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徙父己』觯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400,000-480,000

拍卖日期:2018-06-18 20:21:49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8年春季拍卖会
年代 :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尺寸 : 18.5cm. (7 3/8 in.) high 7.3cm. (2 7/8 in.) wide
: 著录:《塩冶金雄收藏集》(日本),1938 年出版,雄山阁发行

铭文:徙父己

牧心斋『食后——古代香、茶具展』展品(2018 年| 嘉德艺术中心)
“徙父己”觯
侈口束颈,下腹向外倾垂,圈足外侈。上有盖,盖呈弧面,钮作半环状,半环两端均作长角龙首状。器盖饰连珠纹及云雷纹,圈足及颈部环饰目雷纹,觯内壁底部铸有铭文“徙父己”三字。此器应为商晚周早期的徙氏家族为纪念他们的父亲“日名己“而铸造的用于祭祀祖先的礼器。
觯为商周时期的饮酒器,起源于山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觯(图1),自殷墟一期出现后,发展迅速,至殷墟四期开始成为酒器的核心组合,西周早期取代觚的地位,与爵搭配构成酒器的基本组合,其在青铜礼器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觯,大致有两种用途。其一为用于饮酒之器。《仪礼•乡饮酒礼》云:“主人实觯酬宾。”郑玄注:“酬,劝酒也。酬之言,忠信为周。”贾公彦疏:“此解主人将酬宾,先自饮之意……示忠信之道,故先自饮。”郑樵在《通志•器服略第一•尊彝爵觯之制》中更是明确记载:“爵与觯皆饮器,觯大而爵小……觯与爵同为饮器……”可见,在先秦礼书及宋人记载中,觯均为饮酒器。而依据《礼记•礼器》 所曰:“宗庙之祭,贵者献于爵,贱者献于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仪礼•特性馈食礼》曰:“实而爵、二觚、四觯、一角、一散。”可知,觯又为一种礼器,用于祭祀或礼仪性场合,并且代表着使用者高贵的身份和地位。
考古学界依据器口、圈足以及器腹横截面的不同,将青铜觯划分为型椭圆体觯、圆体觯、扁方体觯三个类型。三种类型皆在商周时期同时出现,而圆体觯甚至延续至春秋时期。根据已知的考古资料显示,目前所见到的青铜觯大多无盖,带盖觯所占比例极少,且多器型厚重、制作精美(相对无盖觯而言),且多出现于大型高等级贵族墓的酒器组合中,进而说明带盖觯在酒器组合中出现是墓主身份等级的象征。
就器型而言,本觯可归类为始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早期期的椭圆体狭颈式青铜觯。因西周早期的“禁酒”之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殷遗民奢华的饮酒风气。故而此时的青铜觯与殷墟相比,制作开始简朴化,带盖觯大量减少,无论是制作、还是纹饰装饰,都不似殷墟时期奢华。直到西周中期,“穆王修典”后,周人文化才得以完全确立,殷人文化部分被排斥,在重食文化的大背景下,青铜觯也难以幸免,并逐步走上了衰亡之路,只流行于少数高等级贵族中,西周中期以后就已不复见。
此件青铜觯,纹饰铸造深骏,布局疏密有致,整体器形于古朴敦厚间不失匀称挺拔,表面覆盖碧绿色薄锈,沉稳深邃,为整器平添了几许文雅之气。该器造型尺寸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父辛觯”(图2),及河南安阳博物馆藏“文父乙觯” 较为接近,纹饰与中国社会考古研究所藏“戈觯”(图3)类似,同为古代中国青铜酒礼文化之典型代表器。该觯曾著录于1938年于日本出版发行的《塩冶金雄收藏集》(图4),原文转译描述如下:“盛酒的器皿,高脚,有弧形的盖。瓶口用珠纹装饰,瓶身有云雷纹覆盖。瓶身内刻有‘徙父己’三个字。家族印的表面覆盖着蓝绿色的锈。(图5)”

参阅:
《故宫商代青铜礼器图录》(台北故宫,1998 年)
《安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图录—铜器》(安阳市博物馆编,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 年)
《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年)
拍卖场次 : 味余-牧心斋古代文房

lot:4663

更多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徙父己』觯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