教造诣以及社会地位 。遍观海内外西藏艺术资料,如此像者可谓绝无仅有,故堪称一件以人类灵性与智慧,奇思与妙想创造出的独一无二的杰作。它立足于佛教思想,跨越了时间与空间、宗教与世俗之间的界限,犹如一缕百年前的金色光线,照进了人类对于生命和自我永不止息的探索。
拍卖场次 : 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

lot:3593

更多西藏17世纪 银鎏金密修瑜伽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