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依斯•奇斯林 桌上的靜物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HKD:800,000-1,500,000

拍卖日期:2018-10-02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國嘉德香港2018秋季拍賣會
作者 : 莫依斯•奇斯林
作者生卒 : 1891-1953
年代 : 一九一七年作
形式 : 油彩 畫布
尺寸 : 54 × 65 cm. 21 1/4 x 25 1/2 in.
: 款識
Kisling 1917(左下)
M.Kisling PARIS OCTOBRE 1917 (畫背)來源
巴黎Bing畫廊
瑞士私人藏家於1929年得自上述來源
2004年6月22日,倫敦蘇富比春季拍賣會,拍品編號165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絢麗奔放,光燦攝人
蒙帕拿斯無冕王奇斯林珍罕《桌上的靜物》登場
「我是如此熱愛生命」
—奇斯林
用色豐富明亮,下筆大膽恣意,其畫中厚彩下的女子柔美鬱抑,却毫又無違和感地令人萬分驚艶,一如是次上拍的《桌上的靜物》作品中那置於黃藍與胭脂色絨布相迭場景之前的戲劇性景致,藍白瓷盤中的葡萄、鮮梨,經高反差的寒、暖色相互襯托,如經甘露滋潤後復活并躍出於畫布之上,散發著成熟而誘人的風姿果香,誘惑著觀者走進蒙帕拿斯(Montparnasse)的黃金歲月。奇斯林(Moïse Kisling) 的作品不論人物,或景象中的一草一木,均染上其强烈標志性色彩,讓筆下之景物煥發無可比擬的生命力與青春光彩。
巴黎學藝之路
原籍波蘭的奇斯林,二十歲時進入故鄉克拉科夫的美術學院求學。其天賦的美術才華與出色繪畫表現,獲啓蒙老師潘其維齊(Józef Pankiewicz) 賞識。其深受印象派所熏陶并與雷諾瓦 (Pierre-A.Renoir)、波納爾(Pierre Bonnard)私交甚篤的師長在奇斯林畢業時,勸他應把眼光投向藝術之都巴黎,而不跟隨區域性的大潮赴德國進修。奇斯林不負恩師的期許,毅然拿著獎學金西赴巴黎,先落脚於蒙馬特,後遷往蒙帕拿斯,展開日後27年的精彩生活。
早在1910年代,蒙帕拿斯便取代蒙馬特 (Montmarttre) 成爲巴黎藝術活動的新中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懷抱藝術熱情,力求掙脫家鄉傳統束縛的藝術家。當地租金低廉的閣樓小屋可租售爲工作室,减輕藝術家的經濟壓力;而該區幾家咖啡廳,如知名的穹頂咖啡館 (La Rotonde) 亦可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說著不同語言的過客們相遇、交流,建構一個自然而多元、自由且充滿創造力的人際網絡。這群聚於該地,而後在藝術史長河中大放异彩的藝術家,在創作風格上難以被歸類,但對後世影響深遠。藝術史學者依其活躍區域統稱之爲「巴黎畫派」(Ecole de Paris),當中包括一衆開啓現代藝術大門的大師,如來自西班牙的畢加索 (Pablo Picasso)、俄羅斯的夏加爾(Marc Chagall)、義大利大利的莫迪裏亞尼(Amedeo Modigliani)、立陶宛的蘇丁(Chaim Sutin)、中國的常玉、潘玉良、日本的藤田嗣治,以及巴黎本土的馬蒂斯(Henri Matisse) ,而當中,來自波蘭的奇斯林,更是不可忽視的代表。
蒙帕拿斯之王
由於熱情、大方的性格,使奇斯林人緣甚佳,甫抵法便和畢卡索、蘇丁與夏卡爾交游,更與莫迪裏亞尼結爲終身摯友。他的畫室一度成爲作家、詩人與藝術家的聚會中心。其中奇斯林與同以瀟灑俊美、才氣縱橫齊名的莫迪裏亞尼相知相惜,并在最窮困的時期,將顔料分享給莫氏作畫,同甘共苦,甚至在1920年莫迪裏亞尼病故時,不遺餘力替其張羅身後事,足見兩人的交情。
