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士陵刻“古槐邻屋”广东绿石自用印章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250,000-350,000

拍卖日期:2019-06-02 16:13:13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9年春季拍卖会
尺寸 : 2.5×2.5×4.2 cm.
: 出版:
1、《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第一册,P8,黄少牧编,上海西泠印社刊行,1935年。
2、《增选黄牧父印存上下集》P15,曾绍杰编,1977年。
3、《黄牧甫印谱》P1,西泠印社出版,1982年。
4、《黄牧甫印集》P6,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1994年。
5、《篆刻艺术》P46,徐利明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
6、《黄牧甫印影》上集,P57,戴山青编,荣宝斋出版社出版,1996年。
7、《黄牧甫经典印作技法解析》P92,重庆出版社出版,2006年。
8、《黄牧甫篆刻印风》P111,李刚田编,重庆出版集团出版,2011年。
钤印:上海博物馆藏“黄士陵 篆书八言联”。
印文:古槐邻屋。
边款:吾族自宋迁黄村,祠前古槐亦宋时物也,檂绿荫半亩洞,其中可容十人。同治二年毁于兵,明年孙枝复发分鼎足而峙。先君曾有诗纪其事,阅兹卅余年,高已出于檐矣,小子卜居适于其邻,因以名屋云。戊申正月,士陵自记。
黄牧甫(1849-1908)
安徽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晚年别署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精篆刻,初学浙派、吴让之、赵之谦,后取法汉人,脱胎而出自貌。印文秀劲而富有变化,布局峻险中寓平稳,有超逸之趣。用刀犀利,所作印面不事残破,极尽真率之感。存世有《竹瑞堂集》、《黄牧甫印谱》、《般若波罗蜜心经印谱》。
黄士陵的一生,尽在这两方印中
——关于黄士陵自用“末伎游食之民”“古槐邻屋”二印
晚清印坛,真正能与吴昌硕相提并论的,只有黄士陵。所谓“相提并论”,一是艺术上二人都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二是这种风格还能获得后续的追捧,形成某种流派以及长远的影响。就此而言,黄士陵实至名归。只是比起吴昌硕晚年得享成为艺坛主盟的无限荣光,黄士陵一生则要清寂得多。
黄士陵的出身并不算差,父亲黄德华曾任宁国府教授,诗文、书画、文字训诂之学无所不通,有《归田录》《竹瑞堂诗钞》等。黄士陵的文艺启蒙比起一般人要早得多,八九岁就开始操刀刻石,很早就在乡里有了名声。1863年太平军与清军在黄士陵家乡黄村一带激战,此后黄父去世,黄母因家产之争自缢而亡,黄士陵的人生从此急转直下,不仅没有条件继续接受教育,为了生活,不到二十岁的他还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南昌投靠胞弟谋生。
谋生,并不仅仅是卖字刻印就能解决的,有时候还得为书店誊写书签,在照相馆当店员,当然,一旦没有订单,失业赋闲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光绪八年(1882),33岁的他移居广州,光绪十一年(1885)到十三年(1887),在志锐等人的荐举和资助下,黄士陵到北京国子监求学,得以遍观京城藏家所藏金石文字,篆刻风格逐渐变化出新的意趣;此后还是回到广州,一边在广雅书局校书,一边继续鬻书卖印,那是他艺术生涯中最好的十三年,他那种在平直光洁中蕴含古拙浑厚的篆刻风格至此基本形成。
光绪二十二年(1896),48岁的他回忆起这半生的飘零,刻了“末伎游食之民”一印,所谓“末伎”,意思是不足道的技艺,显然说的是篆刻,而他正是靠着这不足道的技艺四处“游食”走到如今的,简单六字包含的是外人难以体会的感慨。边款中则说的更明白:
陵少遭寇扰,未尝学问,既壮失怙恃,家贫落魄,无一日为衣食计,溷迹市井十余年,旋复失业,湖海飘零,藉兹末伎以糊其口。今老矣,将抱此以终矣。刻是印以志愧焉。
这基本是一篇黄士陵自撰的“半生行状”,自知有一技傍身,却没有一丝的成就和欣慰,只有无尽的惭愧和苍凉。此印仿汉人,用刀犀利迅疾,线条劲挺,布局上为呼应“末”字上部的红色空间,“之”“民”二字中间拉开距离,再加上一些故意冲出线条的刀痕,让看似平稳的印面马上有了生气,极见匠心。这种处理方法,表面上是一种巧思,其根本则是黄士陵对于汉印艺术异于常人的理解,即不刻意做残破,亦能在工整中见浑厚,这跟赵之谦论汉印“不在斑驳而在浑厚”的理解如出一辙。
不过,艺术上的进取显然并不能带给黄士陵内心完全的满足,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当时已经走在巅峰路上的他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谢绝多方挽留,回到故乡黟县;中间除了应端方所邀到武昌帮忙编辑《陶斋吉金录》外,就没再出去过,光绪三十年(1904)黄士陵彻底告老还乡,隐居于几年前刚在老家修盖的“旧德邻屋”中直到去世。这栋屋子旁有棵老槐树,在光绪年的最后一个年头,黄士陵刻了一方“古槐邻屋”,边款中说:
吾族自宋迁黄村,祠前古槐亦宋时物也,秾绿荫半亩,洞其中可容十人。同治二年毁于兵,明年孙枝复发,分鼎足而峙,先君曾有诗纪其事,阅兹卌余年,高已出于屋簷矣。小子卜居适于其邻,因以名屋云。
这段文字因家旁的古槐树而起,古槐为宋时所植,原本极茂盛,后被兵火所毁;到了第二年又复生,黄士陵的父亲曾有诗记录这件神奇的事。一株槐树联系着黄姓、个人的童年、战火和父亲,可以说黄士陵的生命从这株槐树而开始,最后出走半生,归来仍在槐树旁。文字说的虽然是古槐树的变化,而又何尝不是几十年来人世的沧桑呢?此印敦厚凝重,平淡朴实,应该正是晚年黄士陵心境最真实的反映。
刻完这方印就是宣统元年(1909)了,这年61岁的黄士陵匆匆辞世,这方印是他最后的作品之一。
拍卖场次 : 清宁—金石篆刻艺术

lot:4158

更多黄士陵刻“古槐邻屋”广东绿石自用印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