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胄(1925-1997) 黄胄 小向导拍卖价格

拍卖信息:

成交价:    

估价:RMB:1,000,000-1,500,000

拍卖日期:2014-11-21 00:00:00.0

大数据可信度:    

拍品信息:

拍卖会 : 中国嘉德2014秋季拍卖会
作者 : 黄 胄(1925-1997) 黄胄
年代 : 1959年作 1950/60年代
尺寸 : 47.5×67cm 约2.9平尺
创作年代 : 1959年作
钤印 : 黄胄之印 小向导。叛匪不投降,就坚决消灭他。一九五九年为儿童时代作。黄胄。
著录 : 《炎黄艺术》2014年第七期,61页,黄胄美术基金会,2014年。
: 1957年,人民大会堂需要一张大型绘画作为新疆厅的装饰,任命黄胄创作此画,接到任务之后,黄胄创作了一张大画《丰乐图》,表现新疆各族人民在地毯上观看为庆祝丰收而表演维族舞的场景。这幅画黄胄在创作时画的很辛苦,于是请妻子郑闻慧做他的帮手,帮他调制天然颜色。
当时郑闻慧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美术编辑,经常要为《儿童时代》杂志的封面做设计装帧,于是请黄胄帮忙,黄胄二话不说,利用画《丰乐图》的间隙时间和颜料,创作了一些适合少年儿童的小作品。
本幅《小向导》题款:“小向导。……一九五九年为儿童时代作,黄胄。”据郑闻慧回忆,黄胄当时以胡奇的小说《绿色的远方》中藏族儿童生活为题材,为《儿童时代》创作了一批作品。而《儿童时代》其他内容中所需的插图,黄胄也常用藏族儿童生活题材来创作,例如同时期黄胄创作的一幅《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小幅作品,根据郑闻慧的回忆,这张画当时也想用作《儿童文学》的封面,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
本幅《小向导》表现的是藏族小牧童为解放军战士指路的场景。画中一个小牧童站在一块高起的石头上,手执俄朵,一手指向远处,身旁的解放军战士手搭凉棚,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远眺,而石头下站着的穿大红色藏袍的小姑娘手抱羊羔,正看着他的哥哥和解放军叔叔,背景中用淡蓝色稍事晕染即表现出白云数朵。题款“叛匪不投降,就坚决消灭他。”恰好点出了本画的主旨。
整张画用笔轻松自然,线条舒朗简洁,颜色上因为使用了矿物颜料,非常明亮突出,但整体观之十分和谐自然,也可以看出,黄胄作此画时是很放松的,加上他对人物十分熟悉,非常轻松地就表现出小牧童机灵和解放军战士全神贯注的神态表情。
黄胄的燃情岁月
凭着“必攻不守”的创新精神和在艺术上坚持走“生活之路”的基本态度,黄胄成为一位既有实力又能实干的画家,将西方素描与中国笔墨相结合,用全新的精神、意境、手法开辟了中国水墨画的新时代,成为新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开拓者,也成为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今年秋拍,中国嘉德幸得诸多藏家信任,将他们珍藏的黄胄作品托付于嘉德,中国嘉德遴选出17件重要作品,题材包括反映边疆民族生活、军民关系的,和常见的骆驼、毛驴、家禽等,还有他极少创作的古典人物等等,时间跨度几乎涵盖了黄胄整个创作生涯,并且有数幅作品在他的两个创作高峰都堪称代表作品。
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是黄胄绘画的重要题材,为了更好表现沙漠中绿洲上能歌善舞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豪爽奔放的性情,为了更好表现祖国的西北边疆之美,他多次到新疆各地深入生活写生作画,他以其独有的写生方法画速写,将铅笔削成可以画出线条粗细的特殊样式,以此达到毛笔的效果,这是他的独创,可以看成是其座右铭之中的“必攻”,不泥旧规,勇攻新法,借此画出他的所看所思。
为了更好表现民族兄弟生活,他曾与边疆牧民同吃一盘抓饭,同睡一个毡房,结下了深厚友谊。在他的笔下,这些民族兄弟姐妹是鲜活的,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例如本专场中《运粮图》表现的赶着毛驴驮运粮食的维族老人,画中开怀大笑的老人与一条黑狗一同守护着运粮驴队,画面上方的柳枝上腾跃着一组麻雀,仿佛给画面带来了一些声音。这些元素生动地刻画出一支欢快的送粮队伍。
再如另一幅《赶集归来》,表现了一对父女赶集结束,正在回家的路上的场景,这是新疆人民生活中常见的一幕,却又具有隽永的温情。尤其是为了表现是赶集归来,黄胄仅仅用数根线条,就把父亲的肩上搭着的褡裢里鼓鼓囊囊的感觉给表现出来了。而少女害羞含蓄的表情和父亲开朗快乐的笑容,与前幅《运粮图》中开心而笑的老人都带着新疆人民惯有的热情,虽然动作、目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神态却都是欢快开朗的。黄胄恰恰抓住了他们表情的一瞬间,用生动的画笔表现了出来。
黄胄在艺术道路上遵循“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但要把生活中的题材画好,对黄胄而言,就需要大量的写生和练习,他曾说:“学画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是守不住的,一定要攻”。于他而言,“必攻不守”的根本前提是持之以恒的勤奋。众所周知,黄胄先生在创作时会不断的修改调整,废稿成堆,以求尽可能达到完美,但是对于自己比较满意的稿子也会保留下来,例如本场中《驯马图》,从题款可知,这是1975年黄胄在创作表现边疆生活中的场景时留下来的比较满意的初稿。可以想见,为了这幅比较满意的作品,黄胄创作了多少稿子,调整了多少次,才最终留下来。
