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明代) 圣迹图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登录后查看
估价:RMB:8,000,000-10,000,000
拍卖日期:2015-11-15 0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登录后查看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5秋季拍卖会
作者 : 佚名(明代)
尺寸 : 50 × 74 cm. 约3.3平尺(每幅))
钤印 : 扉 页:孔子圣迹之图。
前 页:朱熹纂述《孔子世家》录文及张楷序文。
右孔子世家一通,汉太史公司马氏所述,宋朱文公晦庵所纂者也。文公欲叙圣迹于鲁论之首,以《家语》诸书所载纷糅无统,独取信于《史记》,然其纪载该博中间颇有致疑者。若楚昭王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陈蔡大夫发徒围之,而孔子绝粮。按,是时陈蔡臣服于楚,若楚王来聘孔子,陈蔡安敢围之?凡此之类,不能无惑,故皆删之。特撮其切要之事,兼取《语》、《孟》所载夫子履历与诸弟子问答之语,分注年下,以便考证。至于书法之间,则又详加损益。如孔子在他国,皆不书年若干,惟他国反鲁及在鲁则历历书之,以见圣人不忘本国之意也。楷缉是图,每事则取史记所载,为之序赞者,以其详而可考也。至于卷首总序,则全录文公所纂者,以其约而有断也。噫,二先正于吾夫子过化之迹,所以尽心记载者至矣。愚生小子,安敢妄拟于其间哉?然念夙禀懵愚,淑圣教于千载之下,得以居广居,遵正路,不为异端他歧之惑,苟不知报,豺獭弗若也。故敢忘其肤浅,妄陈一得之愚,固知螢爝补太阳,诚不度德而量力。然精卫填海水,亦诚恳之所不能已也。时正统甲子(1444年)秋七月望日,四明张楷式之盥手谨书于西台公署。
后 页:圣迹图跋。右圣迹图,自祷尼山至汉高过鲁修祀,通二十九事。盖前都宪四明张公式之为御史时,取晦庵先生所纂《史记世家》及《家语》、《孔丛子》诸书所载夫子出处之大节而为之也。寅长汝南何公廷瑞守衡时,偶得刻本。公暇,偕予辈玩其图,考其实,诵其赞词,宛然如身生其时,亲履其地,而聆乎木铎之余音也。猗与休哉!但惜其传之不广,且历岁既久,中间人物、字画,不无磨灭。乃命画工仿佛而一新之。其图首序事及赞词一仍其旧,又尝推类考之他书,有可纪而未及纪者九事,相与核实并增入之,通为一帙。方锓梓而公捐馆矣。於乎、惜哉!于是合同寅监郡长寿高君?、贵溪徐君凤、四明施君应麒、节推金华李君悌各出己俸,助成公志,将以广其传也。极知瞢昧,罪无所逃,然于尊崇先圣之心实惓惓焉。新图皆无赞词,不惟不能作,而亦不敢作,尚有以俟夫吾党之善于形容圣人者。时成化乙巳(1485年)秋七月望,赐进士第奉议大夫湖广衡州府同知潮阳后学柯汉谨志。 吉府图书 、佛教图书馆藏、果忏行一
: 说 明:(一)1.据柯汉后跋可知,是图为衡阳太守何廷瑞据明正统御史张式之考订孔子大节,参考他书增添九事,遂成一帙,命画工为之。方欲付梓,而何公辞世。后高君等以俸禄助成何公之志。可知此册当为明成化刊《圣迹图》之底本。
2.史载吉王府曾刊刻《圣迹图》,此本钤“吉府图书”印,其中关系,当可洞见。此图历述孔母祷于尼山,至汉高祖过鲁以太牢祠孔,凡孔子生平38件故事。上文述事,下图情景,金碧山水,朱栏白沿,麒麟蟠龙,人物神仙,灿艳夺目,栩栩如生,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历五百余年,色泽鲜艳,一若新绘。
(二)跋文者简介:
1.张楷(1399-1460),字式之,号守黑子。慈溪(今浙江慈溪县)人。永乐二十二年(1424)进士,宣德间拜监察御史,累升佥都御史,理狱弹奸、救荒平叛,长于艺文,尝和唐人李、杜诗,著有诗稿十余卷。
2.柯汉(明成化-弘治间,15世纪),字时昭,广东潮阳人。成化丙戌(1466年)进士。授泉州司理,曾任衡州府同知。建晋江学,创石井书院。
(三)藏印简介:
