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 铜鎏金金刚铃及杵一套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400,000-800,000

拍卖日期:2016-05-15 0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6春季拍卖会
年代 : 明永乐
尺寸 : 高 22cm,高 18cm.
创作年代 : 明永乐
著录 :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清宫藏传佛教文物﹂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第175页。
: 永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在位于公元1403年至1424年,前后共22年。永乐是明朝经营西藏的重要时期,也是明朝治理西藏政策的完善和定型时期。永乐治藏的重心是宗教笼络政策,即对西藏上层僧侣广行封赏。在大规模封赏活动中,朝廷不仅赐予西藏上层僧侣封号和官职,而且赏赐大量珍贵礼物。在赏赐的礼物中,佛教造像及法器便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金刚铃及杵是密宗修法中最常用的法器,金刚杵象征善巧方便,也就是梵文的upaya,而铃则象征智慧,也就是prajna。两者在一起,象征著智慧及方便原是无二的,这也就是胜义菩提心的精义。通常修行者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摇金刚铃使之发出悦耳的声音。
长十二指
象征灭除了因缘链条上的十二因缘
三个圆圈
三个圆圈分别象征着“三门”,即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和无缘解脱门。
叉头
叉头既象征把人体内微观世界的轴中心比作中脉,又象征着那须弥上四面比作宏观世界的轴中心。
月亮和太阳
月亮和太阳的星相象征物,代表了方便和智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结合,以及俗谛和真谛的菩提心露的和一。
在佛教密宗中,金刚铃和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此套铃杵以黄铜铸造并鎏金,与明代宫廷造像铜质一致,同时又具宫廷鲜明特点,据此判断当属不刻铭文,用于当时内地皇家寺庙的明代宫廷法器。
一切法皆由心生,是故心生万法。是心虚妄相,是故万法虚妄相。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有人说前一句是归纳的,后一句是分析的;前一句是整体的,后一句是个别的。如果仅止于此,这是逻辑分析而不是禅。佛经中是这么说的:万法是一切诸法,是千差万别种种不同的现象;一是指本体或是全体,是完整的、统一的局面。不要把﹁万法﹂和﹁一﹂当成两样东西。从统一来看是一,从分析来看是一切。可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佛法中所谓的万法不离一心,跟哲学上的本体不同。从一心中流露出千差万别,然后千差万别又回归一心,此心可以是烦恼心或智慧心。凡夫众生不断由种种思想观念而产生种种行为,以他的行为而感受果报;这是凡夫所处的世界──心生种种法生。若从菩萨或佛而言,菩萨心中有一切众生,众生都没有离开菩萨的心,那是智慧心和慈悲心,是广度众生。佛法是这么说的,但这是不是禅呢?不是!禅法是不立一法,既没有生死的烦恼法,也没有出生死的解脱法。如果把它们分成两截来看,这就是烦恼。真正解脱的人是既不怕生死也不恋生死,所以没有一法和万法的问题。因此,若有人问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位禅师若是德山,一定给他三十棒;若是赵州,他可能会答﹁庭前柏树子﹂或﹁麻三斤﹂。﹁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在此并不代表任何意思,它是提醒你不要有分别心。佛法是有层次的,最高层次是不落阶梯,没有层次。
文章摘自《圣严说禅》
印度东部的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释迦牟尼打坐参悟以求得正觉从而脱离轮回之苦痛。“荒林丛莽之间,陵峦僻远,岂适宜于居处?寂寞难堪,孤身可畏。仿佛树妖林怪,窃去比丘心识,使之不得入定。”释迦牟尼的参悟惊动了魔王波旬,于是魔王先后派遣美貌女色和数万魔军前往诱惑和干扰,试图让佛陀放弃参悟。然而佛陀不为所动,始终保持禅定冥想的姿态,去追寻心灵的觉醒和脱离轮回的解脱。佛陀的成道是最初的澄明,这不朽的瞬间被世人铭记、传颂,后世的艺术家也代代延续地为之描绘、塑像。