而黄胄对自己“必攻不守”的最佳注释也体现在他不断增加对自己的挑战。现在人们谈到黄胄先生时,常会把他作为杰出的人物画家来看待,其实黄胄的花鸟作品艺术成就也是相当高的。例如身边常见的鸡,谚语“画人难画手、画兽难画狗”,黄胄深知鸡和狗一样对人们而言太熟悉了,稍不注意就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为了挑战自己,“攻下”难关,他亲自养小鸡,每天定时喂水、喂食,近距离地观察小鸡喝水、吃食、玩耍的动作和神态。这样的经历给黄胄提供了丰富的绘画素材,让他得以不断地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改进自己创作上的不足。
本场中的《竹荫小鸡》画有十几只小鸡,姿态万千,黄胄利用干湿浓淡,聚散隐显的笔墨变化,使画面更丰富,巧妙地形成了各部分的呼应。而画面右边,黄胄以双钩填色的方法画出一丛绿竹,非常具象。显示了黄胄处理复杂构图的高超技艺。那浓浓的生活气息仿佛使你身临其境,画中的景物,可以呼之欲出。
本幅《竹荫小鸡》与前言之《驯马图》的上款都是时任北京市房管局局长的阎世增,阎世增先生与黄胄私交甚笃,黄胄经常将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送给阎世增夫妇,两幅阎世增先生上款的佳作,也彰显出两位的深厚交谊。
黄胄自从1950年恩师赵望云亲自送他参军之后,解放军战士和军民关系一直是他笔下不断出现的题材。本次秋拍中,一幅尘封秘藏了50余年的《高原子弟兵》再现人间,自从1963年黄胄创作完此作之后,就只能从宣传画和出版物中窥见其身影,但是每每谈及黄胄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本幅《高原子弟兵》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1962年中印边界发生战事,时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员的黄胄奉命去前线采访,而《高原子弟兵》即创作于此行之后。在正式动笔前,黄胄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写生准备工作,随后的设计和修改调整整体构图,使之符合这件巨型的主题作品,这绝不可能通过一两张画稿就能解决,但这些在黄胄“必攻不守”的信念中都不是问题。通过大量的写生和不断的调整,最终确定构图,再勾勒、敷色,用其迅速果敢、粗犷泼辣的线条和热烈、浓厚却十分和谐的颜色,十分写实具象地表现出凯旋归来的战士和热情劳军的群众得胜后的欢乐和兴奋。
黄胄一再追求和强调的“必攻不守”更体现于他对完美的追求,在创作完《高原子弟兵》之后,他又在之后出版发行的宣传画上题上“主要群众形象应该再朴实些,若能描绘出较典型的牧区妇女的健康形象,可能要好些,天空应再开阔些,再加上雪山远景”。但由于不知道具体藏处,黄胄只在宣传画上题写了这段话,随后的出版物也未能用原作出版,只能用此宣传画代替。金秋的嘉德秋拍,这张久负盛名的巨作再现人间,让人们能再次一睹巨作的风采了。
同样在1963年,黄胄也去了福建厦门和泉州的前线,当时黄胄情绪高涨,和同去的画家张道兴一起到处写生,抓住一切机会把能表现前线紧张战斗气氛的场景速写下来,而活跃在海岛上的女民兵是黄胄要画的主题。
据张道兴回忆,黄胄在当时除去吃、睡之外,全部时间都在画着、想着,无处不画。在回到北京之后黄胄就着手创作这张《守望者》,但他反复画都不是很满意,只好一张一张地改、再画。最终,选取了一位女民兵端着枪坐在椰子树下石头上的场景。
画中的女民兵坐在一块礁岩上,恰好有旁边椰树叶子做遮掩,可以透过缝隙观察着海面,巧妙地表现了女民兵的机智。在女民兵的发髻上插着一朵红花,黄胄通过这朵红花,把女性爱美的天性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而且这朵花又与女民兵手中紧握的钢枪形成了巧妙的对比,使得这幅画顿时趣味盎然。
王国维曾说,“大家之作,言情必沁人心脾,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揉骄造作,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以此标准来读黄胄的画,异曲同工。黄胄的创作以丰富的生活为依托,证明了中国画只要来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完全可以用传统笔墨反映现实生活。黄胄的作品,没有旧文人的迂腐气,没有愤世嫉俗的哀叹,而是扬起高歌颂唱抒怀,在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创立了自己的造型模式。他的作品,总会流露出对生活如火一般的热情,造型简练准确,用笔肯定,坚挺有力,极富生活气息,形成其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
拍卖场次 :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 黄胄的燃情岁月(lot 1395-lot 1410)

lot:1395

更多黄 胄(1925-1997) 黄胄 小向导图片: