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万 环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1,500,000-2,000,000
拍卖日期:2016-05-14 0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6春季拍卖会
作者 : 夏小万
年代 : 1987年 1980年代
尺寸 : 164×159cm
创作年代 : 1987年
钤印 : 小万 1987.10 《夏小万》,P24,新加坡当代美术馆、林大艺术中心,2012年出版。
著录 : “走向未来”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7年。 [夏小万]
Xia Xiaowan ( b.1959- )
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至今,调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现任副教授。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
主要个展
2015 自转——夏小万个展,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
2014 夏小万个展,麦勒画廊,北京
2012 夏小万个展:穿透空间的异形, MOCA美术馆,新加坡
2011 自语——夏小万个展,AYE画廊,北京
2010 夏小万的空间绘画,麦勒画廊,北京、瑞士
2008 夏小万:有灵魂的风景,Dolores de Sierra画廊,马德里,西班牙
2006 在画里,麦勒画廊,北京
主要群展
2015 心与物游:图像世界中的精神维度,宁波美术馆,宁波
2014 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东兰辛市,美国
2013 时代肖像——当代艺术30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2012 Ctrl+N非线性实践——广州双年展特展,光州市立美术馆,韩国
2011 笔墨终结之后:中国式风景,本色美术馆,苏州
2010 The Tao of Now,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
2009 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中国当代艺术30年1979-2009,上海民生美术馆,上海
仅去西北高原一次,我便和许多人一样,总是将自己的精神与天地自然界紧紧联结在一起,我虔诚地向往自然,因而渐渐懂得了要想认识什么是人,一定要回到自我。从自我真实的认识开始逐渐打开对世界的理解。起初我就是相信着自己的直觉并靠着直觉去判断内心中的各种活动,我敏感到什么不能算是自己的,什么是发自于心底的,我真正掉进了内心的最深处,在那里生活,在那里思想,在那里作画,有时候我感到茫然若失,让一种绵绵的忧虑袭扰自己,我沉沉地在宁静中挣扎。这是在剖析、反省,最后让灵魂纯化的过程,通过自我否定最终沉淀出一个更加单纯的灵魂,我在一片迷茫中看到一处光明,那就是许多宗教信徒也都一致向往的崇高境界,在我来说,就是那种追随自然的无限满足。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近乎一种精神游戏,可它是一种敏感、细腻的升华过程,自我醒悟的过程,然而它只是真正认识世界的开始,就像是黎明到来的时刻。我从梦中醒来,面对一个光明的世界,不再害怕什么,也不再羞于什么,我大胆地正视眼前的一切了,开始从现象世界进入了自我的灵魂深处,最后来到了天地之间找寻人类真正伟大的东西。
——夏小万《自我精神的升华》,《中国美术报》1985年第19期
80年代初中国美术走入新时期后,现代主义潮流风起云涌,夏小万是当时北京地区现代画风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参加过1985年在北京故宫举办的“十一月画展”。北京历来有较为自由的空气,青年画家们不必过于依赖集群结社的力量,亦有条件举办画展,所以北京青年画家多乐于加入松散的沙龙聚会,“十一月画展”正是由施本铭、夏小万、曹力、谭平、刘溢等自发举办的现代艺术展,通过各不相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出同一种精神意向,一种对生命冲动的直觉方式。
1982年,夏小万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他将大学时期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延续下来,后又开始加入场景性的叙述——旷野、天地、形体(在后来发展成为人的形态)。夏小万将整个八十年代的创作历程称为“巴洛克时期”,在这当中他开始关注戈雅和蒙克的绘画,由于在工作中情绪压抑,这些画作十分符合他当时的心境,这种心境反映在创作上,形体和线条便开始变形,画面色彩阴暗,气氛神秘。
夏小万是在写实主义的过程中发现的戈雅,而不是安格尔,不是库贝尔,更不是莫奈。发现即是他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基于他情感的充沛,富于浪漫情怀的天性。他常以自己的生活,甚至多以爱情生活作为创作的母题。他既想把燃烧着的爱欲投入昔日似的浪漫神秘,而追求的现实性又把他拖回到无情的现实中,于是在古典与当代之间,在真实与幻想之间,在浪漫和现实之间,观者同时感到了丰富和饱满、困惑和荒诞。
在“’85美术运动”的洪流中,以其悸动的灵魂形象蜚声画坛,以独特的造形能力,画出令人惊叹又非常具有中国精神内涵的油画。他的画似乎隐藏丰富的人文意涵,刻意以象征性符号来反映现实的生活状态,从而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留下其个人印记。一些批评家更将夏小万的作品归为“生命的创伤、创伤的浪漫”。
夏小万一度到狼牙山,画了些素描的风景——荒山和旷野。“夜晚在旷野里”的画面在脑海中积淀较深,蛮荒和苍凉成了抹不去的情结,精神上总彷徨于人在天地间的情景的有关思考;当时受“英雄主义人文观点”触动很大,因此又在作品中烘托了悲剧的色彩,在绘画上找到了表现天穹大地的一些基本语汇。后来发现此类东西导致绘画的精神内容越来越狭窄,最后只局限在一个个象征化的图示情景当中,因此后来画了一批表现生命的作品,回到了生命题材上。
作品《环》正是夏小万在这一特定时期创作的绘画。在树立风格的同时,夏小万开始重新审视人的理想主义和一些近似于宗教的感情,也包括人的思想、终极关怀等等,质疑它所针对的究竟为何物,因此比起前期的超现实主义创作,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具有意义和主题性。画面中的人物变形侧重在人体所展现的形式上,当把这个形式夸大的时候,主要注意力放在动作及表情上,认为人物情态最能展现生命体的基本意志。因此围绕这个想法夏小万把画中人物的表情夸张化,以荒诞或饱满的形体语言来宣泄自我情绪。
画面对观者的视觉经验是一种挑战,他将画中人物组成圆环,似毁灭、轮回、重生的奇特角度。实际上,夏小万“看”的视角,或可说是更为直接的表述方式。直觉、感性、欲望——这些与身体直接相关的属性,在夏小万的画中随处可见。如艺术家所说“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近乎一种精神游戏,可它是一种敏感、细腻的升华过程,自我醒悟的过程,然而它只是真正认识世界的开始,就像是黎明到来的时刻。我从梦中醒来,面对一个光明的世界,不再害怕什么,也不再羞于什么,我大胆地正视眼前的一切了,开始从现象世界进入了自我的灵魂深处,最后来到了天地之间找寻人类真正伟大的东西。”
此作曾参加198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颇有影响的“走向未来“展览。参加此次展览的画家当时风格多倾向于表现主义,栗宪庭当时曾如此评价:“他们内心的一致性在于对生活、人生的虔诚而又热烈的渴求,他们感受到动荡,追求宁静;感受到软弱,追求力度;感受到一种转瞬即逝,追求一种永恒感。这便使他们的作品流露出一种堂·吉珂德般的悲剧色彩,所以,他们感兴趣的是梦的世界,呆板的面孔,木偶般的动作。”可以说,这一评价用于夏小万《环》再合适不过了。
《环》在夏小万的艺术旅程占据了重要位置,画面中人的变形被赋予了很多社会内容,人的扭曲、痛苦的外表折射了一种心理处境,亦是他日后许多画作的风格的源头。
拍卖场次 : ’85新潮美术专场(lot 150-lot 160)
lot:156
更多夏小万 环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