塑像
这尊双色铜释迦牟尼成道相由黄琍玛和紫琍玛制成。佛陀的肉身以及身下的蒲团和须弥台由黄琍玛铸造,而衣裙部分则以紫琍玛为组成,两者之融合浑然一体,仿佛蜿蜒的河流顺势而汇入容纳百川的海洋;双色的配合又相得益彰,叫人由衷赞叹!观其容貌古拙而极具精气神,亦可遥遥怀想铸造工匠之技艺精湛且品味非凡。在岁月的洗礼中,凝炼的铜质弥显润泽细腻,仿佛璀璨的珍宝。
释迦牟尼象征智慧的螺髮被描以靛蓝;面部施以冷金,宛若皓月当空,庄严而圣洁;舒展的双眉,低垂的眼眸将目光拉向远方,挺翘的鼻梁,以及小巧的嘴巴将佛陀的法喜禅悦自内而外地流露出来;佛陀结全跏趺坐而端庄地正坐在蒲团之上,饱满健硕的身躯为造像树起了挺拔的风骨。面对魔罗重重阻挠的释迦牟尼坦然而从容,左手依旧置于肚脐前方,保持禅定印而恬静沉思;轻移右手以轻轻点触台座,没有一丝对魔罗的责备或是怨恨,只是如此淡定地触地,从而降除内外魔障—这便是释迦牟尼感知觉悟的成道相。
厚实的蒲团正中雕刻兽面、两边錾刻的卷草相互缱绻迸发出勃勃生机。须弥台呈半圆形状,以高浮雕刻画出男女神祗与左右对称的憨态可掬的狮子、大象:台座正中的二人分别为释尊证道时召唤并为之作证的地母,和干扰释迦修行的摩罗;两侧的象、狮分别代表了佛陀的降生与法力。对于台座部分,每个形象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妙趣横生,整件作品的上下两部分仿佛一动一静,结合地恰到好处,丝丝入扣展现出佛陀成道瞬间的庄严和神圣。
此类双色铜作品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喜马拉雅艺术愈渐深入的关注和研究而开始逐渐出现在各大拍场。双色铜的铸造工艺较一般精铜造像更为复杂,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两次复合铸造法,另一种则是通过失蜡法分别铸造之后再进行组合。观此件作品的制成工艺,双色铜部分衔接非常致密:应该是分别以不同的合金铜铸造好需要包接的主体部分,再包接上蜡型,整体制作铸造壳型,再进行浇铸,故而二者之间融合地严丝合缝,精妙绝伦,同时亦更显此造像之弥足珍贵。
收藏
今年中国嘉德所呈现的此件双色铜制释迦牟尼成道相,与美国洛克菲勒三世(Collection of Mr. and Mrs. John D. Rockefeller 3rd)所藏于纽约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一件藏品十分相似,从图中所示的馆藏作品可见,两者无论从铜质、形态到细节的刻画都如出一辙,因而可以判断两者属于同一地区时代之作品。漫步纽约街头,随处可以体味洛克菲勒家族过往的辉煌:摩根大通银行、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基金会、现代艺术博物馆家族企业似乎被贴上了代表财富的标签,事实上,这个雄厚的财团对于艺术收藏也有着高度的品级。除去欧洲大师级别的油画收藏,洛克菲勒家族专门建立亚洲艺术品的收藏体系,并创办了亚洲协会美术馆。而这件与此次拍品相似的精彩艺术品正安静地坐在纽约亚洲协会之中,与东方的这一尊遥遥相望,他们怀抱出同样的精彩和荣光,在无言流淌的时光中熠熠生辉。
对于此类双色铜的断定始终众说纷纭,从目前学术研究而言,人们虽无绝对定论,但从风格特质而言,更多地将其与印度东北部的帕拉王朝联系在一起。这件作品亦是如此,从圆润的面型,挺拔匀称的身躯,透薄简洁的衣纹,半月形的台座等看来,都一脉相承地在传颂着古朴大气的,帕拉艺术风格造像,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和骄傲让人难以忘怀。凝视着他,仿佛听到了遥远的天边传来的歌声,那样庄严而圣洁—追踪佛法至如来,穷溯河源到雪山。歌声呼喊着苍茫大地的不朽传说。
清宫藏传佛教造像艺术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在清代,这个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最终衰落的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这与清代历任皇帝对藏传佛教的政治政策和个人偏好是分不开的。时至今日留下文物众多,广受世人喜爱珍藏。
