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仲尼式古琴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6,800,000-9,500,000
拍卖日期:2018-06-18 19:45:34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8年春季拍卖会
年代 : 宋
尺寸 : 通长:123.3cm. (48 1/2 in.)/肩宽:21.6cm. (8 1/2 in.)/尾宽:14.6cm. (5 3/4 in.)
: 无名琴,仲尼式,黑色漆,金徽,小蛇腹段纹,琴体制作精细,造型浑厚凝重。有红木雕花纹饰镀金雁足一对。音量宏大。上海琴家卫仲乐先生于1949年以后得此琴。通长123,隐间113,肩宽21.5,尾宽14.5,厚6.5厘米。
——吴钊
卫仲乐先生在近代中国音乐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是第一张古琴唱片的演奏者,而且是海外第一张古琴唱片的演奏者,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古琴唱片演奏者。
卫先生师承郑觐文,是上海大同乐会主事之一。当时蔡元培、杜月笙、史量才、叶恭绰、梅兰芳、周信芳等都是乐会的资助者和常客。1933年卫仲乐在世界社举办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场个人民族乐器独奏音乐会。1934年由上海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录制第一张正式古琴唱片《醉渔唱晚》。1938年卫仲乐等到美国十几个城市巡回演出,这是在查阜西先生之前第一位在海外介绍中国古琴艺术的音乐家,并录下第一张海外唱片《中国民族音乐》。1941年他和许光毅等人创办中国管弦乐队,是当时最大的国乐团。1949年卫仲乐被聘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并担任中国音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并成为第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卫先生在民族乐器的演奏和教育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整个20世纪至今不可忽视的重要民族音乐家。
此琴是卫先生解放初期以约二十两黄金购回,是当年最为珍爱之物。1994年龙音出版的《卫仲乐演奏曲集》大部分曲目都是用它演奏的。另1996年“老八张”曲集中也收录了卫先生以此琴弹奏的《醉渔唱晚》和《流水》。此琴着录在吴钊先生1998年出版的《中国古琴珍萃》以及后来的增订版中。
传世优秀古琴历经时代更替,无论从历史文物,还是乐器的角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其中经过像卫仲乐先生这样的重要民族音乐演奏家、教育家收藏的古琴更是选中之选,珍稀可贵!
来源:卫仲乐旧藏。
出版: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老八张)卷8, 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 ,1994年,07醉渔唱晚、08流水。
《卫仲乐演奏曲集:音乐艺术七十年纪念集》,龙音制作有限公司,1996年,第150页。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吴钊主编,《中国古琴珍萃》,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第93-94页。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吴钊主编,《中国古琴珍萃》(增定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第122页。
卫仲乐藏仲尼式琴
明焰
吴钊先生1998年编着的《中国古琴珍萃》中收录的第一张仲尼式琴,是卫仲乐先生藏无名琴,介绍中这样描述:“无名琴,仲尼式,黑色漆,金徽,小蛇腹断纹,琴体制作精细,造型浑厚凝重。有红木雕花纹饰镀金雁足一对。音量宏大。上海琴家卫仲乐先生于一九四九年以前得此琴。通长一二三、隐间一一三、肩宽二一.五、尾宽一四.五、厚六.五厘米。”
从书上的照片来看,琴体形制规范,虽然略显宽大,但是比例关系协调,隐约能看到琴头的蛇腹断断纹,其它并无太大珍异之处。但是,见到琴器实物时,的确展现出非同寻常的气息。
首先是器型宽大却又端庄稳重:琴体总长虽然只有123厘米,但是肩宽却达到21.5厘米,琴面弧度非常饱满,琴项部棱角处做大幅度的倒圆处理,弦路以外由琴肩至琴尾同样呈漫鼓形,琴底面龙池、凤沼处由中心向两侧做减薄处理,通常情况下琴项部的底板会是平整状态,但是这张琴在项部两侧同样做了减薄处理。因此,虽然琴体厚度有6.5厘米,但是从侧面观看,琴体没有肥厚笨拙感。琴腰部内收转折幅度较大,在琴体轮廓中属于向内收敛的部分;琴尾宽度14.5厘米,略宽于常琴,但与琴肩和琴头的比例关系相呼应。琴面虽然有大量的倒圆与减薄处理,但是整个外轮廓的线条依然保持挺拔,在厚重中保持风骨气韵。将这张琴和其它仲尼式琴放置在一起时,对比效果更加明显,突显出雄浑与古雅的独特气质。
其次,琴面漆层保存非常完好,琴体均匀分布小蛇腹断纹,间以流水断纹,轸池和龙池以下在蛇腹断纹之间有区域性的冰片断纹。蛇腹断和冰片断等形状比较大的断纹主要的形成原因是琴体木胎在环境改变时出现膨胀与收缩,而表面的漆灰与漆层因密度远高于木胎,膨胀率却低于木胎,被木胎胀裂,从而产生断纹。琴面的断纹是琴器年代判断的一项依据,一般情况下,年代久远的琴面断纹会比较紧密,比如小蛇腹断、冰片断、牛毛断等。除了因胎体变化产生的断纹以外,漆面因经年的弹奏以及大气环境的影响会出现老化现象,产生一些细小的断纹,漆灰层中含有大量的鹿角霜,其密度与表面的漆层同样会因为密度不同而产生一些细小的断纹。张仲尼式琴的小蛇腹断纹之间隐约有一些冰片断纹,被一层薄薄的黑色大漆覆盖在下面,推测这层漆是前人的修复行为。老一辈琴家修复古琴时多以弹奏为首要目的,比较少考虑琴器的文物价值,为了便于弹奏,有时候会选择整体髹涂,蛇腹断纹之间的冰片断纹由于开裂的缝隙小,被修复的漆层覆盖以后目前尚未完全裂开。
通过显微镜观察,在琴项部侧面棱角处,发现有局部细密的冰片断纹与流水断纹,推测是当年修复时没有髹涂到的原始漆面;而局部破损处的漆灰部分呈现黝黑、致密状态,说明灰胎中含漆量很高;漆灰层的厚度不足1毫米,灰胎上的漆层也非常薄,说明斫琴时木胎的槽腹和琴面弧度把握非常精准,不需要用灰胎来塑形,而表面的髹漆也只有两遍,第一遍是原始的漆层,第二遍是修复时的漆层,两次髹涂都是高水准的工艺。
《中国古琴珍萃》中记录这张琴音量宏大,抚触琴弦的确如此,因为琴体的槽腹空间很大,胎体中木汁早已经干涸固化,木质酥黄,加之琴体结构比例关系合理,音色不仅宏大,并且松透苍古,音韵绵长,九德占据多数。由于弦路早年经过修复,保存状况很好,触弦手感颇佳,因此,卫仲乐先生常常以此琴相伴,雅集、演出均用这张琴,还用这张琴录制了《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中的《流水》和《醉渔唱晚》。从卫仲乐先生的演奏视频中也能见到这张琴的身影,足见卫先生对这张琴的喜爱与重视。
卫仲乐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演奏家、教育家,精通古琴、琵琶、二胡、二胡等乐器,堪称民族乐器演奏的全才。 1933年卫仲乐先生就在世界社举办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场个人民族乐器独奏音乐会,使用古琴、琵琶、洞箫等乐器,演奏了《梅花三弄》、《关山月》、《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曲目,大获成功。1934年卫仲乐先生参加百代公司的国乐队,录制了古琴曲《醉渔唱晚》和《阳关三叠》,1941年他和许光毅等人创办中国管弦乐队,成为当时最大的国乐团。1949年卫仲乐被聘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并担任上海国乐联谊会主任,卫先生在民族乐器的演奏和教育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张仲尼式琴底板没有刻琴名,龙池内也没有腹款,却陪伴这样一位杰出的民乐艺术家多年,从乐器和演奏角度来考虑,必定是卫先生精挑细选的挚爱。
这张仲尼式琴从形制来看,琴的长度123厘米比较常见,但琴肩宽度在21厘米以上的仲尼式琴并不多见,音乐研究所藏元代“秋声”琴通体长123.5厘米,肩宽21.5厘米,尾宽14.8厘米,琴面弧度也比较大,和卫仲乐先生藏的这张仲尼式琴尺寸较为接近,但是琴面造型没有卫先生的仲尼琴那么饱满。郑珉中先生在总结唐琴与宋琴特征时讲过:“唐琴项、腰做圆,减薄边侧厚度的传统风格,一直延续到北宋初年,‘虞廷清韵’琴可以为证。” 卫仲乐先生的藏琴在琴项腰以及琴底板的处理上具有唐琴的造型特征; 这张仲尼式琴的琴额也符合郑先生所讲的另一特征:“因琴的厚度较大,故将额下底板由轸池向外斜出达到减薄的目的,使之与两侧厚度一致,这是唐琴独具的时代特点。”另有山东省博物馆藏“玉涧鸣泉”肩宽24厘米,但是琴通长137厘米,其长度远高于普通文人琴,琴肩宽自然比较大,但是没有唐琴的造型特征。
郑珉中先生关于古琴断代使用标准器的综合判断方法,包括形制、刻款、髹漆、音色等方面,这张琴在形制风格上有唐琴的特征,小蛇腹断之间尚有一些模糊的冰片断,池沼内木质酥黄,音色苍古,虽然没有确切的腹款,但是古意盎然。准确的时代判断固然不易,却可以反向推论,这张琴的各项品鉴要素明显早于元明清三代,那么它的时代下限或可以定位宋,确切论断仁者见仁。
拍卖场次 : 丝桐金声—名家藏珍古琴萃选
lot:4605
更多宋 仲尼式古琴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