“吉府图书”藏印曾为明代封于长沙的吉藩所有。明代藩府及其后裔多有以刻书闻名者。吉府封地在湖广长沙府,吉府的刻书活动主要是在吉简王朱见浚和吉宣王朱翊銮在位期间。此方“吉府图书”藏印出现在一些藏书家所著书目之中。如清代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一收有明刻《尚书》二卷一部;清代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卷二子部有“明刻《贾谊新书》十卷一函四册”。而根据文献记载,《圣迹图》、《尚书》、《新书》三书,正是吉简王朱见浚曾经刊刻和最喜爱的书籍。朱见浚(1456-1527)英宗庶七子,天顺元年(1457)两岁时被封吉王,成化十三年(1477)就藩。能文善书,收藏甚富。
按 语:孔子是春秋时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历代帝王、士人尊为圣人、先师,其供奉之隆,虽帝王不能过。盖帝王会随朝代之更替有盛衰功过之别,而对孔子之尊重颂仰却千百年盛而不衰。此册为明中期衡州太守何廷瑞参考古刻朱熹孔子世家插图命人重新绘制的,从孔子生前其家及周边的种种祥瑞起,至孔子携诸弟子周游列国,边讲学边宣传礼义仁爱的治国思想,直至其逝世并受汉高祖恭奉祭祀止,凡三十八图,有考证确凿的生平事迹,亦有神化的传闻,工笔重彩,勾填金碧,画得极为工稳俨重,灿然夺目。可见画者与督导者虔诚恭敬的态度。图成正准备梓板流传时,何廷瑞却突然去世,于是他的几个同事柯汉、高昶、徐凤、施应麟、李悌共同出资将其付梓,“以广其传”。由于朱熹本图版仅二十九幅,何廷瑞等又根据朱文及它书记载的孔子事迹增补了九幅,因敬畏朱熹不敢另作新的赞辞,故新增的画有二幅上端就不再书写赞辞。这在柯汉于成化二十一年乙巳秋作的跋中已有说明。格式稍有差异,但作者与创作年代却完全相同。据柯汉跋,知他们当时已将此册梓板付印,应该会有木刻本流传,有心者如能查觅得见,就更不负何、柯、高、徐诸公当年的苦心了。
明吉藩旧藏彩绘本《孔子圣迹图》略说
赵前
一 《孔子圣迹图》的出现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周游列国十余年,试图推行自己的“仁”、“礼”理想,却终不见用。晚年归鲁,删述《六经》,致力于前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的另一个伟大贡献还在于,他在一个贵族垄断知识的时代,倡导“有教无类”,兴办私学,相传他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自汉武帝初期“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两千年以降,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则一改生前淹蹇困顿的遭遇,成为历代尊崇无已的圣人。自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追封为“褒成尼宣公”之后,直至清代,孔子的地位被推崇到无以复加。唐代被奉为“文宣王”、明代被奉为“至圣先师”、清代被奉为“万世师表”。
与此相对应的,对万民百姓负有“教化”之责的统治者以及士大夫阶层,开始采用“圣迹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依据《史记·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语》、《孔丛子》等较为真实的史料,以及一些带有神异色彩的传说,将这位圣贤的生平事迹展现出来,以导扬休美,传之久远。这种大致依据先后顺序、将多个独立的故事配图合并呈现的《圣迹图》,在明代中期开始出现[1];而此时,中国古代版画发展黄金时代的序幕,也正缓缓拉开。时代风气和尊孔传统,在此时有了彼此融合的绝佳契机。
前人对于《孔子圣迹图》的版本,有不少研究[2],并将其主要形式分为石刻、木刻、彩绘三种。近日,笔者有幸目验了一部堪称华美堂皇的明代吉藩旧藏彩绘本,并在梳理相关文献的过程中,有一些浅显的认知,故不揣谫陋,约略言之,并就教于方家。