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主、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建立起来的一个封建政权。推崇和利用藏传佛教,“除逆抚顺,绥众兴教”,笼络宗教上层,借以控制蒙藏部众,是清政府统治蒙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它与汉族地主阶级为主体的唐、宋王朝在宗教政策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尽管唐、宋、明的皇帝大都信佛,但唐朝有武宗灭佛,宋朝有徽宗排佛,明朝也有世宗信道毁佛。而清朝,定都北京后的几位皇帝个人都比较推崇藏传佛教,有些皇帝还精研佛学,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文化采取了三教一家,圆融一体的对待,坚持了三教平等的政策。
藏传佛教在清宫的兴起,始于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本人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但承认儒释道三家都是教人向善,而且神佛是古代的圣人,如同孔孟一样,所以康熙对佛道的态度是“礼之”、“敬之”,且敬而不溺,他已认识到佛教在教化人民方面的作用。同时由于康熙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是一位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康熙也受到她不小的影响。直至康熙中后期,喀尔喀蒙古哲布尊丹巴长住热河与京师长达十余年,出入禁宫,与康熙帝往来频繁,私交甚笃,两人间建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康熙帝给予哲布尊丹巴评价很高:“未见有喇嘛可与哲布尊丹巴可比者。”说明他已被这位高僧所折服。虽然从史籍中无法确定康熙对佛教的信仰,但基于上面几个因素,我们可以看出,康熙对佛教并不反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好感,只是康熙谨慎的性格,理性地行为,没有公开表现出对佛教的信奉。康熙帝在康熙三十六年设立中正殿念经处,专门管理宫中藏传佛教事务,办造佛像。此后的宫廷佛造像、法器的设计、做样及开光均由这里完成,其他工序如打磨、鎏金、镶嵌等才由造办处完成。康熙帝对佛教的态度是理性的、开放的,令我们今时今日仍能欣赏到康熙时期宫廷出品的高品质佛造像作品。如本次拍卖的Lot3101,铜鎏金四臂观音像。
此尊康熙朝出品的四臂观音,是观音菩萨最常见的形象,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种类和形象。此尊周身没有任何宝石镶嵌,却并不减其华贵之美。面庞圆润丰满,鼻短,呈倒三角形;高发髻,呈葫芦形;镂空雕五叶花冠,卵形冠叶间枝叶繁密,耳后缯带化为U型上扬。胸前饰物简洁明快。双肩披帔帛,帔帛于两肘腕间分别绕成半圆环,而后从两腿侧垂下,对称搭于莲花座正面座壁上,形式独特而美观;其莲座形制是清代造像中最为精美的,瓣尖有卷云纹,莲瓣腰部顶部均有花纹。在康熙时代早期,莲瓣纹的装饰手法是满布台座一周,恰如本尊,时代愈往后,台座背面的花瓣逐渐简略,变成一块如意云头开光。莲座上下缘饰大颗豆粒状连珠纹,珠粒颗颗圆润宝满,平添华贵之气。参阅故宫博物院保存一尊带款四臂观音。
历代以来,皇帝们都自称为“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们把全国的土地和人民视作自己的财产。因此在宫廷内,不但汇集了从全国各地进贡来的各种历史文化艺术精品和奇珍异宝,而且也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和匠师,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品。清代继承明代宫廷遗产,到乾隆时期,宫廷中收藏之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加之乾隆皇帝本人信奉藏传佛教,对佛造像从选材、铜质合金配比到佛像样式均亲自过问,故而该朝宫廷佛像制作精美、细腻,在拍卖市场甚至国际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雍正帝第四子,清朝第六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乾隆帝即位后,在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起复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蠲免钱粮,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军事上多次平定西部少数民族贵族叛乱,反击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完善了清朝对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文化上编修了《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典籍;外交上乾隆时清朝继续以“天朝上国”自居,和周边属国友好往来。
