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 还乡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22,000,000-28,000,000

拍卖日期:2017-12-18 20:06:16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7年秋季拍卖会
作者 : 蒋兆和
形式 :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 : 182×108.5 cm. 71 5/8×42 3/4 in. 约17.8平尺
: 钤 印 兆龢
题 识 逃亡,逃亡,逃亡到何方?还乡,还乡,还乡不得更凄凉。腰束带,背前抗,为我儿孙挣希望。交通毁坏路途长,行不得也待天亮。饥寒交迫我彷徨,何时到家乡。国府还都之日。兆和。
展 览
1.“蒋兆和诞辰90周年纪念展”,中国美术馆,1994年5月10日-21日。
2.“不尽丹心—蒋兆和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国家博物馆,2014年11月15日-30日。
3.“人道之光-蒋兆和文献展”,势象空间,2017年9月2日-22日。
来 源 本幅直接征集自画家家属。
◎ “逃亡,逃亡,逃亡到何方?还乡,还乡,还乡不得更凄凉。腰束带,背前抗,为我儿孙挣希望。交通毁坏路途长,行不得也待天亮。饥寒交迫我彷徨,何时到家乡。国府还都之日。”
◎ 作品《还乡》的背后是一组惨烈的大数据,是一段中国的惨痛历史。
逃亡,逃亡,逃亡到何方?
◎ 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蒋廷黻的统计,日军的侵华战争使超过4200 万中国人民为躲避战火而被迫逃离家园,最终沦为难民。数以千万计的难民自西向东迁徙,形成我国近代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人口大迁徙,大逃亡。
◎ 1943年蒋兆和的《流民图》表现了这段历史。
◎ 理论家尚辉说:在抗战时期最能体现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中国人物画,是蒋兆和创作的《流民图》。这幅在中国画史上出现的第一件表现悲壮惨烈情感的巨作,用写实主义的造型语言和人物的心理刻画,给历史留下了民族屈辱与抗争的记忆。(尚辉:抗战题材美术诠释中国现实主义精神)
◎ 蒋兆和说:“当敌人铁蹄之下,田园不保,庐舍为墟,少壮散之,四方老弱,转乎沟壑,奸淫掠夺,屠杀焚烧,其身受之惨戚情形,虽人间地狱,不足以喻其万一也。兆和疾首痛心,窃不自量,思欲以素楮百幅,秃管一枝,为我难胞描其境象,远师郑侠之遗笔,而作后流民图。”
还乡,还乡,还乡不得更凄凉。
◎ 抗战胜利后,数以千万计的难民要还乡,迫切希望返回故土,重建家园。
◎ 1946 年 4 月 10 日的《大公报》,一篇《战后饥馑严重!》文章披露的数据:1946 年初,“中国战后之空前饥荒已普遍及 19 省,受灾人口达 3000 万,……为敌占领各省受灾人口统计如下:安徽 100 万,江西 200 万,江苏 300 万,湖北 200 万,河南 400 万,湖南 700 万,广西 100 万,广东 150 万,山东 250 万,浙闽 150 万,冀热200 万,晋察绥 150 万,东九省 100 万”
◎ 1946年4月20日的新民报,一则中央社南京十九日电公布了一个数据,一个可惊的数字:难民三千万。这是南京政院善救总署自日本投降后统计出的数字。三千万难民中,经行总各分署收容者,总数约达1百万人,遣送还乡者总数仅10万人。
◎ 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业务总报告中指出:由于交通工具极为缺乏,返乡难民“不得已竟致用木船,因而发生覆舟意外者达 7%,死亡人数达 9‰,汽车亦曾发生两次中途颠覆事件”,伤亡惨重。(潘燕红: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难民善后救济问题研究)
腰束带,背前抗,为我儿孙挣希望。
◎ 抗战胜利了,沦陷区的百姓们,谁不盼着与离开北平的亲人早些团聚。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在北平的政府机关,官办的大专院校紧急撤离北平,大批的知识分子抛下老父老母,去了大后方。
◎ 萧家算是幸运的,蒋兆和夫人萧琼的六哥六嫂与姐姐姐夫随工作单位去了重庆,抗战胜利后,很快回到了北平,因为萧琼的姐夫,六哥分别在政府与铁路部门任职。一般老百姓就不同了。蒋兆和的亲妹妹蒋万琦抗战初期是湖北蕲春最普通的一名银行职员,妹夫是参加过黄埔军校的一名最普通的国民党部队的抗战士兵。他们一家人团聚与哥哥相见的时候已经是1946年的夏末了。
◎ 抗战胜利那年,蒋兆和萧琼夫妇有了大女儿,请了娘家的表姐帮忙带女儿。表姐带着她的小女儿过来一起住。那小女儿徐廷瑛长的乖巧,嗓音好。常常被胜利广播电台请去唱歌。蒋兆和正是以她的形象创作了《爸爸永不回来了》。这是一幅表现哀悼抗战烈士的作品。作品很快发表在1946年1月出版的《北平景光》一书中。
◎ 1946年的春节,山门胡同蒋兆和的家满喜庆的。娘家人过来帮着包饺子。收音机里播放着徐廷瑛清亮的童声歌曲,蒋兆和抱着不到1岁的大女儿“数”饺子,娘家人奚落蒋兆和“穷小气”,饺子还要“数”,萧琼解释那是在逗孩子。蒋兆和确实很穷,在沦陷时期做国立艺专的兼任教员,胜利后还没了工作,因为在沦陷区的国立大学的教员都被解聘与甄别。此时的蒋兆和毫不在意娘家人说什么,也不为失业而苦恼。他仍旧一门心思地观察社会,捕捉他的创作主题。他发现萧家里有位小弟,长的黑乎乎的,正是他想画的形象。于是便把他请来做了《还乡》这幅画的模特儿。
◎ 蒋兆和把目光更多的倾注在社会底层的大量的难民身上。艺专同事、老朋友刘凌沧为他拍摄的一张照片,背后的画板上还贴着难民的素材。1946年蒋兆和只画了一幅《还乡》,但画板上有一幅又一幅的难民写生与积累,还有他的凝神思考。抗战八年,蒋万琦逃难8年,逃到长沙抱着吃奶的孩子躲避轰炸,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一百多架日本敌机的轰炸。4个孩子最后只剩下放在蕲春的大儿子还活着。彼此信件中获得的点滴信息足以使蒋兆和心痛,挂念,思索。《还乡》起笔于1946年的4月,此时她的妹妹正在返乡的途中艰难求索。
交通毁坏路途长,行不得也待天亮。
◎ 抗战胜利了,万琦想回湖北老家找儿子,却无法买到船票,次年国民党组建修平汉铁路的《铁道兵团》,取道武汉上海天津到北平,她才有机会找到儿子,才有机会随当兵的丈夫到北平。
◎ 抢救挣扎在死亡边缘的民众,复兴残破不堪的经济,恢复社会秩序成为战后国民政府的首要任务。二战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对抗战后的中国给以 6.75 亿美元的无偿援助,帮助中国政府进行紧急救济和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 根据赈济委员会的统计,“自抗战以来,由该会运送配置于后方的难民有 2208486人,救济人数达 7408892 人,据此估计需要帮助返回原籍的难民有 600 万人左右”(潘燕红: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难民善后救济问题研究)
◎ “交通毁坏路途长,行不得也待天亮。”这是还乡难民的心态与希望。《还乡》的落款时间:国府还都之日。即1946年5月5日。那一天南京举行了盛大的政府还都庆典。蒋兆和选择这一天诉说千万难民的心愿。
饥寒交迫我彷徨,何时到家乡。
◎ 蒋万琦的儿子一鹏到北平时,正是《还乡》这幅画上的那个男孩的样子,瘦成一个骨架子,脏兮兮的。萧琼赶忙联系了学校,一鹏上了武定侯小学。一鹏喜欢背着蒋兆和的大女儿做游戏,有一天萧琼发现一鹏全身长满疥疮,怕他不干净传染,便不让一鹏接触女儿。赶巧蒋兆和刚回家遇到了,蒋兆和轻声对萧琼说了一句“让他玩”就进屋了。80已过的一鹏对这段小小的往事记忆犹新,年代越久远,我们对这个小故事的解读愈加悲催。传染病本应隔离的,然而又怎能割舍亲情。特别是战争的环境,蒋兆和的悲怜、同情、亲情、爱情交织在了一起。
◎ 据统计,难民辗转流离,风餐露宿,食物和卫生条件根本谈不上,身体的极度疲惫也使人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大大降低。例如,在战时儿童保育会收容的难童中,由于长时间的奔波劳累,生活贫苦,大部分难童都染有皮肤病、沙眼、胃病、肺病、贫血病等,其中沙眼、疥疮、湿气占80%以上。(孙艳魁: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
◎ 一篇论文如下论述:抗战胜利初期,国内出现了短暂的和平,这为难民的遣返与救济提供了难得的、相对短暂的和平环境。然而由于内战的爆发,如苏北广大地区沦为战场,造成众多的苏北、淮北难民背井离乡避居上海。“据统计,1946年夏至1947 年2 月,流落在沪的苏北难民达5 万余众,一时间沿街满巷,食宿无依,形同乞丐,凄惨万状,流离载道,辗转沟壑,为状甚惨。”(龚喜林:胜利后难民的救济与遣返)
◎ “饥寒交迫我彷徨,何时到家乡?”这是千百万难民的呼声啊。
◎ 抗战胜利后,描述千万难民返乡的作品仅有两件,一幅是吕凤子的《噫,归矣》,另一幅是《返乡》。《返乡》,仅爷爷与孙子,仅4句打油诗便清晰地再现了难民返乡的历史。以后理论界的多篇论文以大量数据印证着这幅画作表述那段历史的准确性。它的价值与《流民图》等同,永远迸发着人道之光。
◎ 文革初期,《返乡》被中央美院造反派抄走。20世纪70年代末,蒋兆和得到平反,中央美院通知他取回被抄走的画作。蒋兆和得到消息兴奋之极,那时交通工具只有公交车,一堆轴画摊在地上,他抱不动,于是他把画轴撕了下来,一堆画卷成一个大卷抱回了家。
文/欣平
2017年8月11日
出 版
1.《蒋兆和画册》,图编38,1948年版。
2.《蒋兆和作品全集•上》图编77,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3.《荣宝斋画谱•蒋兆和人物部分》,第31页,荣宝斋出版社,1999年版。
4.《中国美术家作品丛书•蒋兆和》,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5.《中国画名家作品精选•蒋兆和作品》,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6.《《中国画名家经典画库•蒋兆和》,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7.《蒋兆和画集•上》,第144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8.《不尽丹心—蒋兆和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作品集》,第91页,安徽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
9.《人道之光-蒋兆和文献展》,第18页,势象空间,2017年版。
拍卖场次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lot:301

更多蒋兆和 还乡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