二 张楷“正统九年刻本”辨析
明代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孔子圣迹图》,当为正统间张楷所刻,它也是后世多种踵事增华《圣迹图》的蓝本。因此,在讨论吉藩旧藏彩绘本以及其后的吉藩刻本之前,我们需要首先澄清前人对张楷刻《圣迹图》的一些误解。
张楷所刻《圣迹图》,习惯上被称为“明正统九年(甲子)本”,其成说的原因有二:第一,张楷在正统九年七月十五日,曾为《圣迹图》撰有一跋;第二,郑振铎先生在主编的《中国古代版画丛刊》[3]时,将自己收藏的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沈藩朱胤栘刻本[4]影印其中,因该书仅存有张楷跋,而佚去嘉靖年间朱胤栘跋,故将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沈藩朱胤栘刻本误题为“明正统九年刊本”。
而实际上,明正统九年的《孔子圣迹图》当是石刻,而非木刻。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原作者张楷的生平说起。
张楷其人,《明史》卷二百十三附其事于《金濂传》后,较略。明杨守陈[5]《杨文懿公文集》卷七《南京右佥都御史张公行状》、《明文海》卷四百五十吕原《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公墓志铭》、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六十四李贤《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公楷神道碑》、嘉靖《宁波府志》卷二八《列传》三、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六《列传》三述其生平履历极详。因张氏生平资料至今未见详细披露,故不避繁琐,将杨守陈所撰《南京右佥都御史张公行状》录之如下:
公讳楷,字式之,世为宁波慈溪人。曾大父好古、大父叔中,皆隐不仕。父惟哲,以公贵,赠监察御史。与其季皆工诗,有《联璧集》传里中。公少颖异,书过目即成诵。年十二能属文,十四名闻,通守召试,补邑庠生。习《诗》暨《书》,复从郑解元维垣习《礼记》。十七中乡举,后登永乐甲辰榜进士。例赐荣归,大肆力于古文辞。
宣德二年,试政行在兵部,被命征驴于陕右,先期而完,遂擢江西道监察御史。初,刑部系强盗贝福全于狱,福全贿吏,诈死得脱,复为盗。公劾罢刑部尚书以下十数人,一时名声赫甚。六年考绩,赴行在,因献《圣德颂》,留于鸿胪寺。久之,今天子即位,命公复职。先是,江宁人夏三尝造伪印,而诱吴谦书其牒,事觉诬谦,公廉得其情,乃以谦罪罪之。指挥陈旺义儿俊,本葛氏子,逃与妖僧袁旭林等作逆,事连旺,当族。公审俊逃已久,旺实不知,释之。上元刘甲与乙殴死人,诬其异母少弟同殴,未白而甲乙俱死,经十余岁,更数官不决。公当覆谳,问之曰:“尔称不殴,殴时尔安在?”曰:“在乡学。”拘其学师友,一鞫而释,人以为神。公之谳狱,仁明多此类。正统五年,升陕西按察佥事,董屯田;继升副使,督租赋及河西诸路水利,俱有成绩。寻同靖远伯王公骥巡历三边,上《安边十二策》,多见施用。十二年,征拜右佥都御史。畿甸蝗,敕公往巡抚,公星驰八郡,授以捕蝗之法而督使之。行真定,知府慢不力,公奏请枷号,众皆震悚效劳,蝗灾为息。