乾隆皇帝是清代诸帝中对藏传佛教利用最好、研究最深、信仰最诚的一位,乾隆帝少年时代便密切接触佛教,通过同章嘉三世的交往,深刻领悟了佛教文化。他在宫内供奉佛像、广建佛寺、翻译佛经、制造法器,更将自己比作是文殊菩萨化身。乾隆朝佛像根据用途及图像学可分为宫廷陈设,六品佛楼,皇家寺院及仿古。
乾隆朝宫廷陈设佛像
皇帝所住的养心殿设有东西佛堂,皇帝日常在此拈香敬佛捻佛珠,并规定西佛堂佛诞日念经。中正殿位于紫禁城西北角建福宫花园南,以它为中心自南向北分布了十座藏传佛教建筑,是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活动中心,它们建筑的时间不同,但主要建于乾隆时期。清养心殿佛堂和中正殿佛堂是皇帝一人专用的,清宫记载乾隆帝经常前往这些佛堂拈香、诵经。日期安排得也最多。清宫的佛事活动很多,除中正殿、养心殿诵经外,储秀宫、慈宁宫等处在万寿圣节、忌辰日、释迦佛圣诞时也要诵经。禁宫内供奉的佛像多出自西藏高僧进献的礼品和宫廷内造办处出品。如Lot3093和Lot3095,均是宫廷作品。
此尊乾隆宫廷造释迦说法相,是“释迦八相”之一。整件造型工艺精湛,衣纹线条格外流畅,眉眼秀丽,手脚刻画尤为写实漂亮。相比同期大部分作品,金色更为鲜丽耀目。
无量寿佛大概是乾隆宫廷铸造最多的一类佛像。乾隆是皇帝也是人。虔诚礼佛,也会希望神佛保佑他平安、长寿。他的这种崇佛、信神,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渗透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乾隆朝佛教造像艺术成就中颇为著名的1008尊无量寿佛,即直接反应了这一点。在其当政的最后十年,宫廷造像除了乞愿带来长寿的无量寿佛,几乎没有其他题材。此尊精美的无量寿佛造像,即是融合了藏传佛教造像风格的宫廷无量寿佛造像。莲座形制尤为精美,台座分两部分,上层为出水莲茎所托双层莲座,为了结构平衡,双层莲座整体略扁,下承围栏式六足底座,表现莲池。通常三段式佛菩萨造像,其底座多已遗失,而此件莲座上下两层保存比较完整,尤为难得。这类三段式的结构,是汉传佛造像惯常采用的,却鲜见于藏地佛造像。圆润、极为丰满的面相,也是颇为符合汉地富态福气的审美;近乎祼露的贴体式衣裙表现手法,又是西藏、尼泊尔地区的风格。而此尊无量寿佛自然完美的融合了藏传和汉传佛教造像各自特点,极为难得。
乾隆朝仿古佛像
乾隆皇帝本人多才多艺,又有国师三世章嘉呼图克图鼎力相助,乾隆宫廷藏传佛教艺术愈发多姿多彩。他不仅引进了尼泊尔工匠进宫,为宫廷造办处效力,使部分宫廷造像具有了尼泊尔佛造像的柔美气质,还派遣工匠前往西藏绘制古寺古塔古佛的图像存在宫中,以便随时仿制。所以如今我们可以看到承德外八庙中有仿布达拉宫的普陀宗乘之庙、扎什伦布寺的须弥福寿之庙,北京香山有仿大昭寺的昭庙等等。乾隆皇帝十分热衷于铸造仿古佛像。他根据清宫收藏的梵铜、番铜古佛,用不同的工艺或不同材质仿作,当朝所进的佛像,只要是受他青睐的,都会不断仿作。此次拍卖中的六臂大黑天就是其中一例。
常有人疑问,为何藏传佛教造像有诸多忿怒相神祗。曰:在佛而言佛,一切佛皆就体相用而取法报化三身之别名。显教佛像之庄严慈祥面目,乃表示本性清净法身之本来;密教佛像之奇形异态者,乃表示化身、报身之各具因缘。
乾隆朝皇家寺院
每年正月初一,乾隆帝除了在宫里各处的祭拜、拈香、行礼外,他大多还要到弘仁寺、仁寿寺、阐福寺拈香。据记载,乾隆帝每月至少要到四、五座寺院拈香行礼,多则达到八、九个寺院。如若是外出巡幸,所去的寺院就更多了,只有真正崇佛信佛的人才会如此热衷于参拜寺院,才会这样乐此不疲地去烧香敬佛。
从现存乾隆二十七年、三十一年、四十二年、四十三年等十二年的《起居注册》统计,乾隆帝几乎每次离开京城,或是到圆明园、颐和园等园苑,他常常首先去佛堂或寺院拈香行礼再出行。当他回到北京,或是从圆明园等处还宫时,也是先到佛堂或寺院拈香行礼,然后再做其它事情。圆明园内有乾隆帝的专用佛堂,并配备有太监和尚、太监喇嘛,而乾隆帝每次去圆明园仍要从宫中带太监和尚等随行,若外出巡幸同样也要带太监和尚、太监喇嘛等。
此尊三世章嘉坐像Lot3100,章嘉若必多吉(1717—1786年)即三世章嘉,是清代黄教四大活佛系统之一,曾担任雍正、乾隆朝国师,且深受乾隆皇帝的尊崇,私交甚笃。若必多吉主要负责内蒙、山西、北京等地宗教事务,精通汉、满、蒙、藏四种民族文字,熟读佛教显密经典,是博学多识的佛学家。三世章嘉一生不仅著述甚丰,且为清乾隆时期边疆的巩固和民族宗教政策的推行立下汗马功劳,继承封号“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
