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 摩诃僧祇律卷第十七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2,000,000-4,000,000

拍卖日期:2018-06-18 22:57:45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8年春季拍卖会
作者 : 宋人
形式 : 手卷 北宋写本
尺寸 : 31.0×386.0 cm. 12 1/4×152 in. 约10.8平尺
: 说 明
1.《金粟山大藏经》是北宋时由浙江海盐县金粟寺广惠禅院发起并组织抄写的一部大藏经。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重视,被奉为至宝。目前所知,《金粟山大藏经》存世不足三十件。
2.此《金粟山大藏经》,为《摩诃僧祇律》卷第十七《明单提九十二事法之六》的部分内容。共6纸半,每行17字,朱丝栏。高31厘米,长386厘米。
3.《摩诃僧祇律》四十卷,为佛教戒律书,简称《僧祇律》,意译《大众律》。为印度佛教大众部所传的广律。

金粟山大藏经之摩诃僧祇律第十七卷
文/萧闻
《金粟山大藏经》是北宋时由浙江海盐县金粟寺广惠禅院发起并组织抄写的一部大藏经。卷端往往写有“金粟山广惠禅院转轮大藏”,因此自宋以降,人们都习惯称其为“金粟山大藏经”。据明万历年间海盐县令李当泰所撰《云岫庵藏经阁记》记载:“昆弟五人,万轴疾书,如一手然,无可分别,菩萨化身也”。明人胡震亨在《海盐县图经》也称:“金粟寺有藏经千轴,用硬黄茧纸,内外皆蜡摩光莹。以红丝栏界之,书法端楷而肥,卷卷如出一手。墨光黝泽,如髹漆可鉴。纸背每幅有小红印文,曰“金粟山藏经纸”。后好事者剥取为装潢之用,称为“宋笺”。徧行宇内,所存无几……”
《金粟山大藏经》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重视,被奉为至宝。明人李日华在其《味水轩日记》就曾提及。
李日华(1565—1635)字君实,一字九疑,号竹懒、痴居士等,浙江嘉兴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喜藏书,工书画,善鉴赏,与董其昌、王惟俭齐名,并称“三大博物君子”。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二:
二十八日,购得祝枝山行书《古诗十九首》,用金粟山藏经纸五张。款云:“甲申秋七月望后一日,过守溪内相园中辱林屋留饮,出经纸索书《古诗十九首》。酒次,勉为应命。允明”文衡山跋云:“枝山先生咸称草圣,此卷笔力遒劲,乃法钟繇,人不可及。有客持览,书此为识。嘉靖丙戌二月。征明”。书又有彭年、文嘉、顾德涵、王世贞、李攀龙、周天球诸跋。盖王文恪公物,后王元美购得,以贻李于鳞者。
这篇日记是李日华万历三十八年 (1610)六月二十八日记的,记录了他购藏祝枝山行书《古诗十九首》。根据祝枝山题款可知,此《古诗十九首》是退隐多年的内阁学士王鏊宴请祝枝山,宴饮间,王鏊出金粟山藏经纸五张,请祝枝山书写的。这件《古诗十九首》上还有明嘉靖五年 (丙戌,1526)二月文徵明题跋一道,另外还有彭年、文嘉、顾德涵、王世贞、李攀龙、周天球等人的跋文。原为王鏊珍藏,后由王世贞购得赠送给李攀龙的。王鏊为当时著名书法名家,其书法清劲爽健,结字纵长严谨,得峭拔风神。王鏊请祝枝山用自己珍藏的金粟山藏经纸题写《古诗十九首》,不难看出,王鏊对祝枝山书法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王鏊对金粟山藏经纸的珍爱。
此外,清人阮元《石渠随笔》卷八有《论纸笺》一文,其中有“金粟笺”一条:
金粟笺,以色白而坚知有蜡者为最;其次,则老黄色亦坚致;若黄白不匀,质理松者,即不得墨气,其有经字墨迹者,概不用之。其印字各种不一,如“金粟山藏经纸” “转轮藏”“法喜大藏”“倪仁禀造”等不可悉记……金粟笺,金元人画即有用之者……御笔卷册轴最爱旧宋纸,有偶书不慊意,命艺匠通刮去一层再写者,题旧画亦偶有刮去再写者。又有大册以金粟笺接补装成,冺然无迹,而作擘窠书者。
上述文字不仅阐述了金粟山藏经纸的等级及特征,而且还说了金元时期的人就有用金粟山藏经纸画画的。阮元还描述了清代皇帝爱用宋纸书写绘画,将写得不如意的让艺匠刮去重写,可见其对金粟山藏经纸的珍爱。此外,还将金粟山藏经纸拼接成册,以写大字。
阮元所说非常正确,譬如乾隆皇帝就非常喜欢,曾多次作诗提及,如《用金粟藏笺书经朅尔成诗辄书于后》:
昔彼金粟山,制此藤苔质。杀青印法华,青莲辉佛日。巧擘始何人,云影犹余霱。品过澄心堂,用佐随安室。伊余岂知书?聊以学抢笔。惟兹玉版良,义从金口出。作字于何宜,恰称波罗蜜。同异异中同,一二二而一。(《御制诗二集》卷一)
又如《赋得金粟山》:
嶕嶤俯碧川,涌出拟青莲。金粟如来影,春山太古禅。分明契倪筦,可以谢蹄筌。茧纸闲临帖,朅思赵宋年。(《御制诗二集》卷七十六)
这件《金粟山大藏经》,为《摩诃僧祇律》卷第十七《明单提九十二事法之六》的部分内容。共6纸半,每行17字,朱丝栏。高31厘米,长386厘米。卷首行为“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尓时世人笃信”;卷末行为:“若和尚阿阇梨前与欲已后更违越毗丘罪是故说”。
《摩诃僧祇律》四十卷,为佛教戒律书,简称《僧祇律》,意译《大众律》。为印度佛教大众部所传的广律。释法显于隆安三年(399)前往中印度抄回梵文本《摩诃僧祇律》,并于义熙十四年(418)与天竺佛陀跋陀罗共同译出。全书分为比丘戒法和比丘尼戒法两大部分。卷一至卷三十五为比丘戒法,列举比丘戒218条、杂诵跋渠法113条、威仪法50条;卷三十六至卷四十为比丘尼戒法,列举比丘尼戒277条、杂诵跋渠法34条。
佛陀跋陀罗,东天竺(今印度)人。少林寺首位住持,曾为北魏孝文帝讲经。孝文帝为其设禅林,开凿云冈石窟,建少林,供其传法。
释法显(334—420),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另一说,上党郡襄垣(今山西长治襄垣)人)。隆安三年(399),释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归国。释法显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比玄奘西行取经尚早227年。
目前所知,被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奉为珍宝的《金粟山大藏经》存世不足三十件。这件《金粟山大藏经》为传世珍品,堪称凤毛麟角!愿知者珍之,爱之!
拍卖场次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

lot:423

更多宋人 摩诃僧祇律卷第十七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