是年,延平剧贼邓茂七起,诏左都督刘聚讨之,召公为监军,赐金织文二、楮币四千。公既取道,榜喻军毋掳掠,民无怯避,所过肃然。其后他将过者,纵兵不戢,民称叹公至今。师次铅山,闻贼围将乐,遂遣将倍日并行,乘夜袭之。贼溃,退保陈山,次建宁。公与刘都督谋曰:“贼兵皆吾赤子,宜先招徕而后斩获。”父老咸曰:日者兵部降招榜无印,贼不信;今招榜若有印,贼必信从。时军府实无印,事亟不可待奏报,公曰:“大夫出疆,有可以利社稷者即为之,况在军乎?”因矫刻“征南将军印”,出招榜,贼果信,或降或散去。茂七犹负固不服,因用其降将罗汝先等诱之岀攻延平,公命浙江军伏后坪,江西军伏后洋,南京军伏沙溪之南,而以福建军素为贼所易者出城挑之。已而炮作,伏起合击,大破之,斩茂七,俘其众。自茂七首事,八闽相挺为变,所在为盗区,朝廷虑贼众兵寡,复遣宁阳侯陈懋至。时茂七已诛,余冦未殄,乃与公分地伐之。公发延平,贼遮后洋之道,公以舟师迎之,而刘都督潜兵绕出贼后夹击,至前洋,俘杀无留余。进攻石门,袭王台馆,遂入邵武,取峡阳,鏖十九都,皆拔之。最后营观音山下,溪西有山曰九龙,两山之巅皆贼寨。师至已曛黑,即遣卒二百人,人持二燎,登营旁之山,圜走达旦以骇贼。选精卒三千,持劲弩巨炮,分伏观音麓,复遣兵二千,驾舟入九龙峡。撤其筏,诫曰:“明日贼必空寨攻我,若疾入其寨反攻之。”比旦,九龙之贼视我营兵少,意轻之,果空寨而下。至溪无筏,不克渡而还。向所遣二千兵已据其寨,用其滚木擂石下殪之,观音之贼遂降。凡定郡三,县若干,破寨三十六,擒伪引班学士、总兵等官三百二十四,招徕八十余万人,斩获无算。始,处州贼叶宗留与茂七同起,宗留死,陈鉴胡继之。朝廷命都督佥事徐恭征之未克,敕公旋师掎角。至金华,闻徐师左次金公山下,倍道往援。至即树鸭儿笆为垒,贼至,公令谓曰:“我斩邓茂七者,尔能战乎?否则降我,无为虀粉。”贼气索而去。公策其复至,豫部署以待。明日,贼果大至,公麾兵击之。少顷佯北,贼追逼垒,垒中树大赤旗,伏兵起,俘鉴胡,余皆降。此皆公军中日历云尔。
景泰改元,公班师入朝。有妬其功者,与用事臣相表里,劾公前矫刻印,并诬以他罪,罢官归。天顺元年,今上复正大宝,诏公复右佥都御史,致仕。二年,公入谢,适陕右用师,严议能给馈饷、备战骑、募义勇之士,以佐师者,文武大臣皆以公可,遂命往。事竣,迁南京。四年冬,进《圣节表》于京师,其月七日以疾卒,例遣官赐祭。上念公之勋劳,复敕有司营葬,示特恩也。
初,公娶丘氏,赠孺人;后娶胡氏,封孺人。子男三,应麒,医学正科;应麟,宁波卫镇抚;应鹏,举怀材抱德,需选于吏部。女二,长适余凯,次适万宗希。孙男女凡十有二,皆幼。公早孤,事母毛氏至孝。为人坦夷阔达,见有寸长片善者,辄播宣而奖引之,视人患难,隐若在已,赴拯之惟恐后。家赀裁给,而喜宾客,乐施与,沛若富甚。
其学自经史至天文、医卜、小说、释老之书,无不涉猎。文章浩澣无涯涘,能行草隶篆,尤耽于诗。平生凡百一,于诗焉发之,而幼耆穷通,夷险缓急,未尝一日或废。常口占走笔,顷刻数首,或数百言,群莫能逐。而壮豪赡丽,新意溢出,亦非拘挛琐屑而锻炼者所可及。尝和《选》诗,和李谪仙乐府古诗,和杜少陵七言律,和《唐诗正音》,和许浑《丁卯集》,和高季迪《缶鸣集》,和本中峰《梅花百咏》,和《草堂诗余》,累数百卷。余若《陕西纪行》、若《轻侯集》、若《百琴操》,创意自作者尤多。海内之士,皆耳熟其名而口腴其诗。朝鲜日本之使,俱市其和唐音以归。其他所著有《四经糠粃》、《大明律解》、《律条撮要》、《增广事物纪元》,编集武经、小学,又尝集《孔子圣迹》,凡三十四,各为图赞,镌石于家。守陈为公通家子,辱知爱最深,详闻其文学事业。今镇抚扶柩将归,请状公行,义不可辞,为述梗槪,以俟巨公宗儒采择焉。谨状。
另外,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六《列传》三云其“号介庵,更号守黑子”,《明文海》卷四百五十吕原《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公墓志铭》云其生于“洪武戊寅(1398)三月二十二日”,卒于“天顺庚辰(1460)十一月七日”,“享年六十有三”。也可以作为《行状》的补充。
从传记中理狱弹奸、救荒平叛以及屡立奇功的经历来看,张楷不愧为一位能臣。同时,他长于艺文,勤于著述,又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但就是这样一位孝母乐施的君子,却受到无端的谗害,功而获罪,仕途坎壈。此种人生经历,似乎与孔子有几分相似;因此也使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张氏会绘制《圣迹图》,并为之作赞语了。
我们从明杨守陈所撰的《南京右佥都御史张公行状》中,看到了“又尝集孔子圣迹,凡三十四,各为图赞,镌石于家”这样一条记载,而并没有提到木刻本。无独有偶,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明正统十年(1445)张楷石刻的墨拓本[6]。另外,2010年保利五周年秋季拍卖会《畅神观道—中国历代名家重要书画夜场》上,出现了一件水墨长卷《孔子圣迹图》,有图二十幅,后有明张楷、邓棨,清裴景福跋,并钤有“张楷私印”。在这件《孔子圣迹图》后,有张楷的上司陕西按察使邓棨的跋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
余友张君式之笃学尚文,志希圣道,尝取《史记》所载夫子出处之迹,择其有关大节者,得二十七事,兼取《家语》所录征在祷于尼山及《孔丛子》所述夫子泣麟二事,绘而为图。每事摘《史记》全语,著于其上,各述一赞,以揄扬圣征,将命工勒石,以贻永久,征余识其末。……式之……故特绘图以彰之,陈辞以赞之,勒石以永之,使天下之含齿戴髪、凡囿于圣化之中者,瞻斯图、诵斯赞,皆知吾夫子之汲汲于斯民,切切于行道,屡挫不能改其志,屡沮不能易其节,因画而求其迹,因迹而求其心,莫不稽颡崇教于目睹耳闻之间,存诚致思于神会心得之表……式之名楷,四明燕溪人,与余同登春榜进士第,今同职陕右宪台。正统乙丑仲夏吉日。嘉议大夫按察使盱江邓棨益扩谨述。
邓棨跋文作于正统十年,却一语未及木刻本。它很清楚的表明,正统九年张楷辑《圣迹图》之后,截至正统十年夏,只有石刻,而无木刻本。只是因为此后的多种明代翻刻、增益本,都将张楷跋附于其后,而略去了邓棨跋,所以给人们造成了“正统九年刻本”的误解。
至于明正统十年以后,张楷本人是否又将《圣迹图》付之枣梨,目前似乎仍缺乏实物加以证明。
三 明吉藩旧藏彩绘本《孔子圣迹图》
这部彩绘本《圣迹图》,为册页装形式。开本宏大:高为49厘米,宽37厘米;半匡高40.5厘米,宽31.8厘米。书衣为五彩织锦,签题为“圣迹图”三字。全册共计四十五开。内容依次为:“孔子圣迹之图”楷书题名;《史记世家》汉司马太史迁撰,宋朱文公熹纂;明正统九年(1444)七月张楷跋;《圣迹图》三十九幅;成化二十一年(1485)七月衡州府同知柯汉《圣迹图跋》。
此《圣迹图》本无题名,根据文献记载,依次可将其命名为:先生小像、尼山致祷、麒麟玉书、二龙五老、钧天降圣、俎豆礼容、职司委吏、命名荣贶、职司乘田、学琴司襄、问礼老聃、在齐闻韶、晏婴沮封、修诗正乐、化行中都、夹谷会齐(二图)、礼堕三都、诛少正卯、子路问津、因膰去鲁(二图)、匡人围攻、丑次同车、宋人伐木、微服过宋、适卫击磬、西河返驾、楛矢贯隼、灵公问兵、在陈绝粮、子西阻封、返鲁受迎、删述六经、天降黄玉、西狩获麟、梦奠两楹、治任别归、汉高祀鲁。这其中,“麒麟玉书”、“五老二龙”、“钧天降圣”、“命名荣贶”、“化行中都”、“礼堕三都”、“返鲁受迎”、“天降黄玉”等八图,均有文无赞,富于传奇色彩,当为何廷瑞所增补。全书以孔子生平遭遇为序,充分表现了他在颠沛流离中不坠其志、不改其操的高尚情怀。后世之人见此,也必将肃然起敬。
彩绘本以工笔技法构图,精美柔和,富于表现力,人物画面衣带当风,毫发毕现,表情、动作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景物则亭台楼阁、云彩树木,精巧大气,融于一体,令人观览之下,不能释手。当然,绘本中的宫室、舆辆、典籍、家具诸般,多非古制,而反映的是明人的生活画面。经有关专家鉴定,画面上出现的器物,有一些当是明代内府用品,甚至有的器物明弘治以后就不再生产了。由此可以推断,这部富丽堂皇的《孔子圣迹图》,当是吉王朱见浚于明弘治年间命本府画师据当时的生活场景精心绘制的。从另一个侧面看,这部《孔子圣迹图》也刻上了时代的印记。
此彩绘本与国内目前所知的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藏绘本(附图一,残缺,国家一级文物)、曲阜孔府所藏“明圣迹之图”(附图二,雍正时人考订为明成化、弘治绘本)相比,其价值亦不遑多让。
