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本(1905-1995) 花圃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300,000-400,000

拍卖日期:2015-11-14 0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5秋季拍卖会
作者 : 余本(1905-1995)
年代 : 1939年 1930年代
尺寸 : 63×75cm
创作年代 : 1939年
钤印 : 有印鉴 《余本画册》,P20,岭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
《余本作品及文献辑》,P16,敦煌艺术中心,1997年11月出版。
著录 : 余本画展,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巡展,1979年;
余本、彦涵、黄永玉三人画展,菲律宾,1980年;
余本作品展,香港艺术中心,香港,1996年。 余本
1905-1995
原名余建本,1905年生于广东省台山县人。1928年入加拿大盛尼美术学校,1931年毕业于加拿大安德里奥艺术学院。1935年回到香港,从事创作及授徒,是香港油画艺术发展的先驱者。曾和徐悲鸿、李铁夫、黄少陵等去广西写生,并多次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1956年回广州定居,历任广东画院副院长、美协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委员。从30年代到80年代,创作油画逾千,作品多次在北京、上海、南京、贵州、香港等地展出。多部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香港文化中心艺术馆、香港博物馆等收藏。1996年”香港文化系列之余本油画展”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出版有《余本画集》。
”我的目的就是以西方所学的方法写中国的风土人情,适合中国的人看,希望艺术对中国的风土人情有贡献。”“我想回中国写中国的风土人情,写劳动阶级的人,我同情那类人。”
——引自《余本谈话录》
余本先生的油画,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实例,可以说,他的艺术蕴藉和流露着一种真正的本土精神。这种精神的体现,包括了余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经历,也包括由此基础而产生的个性和人格,更主要的是以这样的个性和人格精神渗透于绘画和人生,达到并升华为一种本土艺术精神的境界。从这方面讲,他与同时代的许多艺术家有着根本的不通电,也即他以一种更本质的精神,超越于表面上的孜孜以求的本土内容和民族形式,从人格和气质上与本土精神获得一种共鸣,从而升华为艺术的境界。
——王璜生《永恒的朴素——余本油画的本土文化精神》
余本出生于珠江三角洲贫困而朴实的乡村,十三岁就远涉他乡,到加拿大勤工俭学,后来入读于加拿大安大略艺术学院,一九三五年后移居香港,一直以卖画来养家糊口,直至一九五六年回大陆定居。在这样的生活经验中,至少有几个重要因素影响着他本土艺术精神的确立和升华:出生在朴实的乡村使他具有一种质朴的生活品格,他从不哗众取宠,从不慕名逐利,而是实实在在地对待人生、对待生活,他心地坦荡率真,没有过高的期望,没有过分的艺术使命感,他真挚、执著、朴素地从事着自己选定的艺术工作,因此他说“绘画就是我的一生”这句话可以被视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至理名言,而对于余本自己来说,这只是极其朴素的内心表白。因此,正因为他是这样朴素和平凡,才使我们更加感到它的高大和可敬。这就是他非常质朴的本土精神的一方面之表现。另外,余本早年就飘洋过海,在生活的底层接触了许多苦难的人生,后来又长期旅居在中洋文化交染的香港,使这位有朴素乡土气质的艺术家长怀一种深沉悠远的故乡梦,尤其深深地同情和关注着这片苦难深重的故土以及在这故土上劳作的沉重身影。
作为一位艺术家,余本最成功之处是在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朴实无华、蕴厚充融的美学精神和品格,这种美学精神和品格包孕着中国本土文化精神——永恒的朴素。一种绘画,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固然重要,但从本质上讲这仍然属于外在的表面的,而将这种表现内容,通由相应的、有着美学品格的艺术形式转化、升华为一种具有美学意味的精神及境界,这才是最具本质意义、最高层次的。当然,我们关注及评论余本的绘画,不可能回避他作为手段而直接描绘的绘画内容,也即现实风格和风土人情内容。
到现实生活中和自然中去写画,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自然所困惑,成了自然的俘虏;一种驾驭自然,造物在我。高明的画家,当然都能说出脱出自然的羁绊,所以才有“造化入画,画奇造化”一语。余本是属于后者,他虽然奉造化为师,强调面向甚或,面向自然,但他的风景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幅画都有明确的造意和不同的追求,并非轻易写来。这些油画表现了余本对自然景色极其敏感、细致的观察力。他既善于捕捉自然本身规律,又善于发现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而出现的特性,更善于通过独特的造型方法抽出这些符合规律的特征进行形象化。
作于1939年的作品《花圃》,是余本在香港时期创作的作品,正好反映出艺术家早年风景画的风格来源和探索方向。《花圃》描绘的是一派乡间田园风光,近景处整齐成排的花圃、中景的村舍房屋与远景处的远山、树林、蓝天相互映衬,画面表现的似乎是正午十分,因此画家的用色也比较明亮,以暖色调为主,给人一种清新明快之感。整件作品从风格上来说带有明显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风格,看得出是艺术家同时吸收了这两种画风,并尝试将其融为一体。尤其是前景处的花圃描绘,艺术家用笔轻松自如,把几乎不加调和的红、黄、蓝、绿的色点直接排列在画布之上,在观者的眼中实现色彩的调和,又将这一色彩斑斓的前景统一在整个画面的色调之中。而且,整个画面由于明暗关系拉得比较开,用色亮丽,外光的感觉十分强烈,这是典型的印象派绘画技法,尤其是在莫奈的作品中,这种表现手法十分常见。但是,画面远景处的群山的描绘却具有后印象派的特点,尤其与塞尚作品中对于山峦描绘的那种风格十分相似,整个山峦以大色块塑造而成,处理得比较整体,村庄后的树林与大树也是如此,尤其是比较突出群山和树林厚重的结构和体量感,这是塞尚作品中常见的风格。
应该说,《花圃》作为余本早期风景画的代表性作品,既能够清晰地反映出艺术家创作所受到的影响,同时也将他对这些风格进行融合变化以探索自己画风的过程呈现了出来,因此对于研究艺术家创作风格的来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欣赏余本的画,也是在感受艺术家的经历、思想和情感,他的作品没有多少大悲大喜、张扬奔放,无论是人物、静物还是风景,始终都保持着一种冷静感,但却在冷静中透着难得的质朴和率真,正是艺术家将自己质朴和率真的真性情寄托在平凡的对象之中,才使他笔下的对象具有了更为迷人的魅力,如一曲关于现实和自然的颂歌。
拍卖场次 : 二十世纪艺术(lot 35-lot 73)

lot:58

更多余本(1905-1995) 花圃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