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益王“琅风琼琯”仲尼式古琴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3,600,000-4,200,000

拍卖日期:2019-06-03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9年春季拍卖会
年代 : 明
尺寸 : 通长:121.5cm. (47 7/8 in.)肩宽:19cm. (7 1/2 in.)尾宽:13.5cm. (5 3/8 in.)
: 此琴呈仲尼式,形制宽大饱满,通体髹栗壳色漆,鹿角灰胎,质地坚硬厚实。琴首至护轸向内收窄,肩起近三徽,琴肩部呈半月形内收,下部收腰挺拔有度,尾部冠角简洁大方。琴背设长方形龙池与凤沼,项间镌篆书琴名“琅风琼琯”,龙池两侧镌行书诗文:“秋瑟高飚来青色之鸣鹤” 、“琳琅雅韻起幽壑之潜蛟”,龙池内左右书:“大明嘉靖甲子夏五月之吉,益国潢南道人获古桐材雅制。” 凤沼内刻:“洪都琴士涂桂奉命按式监斫”。嘉靖甲子年为1564年。龙池下三方印鉴,分别为钟形印鉴“湟南”、 外圆内方并龙纹环绕 “益藩雅制”,以及“存诚养德” 方印。琴背面款识原皆施朱砂描金。桐木材质松黄古旧,较此琴制作时间更古。抚弹之下,手感轻盈,按泛飘逸,低音松厚,中音坚实,高音嘹亮,三准均匀,符合古代“审音九德”之标准,极具古风古韵,明代是我国琴学发展的一个繁盛时期,从宫廷到民间,在琴曲、琴器、琴论方面,创作、流传下来丰硕的文化遗产。明代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建立了同姓分封的藩王制度,藩王在永宣之后虽然失去了实际的军事政治权利,但是在政治结构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经济、法律和文化方面享受特权,藩王的贵族精神在社会各个领域表现突出,尤其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在宫廷各种限制之下,藩王被束缚的政治意识能量转移到以诗言志,寄情佛道,事琴书而作伴,招风月以为朋,不仅研习琴曲,还大量斫琴,著述琴论,对琴乐发展贡献巨大。后世称明代宗室 “宁、衡、益、潞”四位藩王所制之琴为“四王琴”。据《琴学丛书》记载:“明代宁王、衡王、益王、潞王皆斫琴。”潞王琴最多,益王次之,宁、衡最少。
《明史》卷十四《宪宗本纪二》载,明益王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始封,封地在建昌(今江西南城),共传六世,与明偕亡。朱翊鈏(1536-1603年),自号潢南道人。明太祖九世孙,宪宗四世孙,益恭王厚玄孙,昭王载增长子。嘉靖二十五年(1546),其父载增卒,翊鈏时年十一岁,后其祖父袭封益亲王,翊鈏受封世孙。至万历八年(1580),得嗣益王。在位二十四年,寿六十有八,于万历三十一年薨。谥号宣王。朱翊鈏 “嗜结客,厚炫(其上一代益恭王)所积府藏,悉斥以招宾从、通聘问于诸藩,不数年顿尽。”当时凡能操琴艺者莫不思奔其门下。常命名家制琴而亲为监制。
明代宫廷宗室以外,制琴名手亦复不少,其中江西涂氏就是是颇富盛名的斫琴世家,《今虞琴刊》曾载涂氏造仲尼式琴,其音洪透。如今现存益王琴多见于馆藏,私家珍藏寥寥。
目前所见博物馆藏益王琴有:天津博物馆藏 “玉韵”(大明万历七年)、故宫博物院藏 “天风环佩”(大明万历陆年),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韵磬” (大明隆庆四年)、湖南省博物馆藏 “朝阳鸣凤”(大明嘉靖甲子)。
参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吴钊主编,《中国古琴珍萃》,1998年,紫禁城出版社,页148.?
故宫博物院编,郑珉中主编,《故宫古琴图典》,紫禁城出版社,2010 年,页132.
记戊申杨宗稷造神农式古琴
杨宗稷于琴界的地位,如查阜西先生所说:“三十年来,时百琴艺曾独步燕都,又复集成巨著,琴弟子满天下,琴坛已许为一代宗师。”
杨宗稷(1863-1931),字诗伯、时百,清末贡生。祖籍湖南宁远,原姓欧阳,名为欧阳宗稷。他自幼尤爱音律,交游丰富。后历任礼制馆编纂、山西省署参议、湖南南华安厘金局长、南县县知事、前交通部检事科长、前清邮传部主事、学部主事、京师人学堂帮办等职。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好友张百熙(1847-1907)致函约到京共事,杨时百由此携妻带子入京,先在总理学务处工作。同年,被聘其为京师大学堂支应襄办,协助管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的财务收支。1904年,选为学部主事。1906年,调邮电部侍郎正式工作三年。