书中钤“吉府图书”(大朱方)、“果忏行一”(小朱长)、“佛教图书馆藏”(小朱长)印。其中“吉府图书”曾为明代封于长沙的吉藩所有。这一方印,也出现在一些藏书家所著书目之中。如清代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一收有明刻《尚书》二卷一部,亦钤“吉府图书”方印;清代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卷二子部有“明刻《贾谊新书》十卷一函四册”,亦有“吉府图书”印。而根据文献记载,《圣迹图》、《尚书》、《新书》三书,正是吉简王朱见浚曾经刊刻和最喜爱的书籍,文献和实物之间,恰可以相互印证。
关于吉简王朱见浚,《明史》卷一一九本传云:
吉简王见浚,英宗第七子[7],生于南宫。天顺元年(1457)封,时甫二岁。成化十三年(1477)[8]就藩长沙,刻《先圣图》及《尚书》于岳麓书院,以授学者。嘉靖六年薨。
明廖道南撰《楚纪》,则更加生动翔实:
简王讳见浚,英宗皇帝第五子也。初,景泰丙子(1456)季夏,王生于重华殿之南清宫。越明年,英宗复辟,改元天顺。春三月,封为吉王。王生而岐嶷,超悟不群,慈懿皇太后特钟爱之。及长而敏学好古,日崇大道。宪宗寓储宫最久,友于兄弟,出自因心。成化乙酉(1465)始冠,庚寅(1470)出阁读书,命张廉、李晟兼检讨,为辅导官。乙未(1475)之国长沙,上赐金绮、犀、象诸物有差。王益懋厥徳,乐游岳麓书院。访古哲贤遗迹,命工梓《先圣图》及《尚书》,以时诵观。暇则挥藻搦翰,披贾太傅《新书》[9],陶然嘻,喟然嘅,浩然长歌,人莫窥其蕴也。
朱见浚死后被谥为“简”,宋苏洵《谥法》卷二[10]云:“治典不杀曰简(治其典法,使民不犯,以至不杀,简之至也)、正直无邪曰简(正直无邪,则事自简。故《记》曰:直道必简)、一徳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刘熙以为:君能平易不信訾毁,使民易知,则治亦自简)。”似乎是一位贤王,但万斯同著《明史》(清抄本)卷一五四[11]又云:“吉简王见浚,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之国长沙。王屡有所求乞,正德初,朝廷尝数王府官不能辅导罪,然王卒不改,所求亦多见允。”好像他也未能免藩王“贪财好货”之“俗”。不过,朱见浚之雅好艺文,推重学术,应该是没有疑义的;而他“屡有所求乞”的黄白之物,本也是弘扬文学艺术的经济基础。
绘图本的文字部分,即《史记世家》及张楷、柯汉跋三叶,均无行格,且行款不一。其中《史记世家》或是原辑者张楷据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移录,其据宋刻之证据有二:其一,“(孔子)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句,绘本“匡”字缺末笔,避宋讳,与宋刻同;其二,“家居三岁而反于卫”句,绘本作“于”字,与宋刻同。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绘本后的柯汉《圣迹图跋》。此跋对于张楷原辑《圣迹图》首次增益的全过程,有着十分清晰的描述:
右《圣迹图》,自祷尼山至汉高过鲁修祀,通二十九事,盖前都宪四明张公式之为御史时……而为之也。寅长汝南何公廷瑞守衡时,偶得刻本,公暇偕予辈玩其图,考其实,诵其赞词,……但惜其传之不广,且历岁既久,中间人物字画,不无磨灭。乃命画工彷佛而一新之。其图首序事及赞词,一仍其旧。又尝推类考之他书,有可纪而未及纪者九事,相与核实,并增入之,通为一帙。方锓梓而公捐馆矣,于乎惜哉!于是合同寅监郡长寿高君昹、贵溪徐君凤、四明施君应麟、节推金华李君悌,各出己俸助成公志,将以广其传也。……新图皆无赞词,不惟不能作,而亦不敢作……时成化乙巳(1485)秋七月望赐进士第奉议大夫湖广衡州府同知潮阳后学柯汉谨志。
跋文中提到的增补者何廷瑞,生平履历待考。《天一阁书目》(嘉庆文选楼刻本)卷二“《厚德录》四卷”后云“衡州守何廷瑞刊行”,当为其人。而继成遗志的柯汉,嘉靖《南安府志》卷二十九《宦迹传》四、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八《儒林列传》、光绪《潮阳县志》卷十七《儒林列传》述其事迹,可知斯人而能行斯事。嘉靖《南安府志》卷二十九《宦迹传》四云:
柯汉字时昭,潮阳人。由进士弘治中任同知,廉介自励,执守坚定,不逐时好。通前历任九载,考满至京师,落落不合。登第三十年,仅一郡佐,不迁官,遂自求致仕去。
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八《儒林列传》云:
柯汉字时昭,潮阳人。成化丙戌进士,授泉州司理。建晋江学,创石井书院,立苏魏公祠,造铜鱼桥,多善政。平反妖狱,全无辜者千计。鉴拔蔡清于诸生中,后为理学名臣。迁衡州郡贰,转南安,告归。筑阳溪草堂,与罗一峰、张东海遥订性命之学。
光绪《潮阳县志》卷十七《儒林列传》云:
柯汉,字时昭,黄陇人。宋进士、隆兴府通判起龙之裔也。……卒年八十一。子良缙、孙挺之俱举人。曾孙振萼,万历丙午副榜,还,遗金助族里举火。岁饥,赈谷千斛,以好义称。崇祯间,举德行名儒。
柯汉跋有几处值得细究。其一,何廷瑞在张楷原本基础上增加九事(图),是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其时间并不是一般认为的弘治十年(1497)。
其二,柯跋中没有明言何廷瑞“偶得”之刻本是何人、何时所刻,但可以肯定,除张楷石刻之外,其后确实曾有以张楷石刻为底本的木刻本流传于世。
其三,吉藩彩绘本有图三十九幅,包含了张楷本二十九事[12]三十一图(其中“夹谷会齐”及“因膰去鲁”均为二图),以及何氏所增者(有文无赞):“麒麟玉书”、“五老二龙”、“钧天降圣”、“命名荣贶”、“化行中都”、“礼堕三都”、“返鲁受迎”、“天降黄玉”等八幅,多涉神异,与张楷原书一本于史、“安敢妄拟”多有不同。而柯汉跋称“又尝推类考之他书,有可纪而未及纪者九事,相与核实,并增入之,通为一帙。”那么何廷瑞所补当为“九图”,而吉藩彩绘本只有八图,是否吉藩彩绘本丢失一图?经查,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沈藩朱胤栘刻本中,何廷瑞所补的有文无赞之图,也只有八幅。是否最初的增补便只有八图?文字记载和实物的差别又是什么原因?这一切仍有待考察。
四 吉藩刻本《孔子圣迹图》
如前引《明史》等文献所述,吉藩曾刊刻过《圣迹图》,但具体情况(如时间、所据底本等等),各类文献都语焉不详。另外此本不见于各家书目,目前也未发现实物,所以研究无从开展。
因吉府旧藏彩绘本的因缘,笔者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馆藏古籍中,发现一种日本翻刻吉府重刊本的《孔子圣迹图》(存下册,“请求记号:ヌ09 02944”),并从中发现了一些重要信息。
此书将文字与图分页刊刻,文字半叶八行,行约十二、十三字,每字旁有日文注音。书末有柯汉跋全文,但署名处没有“时成化乙巳(1485)秋七月望赐进士第奉议大夫湖广衡州府同知潮阳后学柯汉谨志”一行,而代以“时弘治丁巳(十年,1497)季春月朔日吉府重刊”一行。后有“时宽永上章敦祥仲夏吉辰 洛阳下嘉休刊行”,知此日本重刊吉府本,刊行于宽永七年庚午(1630),即明崇祯三年日本的京都[13]。
吉府刊本对柯汉跋“移花接木”式的署名,不仅告诉我们,吉府重刊此书的时间是弘治十年(1497),还间接的解释了,为什么前人会认为何廷瑞增补本的刊刻时间,也在本年。
那么,吉府旧藏彩绘本与吉府重刊本(以日本重刊吉府本为准)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彩绘本与吉府重刊本之间,有许多特别的相似之处:如孔子与卫灵公夫妇同乘图的赞语,彩绘本与吉府重刊本均作“归欤归欤,恐污吾道”;“西河返驾图”中,彩绘本与吉府重刊本均作“赵简子未得志之时”;“子路问津”图,彩绘本置于全书较前的“诛少正卯图”后,日本重刊吉府本下册亦无此图,其位置或与彩绘本同。