進駐蒙帕拿斯不久後,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衝擊了當地的藝術家。當藤田嗣治前往英國之時,奇斯林於1915年不顧一切,自願投軍入伍奔赴戰場,抵禦入侵法國的德軍,同年他在戰場上中彈受傷,其英勇表現除獲法國政府授予國籍身份,并也讓他認識了一位馬隊高級軍官的女兒葛羅絲(Renée Gros),爲兩人日後的戀情與婚姻埋下伏筆。
1917年,迎來了奇斯林最開心的一年。時常贊助在巴黎舉辦的舞會,并定期於每周三邀請當地藝術家、音樂家、作家到工作室享用午餐,彼此交流,好客大方的他,繼好友莫迪裏亞尼被稱爲「蒙帕拿斯王子」後,美術記者爲奇斯林冠以「蒙帕拿斯之王」的稱號。同年8月,他與葛羅絲共諧連理,并舉辦了盛大的婚禮。他的超級人緣讓整個蒙帕拿斯區振奮莫名,從咖啡館、酒吧、妓院再到他的工作室,以奇斯林之名不分晝夜地狂歡了整整三天。是次登場的《桌上的靜物》正是作於他新婚後兩個月的秋末之際。
寓意深遠的人生樂章
「比之與他畫的女人與瓶花毫不遜色,奇斯林的靜物作品繪出令人驚艶、尤勝鎏金的瑰紅華光,好比盛夏中法國南部的風和日麗,被他留下了一角置於畫布之上。」
—藝評家卡地耶(Jean-Albert Cartier)
綜觀奇斯林畢生創作,在靜物主題的作品中,他多以花卉爲主,甚少出現瓜果主題,突顯了《桌上的靜物》一作的珍稀與可貴。作品中,前中後三景分明,當中他「尤勝鎏金」的用色特色全然被彰顯出來。如在背景處,右邊一張閃耀著土黃與錳藍彩交迭的絨布,伴隨著左方如教皇身披的胭脂彩華麗布幔搭建出我們眼前戲劇性的場景舞臺。藍、紅與寒暖色高反差相互襯托,拉開作品張力的維度,展現奇斯林對色彩卓絕的品味與高超掌握度。前景桌上放置的牛奶罐與盤上鮮嫩欲滴的葡萄與蜜桃、清脆的葉子,高低相間,自成韵律,達到一完滿的平衡。看似尋常的生活一景,實際上別具深意,如同傳統古典靜物繪畫一般,畫中的元素均各有其象徵的指涉。如在此作的桌案上,觀者可見一白紅相間的流蘇布,此紋飾并不常見於法國,實際上爲典型波蘭的傳統樣式,一語道出了奇斯林的身世,點出了作爲一個浪居异鄉的游子,對於故鄉的懷想,以及他對故土文化的肯定與眷戀。而這樣的流蘇布,也曾出現在奇斯林1931年的《圍上了披肩的年輕女子》(Jeune fille au châle) 中。
而盛裝瓜果的鈷藍白瓷盤,爲20世紀初期受東方外銷瓷與元青花影響而生的産物,常見於法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青花盤帶有展望生活富足的寓意,此起源自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來自東方的青花瓷即被視爲珍寶的典故。而盤上結石累累的葡萄,代表著救贖與豐收,以及享樂人生的酒神戴奧尼索斯;而桃子,在天主教義中代表真理、救贖、財富與家庭,搭配後方豐碩清脆的葉片,綜合性地指涉了藝術家和葛羅絲的婚姻、此時圓滿的人生狀態,及其內心對於開枝散葉的成家喜悅。如盤上的桃子爲兩大一小,或象徵了他和妻子,與未來的子女,奇斯林在此悄悄地對我們訴說著一個甫爲人夫的男人,正歡慶著美好的人生。在歌頌青春的同時,期許著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并爲其準備一個富裕欣實的「家」的擔當。
奇斯林初期的作品受老師潘其維齊影響,故有塞尚(Cezanne)和德朗(Derain)影子,後來逐漸形塑出己身的風格。即使畢卡索一度鼓勵他采行立體派畫風,他依舊堅持走自己的道路而不跟隨潮流。其作品以豐艶色彩聞名,此《桌上的靜物》用上他一貫特色的鎘朱紅、瑰茜紅、鎘黃等色。其中的錳藍更是一種在1910年才開始生産的顔料,見奇斯林對嘗試新事物的熱情。回憶旅法藝術家常玉在蒙帕拿斯生活四十餘年,在其1920年甫抵法之時,奇斯林已爲蒙帕那斯之王。常玉在繪畫主題上,對於裸女、人物、花卉、靜物的選擇,以及作品中彌漫著濃濃的東方神采,或許某種程度上亦受到奇斯林的啓發,展現有趣的對話。兩人均以其畫筆,向世人訴說的他們大膽、無畏、對於生命的熱情,以及在現代創作之路上,對於其文化本源的關照。
拍卖场次 :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lot:63

更多莫依斯•奇斯林 桌上的靜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