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斗彩莲托八宝纹贲巴壶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3,800,000-4,800,000
拍卖日期:2018-11-20 20:48:2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8年秋季拍卖会
年代 : 清乾隆
尺寸 : H:19.3 cm (7 5/8 in)
: “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参阅]《CHINESE CERAMICS: The New Standard Guide》, 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THAMES AND HUDSON,页295,图612。
此壶以白釉做地,胎质细腻,釉质光润,洗口,束颈,球形腹,高足微撇,由上至下用斗彩依次绘纹饰,腹部主体纹饰为暗八宝纹,有龙首吞噬状流弯曲向上。足内施以松石绿釉,青花书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件瓷质贲巴壶造型源自藏族地区寺院内祭祀用品的金属材质的贲巴壶,是一件将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宫廷御瓷结合的器物,更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其秀美的造型、精细的绘工、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的纹饰浑然一体,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地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融合。
“贲巴”为藏语音译,梵音原作“军持”,既藏语“瓶”的意思。密宗《千手千眼观音大悲心经》曰:“若为生梵天者,当于军持”。《庶物异各疏》:“梵语军持,一云军迟,此云瓶也”。又《释氏要览》云:“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大悲心经》又曰:“若为令一切饥渴有情得以清凉者,当为甘露手”。其手印图解亦为握水瓶,故军持复称甘露瓶。贲巴壶有流嘴、但无执柄,使用时手握壶颈,若贲巴壶省去流嘴,便称贲巴瓶,佛教徒用于盛水,或在其中插草作为礼佛陈设而称为藏草瓶,因此,贲巴壶也称藏草壶。
明朝时期瓷质军持大多有流嘴,形状与清代贲巴壶略相似,只是结构轮廓简洁,纹饰青花,无多装饰,仍为用具,而贲巴壶出于清官窑者则为喇嘛教法器。相传释迦牟尼平生有九龙灌顶事迹。《楞伽经》说:“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又传闻天竺国王即位须以四海之水灌顶以表祝愿。故我国藏传佛教将贲巴壶专用以宗教仪式。元代西藏喇嘛教(佛教分支)传播蒙古,而满族受蒙古文化影响很深,也尊喇嘛教。贲巴壶成为藏传佛教的佛事活动中贮水用的净水壶,多用金、银、铜制作,而瓷质贲巴壶最早是从清代康熙时期开始制作。清代皇家信仰佛教,景德镇的御窑厂、宫廷造办处大量生产了各种瓷质的佛教用具,乾隆皇帝更是亲自对其用途、造型、纹饰给予具体指导,除了作为宫中佛堂的法器外,也用来供朝廷赐给西藏地区的佛教寺院。贲巴壶即为其中一例。乾隆、嘉庆时期,文献曾记载,乾隆皇帝祭祀泰山岱庙时,就曾出现过贲巴壶。贲巴壶的烧造工艺,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嘉庆以后,贲巴壶的烧造基本就停止了。同时期以宗教为题材烧造的清代御窑瓷器作品,除此类贲巴壶以外,还有藏草瓶、多穆壶、贲巴瓶、金釉法轮、金釉无量寿佛、七珍、八宝等瓷器,它们不仅使藏文化得以在清代宫廷传播,更促进了汉、藏、满、蒙族上层文化的交流。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有相似品可供参考。
拍卖场次 : 供御-宫廷瓷器及古董珍玩
lot:2317
更多清乾隆 斗彩莲托八宝纹贲巴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