但二者也有明显的不同处:图中人物、景物及绘画方式来看,吉府重刊本则与彩绘本有较大差异(这也许是日本重刻时造成的);彩绘本 “适卫击磬”图中“铿铿乎莫己知也”句,日本重刊吉府本作“硁硁乎”;日本重刊吉府本“在陈绝粮”图后有“孔子观欹器”之事,并配有较长的文、赞,此为彩绘本所无。
虽然吉府刊本目前难以见到,但我们将理论上保持了其原貌的日本重刊吉府本的残本与绘本对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弘治十年的吉府刻本应参考了彩绘本,故可推断这部由吉藩绘制并收藏的彩绘本《孔子圣迹图》的成书时间,当不晚于弘治十年。
2013年6月28日夜于紫竹轩
[1]此前,元大德间(1297-1307)有孔子五十三代孙孔泽刻《孔圣图谱》三卷。但名《孔子圣迹图》者,始于明代。
[2]其中论述较为详细的有:沈津《〈圣迹图〉版本初探》(《孔子研究》2003年第1期)、徐孝宓《〈圣迹图〉前言》(贺定安,张清宇主编;湖北省图书馆编:《百年树人 湖北省图书馆同仁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李云《孔子“圣迹图”绘刻与收藏初探——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圣迹图”》(《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周惠斌《〈孔子圣迹图〉版本概述》(《团结报》2010年11月25日)等。
[3]《圣迹图》,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4]此书为郑振铎先生旧藏,前有朱熹据《史记 · 孔子世家》所纂《史记世家》,以下有图三十八幅,钤“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印(朱方),现藏国家图书馆。
[5]杨守陈(1425-1489):字维新,鄞(今浙江宁波)人。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编修。成化中,历任侍讲学士、少詹事。参修《英宗实录》《宋元通鉴纲目》《文华大训》。弘治中,任吏部左侍郎,任《宪宗实录》副总裁。卒谥文懿,赠礼部尚书。
[6]史树青:《明何廷瑞编精绘〈孔子圣迹图〉序》,《浙东文化》2000年第2期。
[7]一说为第五子。明孔贞运《皇明诏制》卷四(明崇祯七年刻本)“天顺元年三月初六日”诏略曰:“朕躬膺天命之申,复登大宝之位。……乃于天顺元年三月初六日册立元子见濡为皇太子。及封第二子见潾为德王,第三子见澍为秀王,第四子见泽为崇王,第五子见浚为吉王。”《楚纪》亦云然。盖因前有二子荣王见清、三子许王见淳早夭,故英宗复辟后复封见在之子,将四子见潾记为二子,依次排序。
[8]明廖道南《楚纪》(明嘉靖二十五年何城李桂刻本)卷六《国基内纪后篇·吉简王》以其为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
[9]据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三九明正德刊《新书》考证,吉府正德间亦曾刊刻此书。
[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此段文字不见于殿本。
[12]根据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七述及的二十九事具体名目,以及绘本的实际情况,书前的《先圣小像》(附《述〈中庸〉赞》)也算一事。
[13]当时的日本习惯称首都“京都”为“洛阳”,因其仿唐洛阳城修建。
——本文刊载于《新闻出版博物馆》2015年第1期(总共第二十六期)第4页,学林出版社,2015年4月;作者为国家图书馆研究馆馆员。
拍卖场次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 古代(lot 1321-lot 1350)
lot:1338
更多佚名(明代) 圣迹图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