此次这床神农式古琴琴腹墨书款“光绪戊申宁远杨宗稷造”,光绪戊申为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是年,杨宗稷结识当时琴坛泰斗黄勉之,开始重拾丝桐。杨宗稷曾在《琴学丛书?琴粹四》《琴粹自叙》中写道:“予弱冠嗜琴,传习数曲,迨寻旧谱,迄不成声。于是每遇操缦之士,必询学谱之法,皆谓非改不可弹,于是心意遂灰,竟成疑窦,决然舍去,垂廿余年。戊申仲春,浮沈郎署,索居寡欢,重理丝桐,以消永日。嗣闻金陵黄君勉之,不改旧谱能弹大曲,从习《羽化》 一操,乃得所谓吟猱之法,于今三年矣。”
当年黄勉之的学生中曾经有军机大臣张之洞、皇亲贵戚溥侗、叶诗梦、史荫美、贾阔峰等人。当时杨宗稷已经45岁,对于古琴、琴书、曲谱精研尤为专注,黄勉之由此也对他格外看重。可以想象,此次这床在杨宗稷重理丝桐之年完成的神农琴,一定少不了与黄勉之师门同好的交流品鉴。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杨宗稷逐渐用二十一年时间完成《琴学丛书》,约四十万字,集古今琴书大成。
有说杨宗稷于1917年开始以”九嶷琴社”之名教琴,无论1917或是1918,多是与黄勉之习琴交往时期。此后在琴史上赫赫有名的“九嶷派”因此得名,杨宗稷也被琴界称为“九疑宗师”。当时的地址就在宣外丞相胡同四十三号(共房二十一间半)。弟子中有管平湖、李浴星、李静、关仲航、彭祉卿、吴冠周、招鉴芬、金致淇、齐执度、虞和钦等。其子杨葆元,其女杨宝书亦能琴。
1920年开始杨宗稷常在为纪念张百熙而建的岳云别业(西城区盆儿胡同55号)举办琴集。雅集人数最多时侯达七八十人,堪称“民国盛事”,据记载这也与溥侗的“相与提倡”密不可分。当年溥侗与杨宗稷、李伯仁曾在琴会上合奏《渔歌》。
杨宗稷当年藏琴曾达百张之多,《藏琴录》中记录了其中的五十三张古琴,之外在《琴学随笔》和《琴话》也有部分记载,初步统计至少有六十张传世或新制古琴。杨宗稷在当时所处的特殊时代所交往的多是皇亲、遗老、文人志士,能够见到较多的传世古琴。《琴学丛书》记载杨时百收藏古琴重于音色,纵使遇到制作不合常理,声音不佳的琴,依法修治之后,琴的声音也能和唐宋琴比肩。相对他修琴的数量而言,杨宗稷斫琴并不多。《琴余漫录》卷一中说明了原因:“予深谙制琴法而未尝多制,以良材不易得……”
此次这床神农式琴,为戴锡昌先生旧藏。戴先生字仲芝,上海人,生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以中医为业。当时因喜好书法绘画,与文艺界颇有交往,因此结识杨宗稷的儿子杨葆元(1899-1961年)。此琴即是当年杨葆元惠让。
戴先生儿子生于1944年,八十年代移民美国,据介绍“杨宗稷去世之后,抗战前后,杨家生活一度困窘,大约三四十年代杨葆元把家中的很多琴连带房子和地都一起释出,所得的钱都用来还债和维持生活。父亲说当初买这床琴是为了帮杨葆元度过难关,更多是接济一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买卖。因为杨家其实还有更好的琴,但父亲从来去提过,他认为那是乘人之危。这床琴也是杨葆元主动提出惠让,父亲以高价买下。当时杨葆元介绍此琴是他父亲杨宗稷早年自己亲造的,这样的琴一共就两三张,至后来他的琴都是让秦华造了。”
《历代琴学资料选》中曾提到杨宗稷开办“九嶷琴社”之后,因和者众多苦无多琴,遂派其徒秦华在南县斫近一百四十琴,其音色与唐宋琴不相伯仲,秦华至此亦声名鹊起。近几年曾见过一床夏莲居旧藏杨宗稷监制、秦华斫“存性”款伏羲式古琴,比较其形制、工艺当是模仿此件杨宗稷亲斫琴所造。
杨葆元(1899-1961),字乾斋,亦是近现代著名的古琴教育家、演奏家,为九疑派古琴第二代传承人,留下了珍贵的九疑派古琴音响资料及琴谱。由于杨葆元学琴刻苦用功,父亲杨宗稷严格管教,深得九疑琴学的精髓,常参加其父杨宗稷举行的岳云别业雅集活动。
上文中戴老提到的杨家“经济困难时期”,应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葆元离开北京辗转南下之时。此中转让先父杨宗稷遗琴,当是时局所迫。据记载杨葆元1935年2月离开北京。先到南京,与李伯仁、夏一峰、徐元白等人曾组织青溪琴社雅集。后又辗转到重庆,直至抗战胜利后,杨葆元才能回到北平,琴学活动开始展开,并与溥雪斋、汪孟舒、张伯驹、杨葆元、沈幼、关仲航、王迪、郑珉中、白祥华等人,在王世襄先生芳嘉园举行古琴雅集,此为解放以后又一古琴盛事。
拍卖场次 : 丝桐金声—名家藏珍古琴萃选

lot:4410

更多明 益王“琅风琼琯”仲尼式古琴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