六品佛楼
提起乾隆朝佛造像,最先令人记起的,总是带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款识的六品佛楼的铜像。清乾隆时期是宫廷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标志就是六品佛楼的建立。
六品佛楼是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1758-1783年),清宫先后修建和装修的一类独特的佛堂,达8处之多。紫禁城内有四座;畅春园一座;承德避暑山庄有三座。目前,只有紫禁城里梵华楼中的绝大部分佛像、唐卡和佛塔,甚至法器保存至今,其它七座基本上物去楼空或者已成废墟。
“六品佛楼”是清宫档案中对这种佛楼的称呼,它的正式名称是“妙吉祥大宝楼”。 “六品”是什么意思呢?藏传佛教格鲁派根据修行者不同根基而设立的六个不同层次的修行内容,以契合藏传佛教黄教所主张的显密兼修、依次而行,由浅入深的思想。每层楼上供小佛佛像,下层供佛殿和唐卡。每座六品佛楼共七间,除中间一间上下供佛奉宗喀巴大师像外,其余六间分别代表般若品、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阴体根本品、瑜伽根本品、德行根本品、功行根本品,每一品都有一些代表性佛像。每尊佛像都属有三种款式:纪年款、佛铭款和所属品名款,是鉴别清宫“六品佛楼”所供佛像的一个重要标识。通常六品佛楼楼上每间供小型黄铜造像122尊,主供桌大佛像9尊,六间共供786尊,而且每尊前有尊名,后有品间,是研究藏传佛教尊神图像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本世纪初,六品佛楼的藏品已经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六品佛楼中的佛像大量流失,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在溥仪的小朝廷时期,后宫太监盗卖宫中珍宝,致使大量宫中藏品流入市井的活动已十分猖獗,当溥仪准备派人核查内宫财产时,据说正是由于太监纵火,将建福宫、中正殿化为灰烬,使得溥仪无处查实,同时也使两座最重要的六品佛楼化为灰烬。当时深宫之中尚且如此,远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大批文物更是被当地军阀明目张胆放在古董店里倾销,而且价格极为便宜,人们随便即可购得六品佛楼中的铜佛像。今天,世界很多博物馆、私人藏品及拍品当中不乏这些熟悉的造像。作为乾隆时期铜造像的代表作,学术界也十分重视这批铜佛造像,将其视为研究藏传佛教曼陀罗和神系等方面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
明永乐皇帝与藏传佛教
永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在位于公元1403年至1424年,前后共22年。永乐年间,定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修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期间,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永乐年间,明朝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乐。朱棣重视农业发展,勤政亲贤,重用人才,后世将朱棣尊称为永乐大帝。
而对西藏,采取了“多封众建”,即对藏僧进行分封“国师”等名号,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促进了西藏的稳定与祖国的统一。包括噶举派五世黑帽法王得银协巴在内的多位宗教领袖得到永乐朝廷的册封。永乐和宣德时期是明朝经营西藏的重要时期,也是明朝治理西藏政策的完善和定型时期。
永乐皇帝在位期间,北京一直是在大兴土木,营建宫城,同时永乐帝也不忘修造皇家寺庙宫观。本次拍品Lot3092一套金刚铃杵应是皇家寺院所用。
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艺术珍品是很有限的,可正是透过这些稀世珍品,让我们能更近的碰触到当时人民的艺术品味和生活境遇。本场拍卖集合了清康熙、乾隆两朝宫廷出品之精品佛像、六品佛楼的铜像以及永乐时期的法器,让我们再一次为美到令人窒息的艺术造像抚掌惊叹!
拍卖场次 : 万法归一——宫廷造像精粹(lot 3092-lot 3101)

lot:3092

更多明永乐 铜鎏金金刚铃及杵一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